【摘要】如何针对学生体质现状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对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化设置及教材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寻求和探索新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为当前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高校 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一、研究现状
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7至22岁肥胖率持续上升,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说明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刻不容缓。学校体育作为改善和提高学生体质的主要手段越发显得重要,如何对现在课程设置体系进行改革,使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的改善和提高效益最大化是目前研究热点之一。
二、基于学生体质现状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构建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思想,落实到高校体育教学方面,就是要树立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通过在校的体育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健身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彻底从传统的“三段式”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由以单纯传授体育技能为主的旧体系逐步向快乐体育、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教育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品质和奉献精神。
(二)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和身体素质的达标,教育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在这种单向的输入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等待加工的客体,而不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由于学习受到挫折,其运动积极性无法调动。应正视学生的差异,使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采用“小集团”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分层教学法,交互式学习法等,尊重学生的自主与自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智慧,变被动的操练式教学为主动的思维型教学,营造出一种愉快、宽松、奋进的学习氛围,达到学生自我锻炼、终身体育的目的并满足个体的需求和爱好。
(三)体育课程结构设计
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设计是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高校体育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健康为核心,方法和手段综合化、多样化 体育课程内容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而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体育文化素养都得到增强和提高。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健身性和娱乐性,淡化竞技性,并增加一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以满足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各校可根据体育场地设施、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专项课、选项课、选修课、保健课,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俱乐部制体育教学。
(四)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虽然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不大,改革的面也不宽,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和雷同化并没有彻底的改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弊端,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掌握1、2项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角度出发,一年级新生可开设选项课,同时要加强早操和课外锻炼的辅导,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建立健全的体育评价制度。其次,要延长课程年限。大学二年级后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体能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体育课的停止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体育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4年的大学生活。再次,要建立完整的教学俱乐部和各种专项俱乐部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专门的教师指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掌握,使学生在锻炼中获得体育知识,在习惯中培养了体育意识。
(五)改进体育教学的评价方法
考核是评价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在考核办法上,应改变目前以考核运动技术及运动成绩为主的考核办法,适当增加平时出勤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内容的比重,尤其要注重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应考虑到学生先天素质的个体差异,根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有关要求,应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育课、体育理论、体育锻炼),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围绕教学目标,确定考核项目,做到教、考内容的一致性。倡导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和“进步幅度”的测评,注重量化评定方法的应用。将体能素质项目列入体育课考核内容,这对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提高体能素质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体质评价和健康检测是学校体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将学生的形态结构(身高、体重)、生理机能(肺活量、台阶试验)和健康医学监测指标直接取代体育课成绩。
三、结论和建议
1.应结合学生体质现状, 深入研究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把握它的變迁方向,借助外部力量。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课程体系改革。构建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2.构建现代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健康观”为指导思想,在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面向未来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通过在校的体育学习使大学生掌握健身原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以人身发展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良性课程改革运行机制,重视身心的健康与自身素质的提高。要求体育课程的正规课程和非正规课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更加重视非正规课程对学生体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
[2]苟定帮,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china.com.cn,2010.
陕西省科技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5XJG044)
作者简介:庄希琛(1962-)女,江苏常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