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王颖
(浙江海洋大学 舟山 316000)
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建设研究
于凤,王颖
(浙江海洋大学 舟山 316000)
在对我国海洋博物馆、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教材等领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概括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地域范围和开展形式以及发展趋势,提出目前存在的海洋文化宣教涉及面不广、理论研究不足和国际影响力尚待提升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博物馆大众化、节假日法定化和教育社会化等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经验,提出全面普查收集信息、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展现形式和扩大群体覆盖面等举措,以促进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海洋宣教;文化建设
我国是海洋大国,几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刳木为舟、编竹为筏”“扯风为帆、结绳为网”,世世代代耕海牧渔、四海通达,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多彩的中国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是国家海洋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长期以来重陆轻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识,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海洋国家有很大差距。当前亟须通过调研分析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国外海洋文化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调整发展策略和思路,以全新的方式推进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不断推进海洋文化研究,将弘扬海洋文化和强化海洋意识作为发展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基础,不仅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文化目标,也是全球范围内海洋文明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必然要求[1]。
2014—2015年,按照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的要求,本课题研究组对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展开梳理和总结工作,主要围绕我国的海洋博物馆、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教材等领域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调研和分析。调研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升,建设力度正在逐渐加强。
1.1 整体发展水平
1.1.1 总体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现有海洋博物馆68个,其中沿海地区51个、内陆地区17个;各类连续举办3年以上的海洋文化节庆活动52个;各类连续举办3届以上的品牌海洋文化论坛38个;完全以海洋文化命名并开展实体研究的海洋文化研究机构34个;各类各级海洋文化研究会26个;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28个;投入使用的各类区域性海洋文化教材36部。数据表明,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取得长足发展。
1.1.2 地域范围和开展形式
我国很多地区对海洋文化事业发展都较为重视,其中以沿海地区为主,开展形式多种多样。
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正在建设,黑龙江、辽宁、天津、上海、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均建有海洋博物馆,地处内陆的湖北、宁夏、湖南和四川等中西部地区也建有海洋博物馆和海洋水族馆等;海洋类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建设大量的海洋专题展示馆。位于舟山群岛的岱山县依托丰富的海洋自然和人文资源,于2003年建设了我国首个台风博物馆,如今已形成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海洋博物馆群,包括海洋渔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岛礁博物馆、海防博物馆,海洋军事博物馆、海洋台风博物馆和盐业博物馆等。
近年来北京、山东、浙江、福建等地均在组织编撰海洋文化教材、开设海洋文化课程和举办海洋夏令营等活动。其中,青岛的中小学依托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海洋文化教学生动精彩,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海洋大学于1997年成立海洋文化研究所,是全国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专门从事海洋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学术机构,随后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也相继成立海洋研究机构。黑龙江、辽宁、天津、北京、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地都组织召开了不同规模的海洋文化研讨会和海洋文化研究论坛,并成立各级海洋文化研究学会,出版大批海洋文化方面的刊物、专著和文集。渤海发展研究院、东海发展研究院和南海研究院相继成立。各类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外合作研究和学术论坛不断涌现。海洋类高校和沿海城市均投入大量智力集中从事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研究,成果累累,已成为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文化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并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其中国家航海日活动、中国海洋文化节和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中国象山开渔节和文化论坛等已形成品牌优势,“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促进了一系列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海洋文化渐渐深入人心,成为新的文化符号。
1.1.3 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后,海洋文化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巩固,各项工作机制日渐成熟,形式不断丰富,研究不断深入,体系不断健全,理论不断完善,实践不断显现,对海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不断加强,海洋文化事业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互相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近年来围绕“一带一路”主题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当前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具有3个主要特点。①海洋文化的传播受众不断扩大,结构包含自小幼至老年的社会各界,地域覆盖从沿海到内陆的全国范围;②海洋文化的传播机构和形式不断增多,各类研究机构、研讨会、博物馆、节庆活动、论坛和社会团体组织等均作为传播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全面推进海洋文化的研究、实践和成果集成;③海洋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拓展,新媒体的主动参与实现了电视、报纸、期刊、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和宣传教育形式,潜移默化,成效显著。
