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洲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实践探析
颜 洲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对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含义、背景以及要求作简要分析,并就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生动实践进行系统阐述;从而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的步伐和加速实现美丽的“生态梦”.参10.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将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将会有效加快我国生态文明的步伐,加速实现美丽的“中国梦”.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基本思想同中华民族的优秀生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解决中国社会的生态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在1938年10月举行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来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1].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为重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正式形式陈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是一个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不断中国具体大众化的历史运动过程.
1.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一方面,马克思生态是一种正确的优秀的生态学说,本身具有适应发展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检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真理要接受已有的和将来的实践的检验,实践或存在或将存在.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要适应的发展了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原则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当前已经打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化的号角已经吹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的战役已然打响,然而,生态文明理论的滞后显然还不适应战役的需要,亟需完善.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题中之义和坚持哲学逻辑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的普遍生态原理与中国的特殊生态状态结合起来的历史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相统一.毛泽东在1936年的哲学著作《矛盾论》中给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矛盾逻辑,即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毛泽东指出,“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发现这两方面及其相互联结”[2].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必须继承,因为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学说.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无穷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又必须发展,必须中国化,因为它是适合中国生态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是发展的前提;也要用发展的实践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从而使其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要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5].可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世界性.列宁又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一种特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也具有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民族性,从而使其进一步民族化.毛泽东和邓小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模范.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服务”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邓小平提出和倡导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猫论”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产生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路线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的最早文献表述是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一书中所提到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是对河间献王严谨治学态度的赞美.毛泽东借用这一古语,并将其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和《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实现对实事求是由首提到明晰的转变.邓小平是毛泽东的学生和坚定支持者,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完整概括.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邓小平还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6].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取得丰硕的生态成果,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科学的理解和把我;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要对中国的生态实际有科学的认知.此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还应坚持与实事求是密切相关的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突出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上,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群众路线.刘少奇同志概括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刘少奇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们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7].他还指出,“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7].党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必须走群众路线,以取得群众的广泛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了解群众的生态生活,听取群众的生态呼声,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要坚持改革和建设.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8].革命是为了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方面,坚持改革和建设,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活化国际互动模式等,以发展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能力.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自然社会化存在和人的自然化状态为内容的人自统一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点.马克思指出,“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通过生产过程本身,它们就从自然发生的东西变成历史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一个时期表现为生产的前提,对于前一个时期就是生产的历史结果”[9].自然是表现于社会的,以社会的形式历史存在.另一个例证是人的实践性存在,而人是自然存在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语言,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9].人是自然化的存在,在自然中获得生存资料,以自然化的形式存活.马克思人自统一、协调的生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耦合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等思想蕴含了人与自然要协调和谐和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深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启示我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里的基点思想是不容易实现的,碍于资本主义的阻扰,走社会主义路已是必然之势.异化劳动造成了自然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想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想异化”[10].人与自然分离的社会性因素是资本的变态拓展化.以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人”,把“罪人”绳之以法的方式就是革命的实践,以达到真正社会共同体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指出,“对异化的扬弃是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的,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9].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启示我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路,彰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系发源地之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滋养和生态文化的哺育.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持中华文化底蕴,方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眷注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语言化里离不开的关键词之一,指对方式和状况的关注.眷注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的眷注有所差异甚至完全不同,受时间和空间维度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生存眷注是一个较为重要和显眼的眷注,指人的实践性和生存性眷注.人的生存产生了需要,并且通过实践满足生存所需的需要,从而产生价值眷注.在价值眷注中满足生存需要的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自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并不导致人是自然主人的地位,人和自然是一体的.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9].人自统一的眷注是对人与自然统一方式和状况的关注,它的实现遭遇到了当代困境,体现了眷注的历史性.资本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非适宜的发展方式、混乱的国土空间布局、僵化的国际交流模式以及落后的创新状态等因素构成了人自统一眷注当代实践化的困境.突破人自统一眷注的目标方法就是实现人和自然的解放.人的解放是社会更迭和新化;自然解放是建设合乎人存在的自然,具有历史性.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9].人自眷注下的目标世界是一个生态和谐的世界,真正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交换的方式是人与自然相协调.马克思的自然解放具有历史性的生态思想,突出了生产方式和交往等因素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启示我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优化发展方式和活化国际交流模式.生态实践是突破人自统一眷注的操作方法,是生态文明的关键步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实践的鲜活例子.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3.2.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观点,是发展科学化的指引,是科学发展实践化的利器.生态建设的发展化和文明现代化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给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路径以及方向与原则等都有赖于科学发展观的指明.建立在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之上的指向生态建设趋向文明化的科学发展观,明示了一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依赖于自己的力量的发展路子,这条路要坚持以发展解决发展问题.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的科学内涵及意义.要对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的整体及各组成部分有一个科学维度,从而正确指引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实现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的内化和外化.不能把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简单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观,也不能将其完全地类化为环境中心观,要在人类和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人类和自然间互相有效有益,实现了价值的理想预期.其次,要站在已有文明包括工业文明的肩膀上,向更高的文明形态看齐.虽然文明中有负面因子,但是已有文明仍是现造文明和未来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建设文明向另一高性质文明量变的基点.最后,要在生态实践领域中积极把科学发展观实践化.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会变作物质力量.发展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有效办法.要完善生态建设发展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生态建设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强心剂.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要以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观为指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重点和基途径.科学发展观在生态领域中的实现形式和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和体现,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灯.
3.2.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彰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是中国鲜明的特色,是中国前进发展的巨轮,载着伟大中国破浪前行.生态建设之路的好化、强化和文明化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参与.历史经验证明: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走不到底的,资本主义具有反生态本质,主观的积极性并不能带来效应性,是造成生态危机问题的始作俑者.相反,社会主义的亲生态本质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虽然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之路充满荆棘.苏联和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开始前的中国的实践证明: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原因所致的生态破坏,严重阻碍了生态建设的文明化和现代化进程.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开始后的中国仍需社会主义参与到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社会主义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等主张与生态文明的相关附属是耦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所着重的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之路.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方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尽管传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消极性,恶化了生态状况,但是社会主义具有亲生态的本质和当前的时代性品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前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次,解决好社会主义现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体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有序化;生产方式的合理化和生态倾向化等.再次,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要以“五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高水平建设进程,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占比和意义.最后,要积极借鉴国内外生态建设文明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明化路子.国内外有许多可借鉴和有价值的生态建设经验,知史可以知未来和如今,要把这些经验进一步中国特色化和社会主义化,使这些经验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之路远行的助力器.
3.2.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保持中华文化底蕴
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特指精神财富的量聚和质升(该文采用狭义).生态文化是人们在特殊的领域即生态领域中所凝结的精神财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彼此作用.一方面,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软实力、“精神家园”、文化写照和镜子;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化的来源和检验.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吸收我国古代生态文化中的正向因素.历史是一面镜子,能晓古今和未来.我国古代的优秀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底基.客观存在是相互依赖的世界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领域的密联状态;人类要主动接近自然的生态思想,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亲性.第二,要认真研究伟人的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思想是生态文化的来源和中流砥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惊涛以及习近平等伟人的生态思想,集中展现了了生态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对这些生态思想加以深究和解读.伟大马克思提出的系统、动态、可持续和辩证等思想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生态思想的骨干,对于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化新化的有力添加.习近平同志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两个“清醒认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等重要论述彰显了时代气息,延续了生态思想的文化化.第三,要积极构建生态文化.首先,要了解当前生态文化的“疼点”.生态价值、道德、思维、意识、批评、信息、传统以及消费等的缺失,已经成为生态文化缺失的突出问题,烦扰着整个生态文化身子.其次,要把握好构建生态文化的“重点”.促进全民族生态意识的觉醒;提升全民族生态价值观;形成全民族生态思维观等.最后,要实施好构建生态文化的举措.加强生态思想宣传教育;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健全生态文化实施体制机制;发展生态经济,以经济促文化等等.
3.2.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方式决定着建设模式,发展方式的优化会实现建设模式的文明化.生态建设要达到文明化的目标,就需要优化发展方式,使发展方式生态化和低碳化.优化发展方式要使发展方式生态化.我国传统的老旧的发展方式的去生态化日益严重.传统发展方式由于把重新放于物本上、高度消耗生产要素、体制机制体现去生态性以及生态交易等原因,导致出现了环境载力触红线、资源浪费触标线、损失损害惨重和环境恶化加重等生态问题,迫切需要新的发展方式即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来扭转这种窘局.生态化的发展方式是以人为本、以集约要素集合为方式、以健全制度为保障的生态友好型发展方式,它的亲生态性和内生型能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化进程.优化发展方式要使发展方式低碳化.发展方式的低碳化是国际国内的实情需要.低碳化发展是应对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危机、规避绿色堡垒以及承担国际责任的需要,是我国参与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主流砝码,是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新动力.低碳化发展的面广路深,囊括了能源、建筑、交通、农业、工业、服务、消费、技术、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低碳化、节能化和循环化涵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走低碳化发展路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制定生态低碳化的发展战略;积极构建生态低碳产业发展链;健全生态低碳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科技创新,以技术促节能;要优化能源构成,逐步提高低碳能源的占比;要积极绿色消费等等.
3.2.5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活化国际互动模式
国际互动是国际接轨的平台,国际信息融通的端口,生态国际性拓展的舞台,模式的活化或灵活化将推动国际交流的活跃,事物协同运作的效率化.生态建设的高度文明化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参与与标尺.参与国际互动是我国生态走上国际生态轨道的需要.1992年通过的《地球宪章》、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以及2009年签署的《哥本哈根议定书》等文件彰显了国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表明了国际参与国际生态建设的制度努力;中国也积极接轨国际生态,主动落实相关政策,展示了我国的生态向上面貌.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绿色产业的措施,为世界各国在相关领域加强国际生态合作带来了难得机遇.传统的国际互动模式具有僵化性质,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性.一方面,PDI(中国利用外资)流入的攀高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性.FDI流入的起由是发达国际污染产业转移的需要,发达国家通过输出环境污染加剧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生态污染;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僵化贸易模式造成生态赤字.出口的运转加快,导致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加速;粗放的僵化生产模式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以附加值低而环境污染大、能耗高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僵化形式.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活化国际互动模式.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加强巩固第一产业.其次,完善对外贸易产品构成.提高技术、知识等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份额.再次,完善关税制度机制.扩大出口关税征收面;加征高污染产品环境关税等.最后,我国要主动参与国际生态互动,积极活化国际互动模式.我国要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推动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使国际互动呈现出活跃气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协作,积极参与国家生态规则制定,把握生态主动权.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Selections of Mao Tse-tung (volume 2) [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Selections of Mao Zedong (volume 1)[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1.
[3] 《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Complete Works of Lenin(volume 23)[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Selections of Marx and Engels(volume 4)[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
[5] 《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Complete Works of Lenin(volume 23)[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5.
[6]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volume 2)[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4.
[7]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Selections of Liu Shaoqi (volume 1)[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1.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Selected Works of Deng Xiaoping(volume 3)[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3.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Se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volume 1)[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Se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volume 8)[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
Biography:Yan Zhou,male,born in 1990,master,Marxist theory.
Study on Practi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YAN Zhou
(Marxism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and its Sinic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The meaning,background,and requir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were briefly analyzed and its vivid practice was formulated,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peed up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beautiful ecological dream.10refs.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s; sinic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2017-02-23
颜洲(1990-),男,湖南保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0.3969/j.issn.2095-7300.2017.02-061
A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