1.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文化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但以更高的标准衡量,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①海洋文化宣教涉及面不广。目前主要以高等学校教育为主,中小学和社会组织参与宣传教育的力度较小,中西部地区更显薄弱,海洋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和群体不平衡。②海洋文化理论研究不足。我国海洋文化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侧重于单一方面的研究,多偏于实用性和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海洋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和系统性发展;另一方面,研究视角分散,缺乏统一的主题领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海洋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③海洋文化国际影响力尚待提升。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在历史上处于非主流地位,对世界海洋文化也缺乏了解,缺乏扩张力和宣传力,在国际海洋文化交往领域缺乏话语权。
发达海洋国家对海洋文化事业相对重视,发展力度较大,兴起较早,收获较丰。多年来,发达海洋国家不断探索海洋文化事业发展路径,形成各自的发展轨迹和模式,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2.1 博物馆大众化
按照发达国家的理念,博物馆的功能是藏品、教育和研究,博物馆被看做“儿童最重视的教育资源和最值得信赖的信息资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世界70%以上的儿童博物馆在美国[2]。美国在有一定基础的沿海港口兴建海洋博物馆和各类海洋文化基地,促进公众了解、熟悉和热爱海洋。
2.2 节假日法定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尤其重视海洋文化建设。1996年日本将每年的7月20日定为“海洋日”,即“感谢大海的恩惠,期盼海洋国家日本繁荣的日子”;自2002年起将“海洋日”定为每年7月的第3个星期一,国民享有3 d假期,自此“海洋日”成为日本法定节假日之一。“海洋日”不仅是民俗节假日,而已成为精神文明不断转化为物质文明的潜动力[3]。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推广,“海洋日”已成为日本民俗文化之一,加深了日本人对于海洋的崇敬和热爱。
2.3 教育社会化
澳大利亚是海洋大国,在促进本国海洋文化事业发展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社区开展各种海洋教育活动并取得良好成效。澳大利亚政府非常强调居民要真正参与海洋教育,认为海洋问题一方面要靠技术解决,另一方面也要靠居民的认识和态度;如果居民普遍支持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会对整个社会的海洋保护起到重要作用[4]。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澳大利亚许多州先后制订关于社区海洋教育的发展计划,形式包括在社区举办海洋知识讲座、调查搜集水资源数据、参与沿海保护项目、举办开放图书馆、组织研讨活动等;一些环境保护网站开设海洋资源信息的专门栏目,定期公布国家和各州海洋事业发展动态,普及有关知识,鼓励居民参与讨论;有的网站还成立了网络学校,举办各种相关培训[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需要依靠海洋文化来阐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引导社会公众重新认识海洋的价值、重视海洋的作用、突出海洋的地位[5]。应以全面普查收集信息为重点,以创新教育形式和丰富展现形式为手段,以扩大群体覆盖面为目标,以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为着力点,最终实现我国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3.1 全面普查收集信息,建立资源数据库
摸清我国海洋文化资源的家底是发展海洋文化事业的基础工作和重大任务。应积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从不同层面和领域对我国现有海洋文化资源信息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普查收集和数据统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订研究计划,强化海洋文化记忆,凸显海洋文化元素,显示海洋文化精神。
以沿海地区为重点进行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分类,编制完整的当地海洋文化资源名录[6];对列入名录的海洋文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依据我国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保护措施;根据普查成果制定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实现海洋文化的普及化和产业化。
3.2 创新教育形式,增加趣味色彩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建立层次多元、形式多样的海洋教育体系。可成立全民海洋教育网,以普及教育为主,同时推出创新性海洋教育活动[7]。充分发挥海洋博物馆在宣传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讲座等活动,以展品为辅助资源开展互动交流,既有利于海洋文化的传播,还可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凝聚力。
3.3 丰富展现形式,拓展宣传渠道
多层次、多方位、多平台、多渠道地进行海洋文化宣传教育,形成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良好局面。①将海洋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滨海长廊、游乐园、海滨浴场等场所,通过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普及海洋知识;实行“海洋知识进社区”计划,以讲座、板报、宣传条幅等形式进行海洋知识教育。②借助各类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影视剧、摄影、曲艺、杂技等,加强对海洋文化的传播。③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和打造海洋主题特色展馆等,将海洋文化与民间风俗有机融合,使公众感受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
3.4 扩大群体覆盖面,提升全民海洋意识
大力促进海洋意识教育全民化普及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结对开展海洋文化进内陆活动;鼓励学校、社会团体组织、科研机构和社区等参与海洋文化事业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海洋文化融入个人社会行动,促进从表面认知转化为深层探索;在经济产业体系中贯穿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通过不同产业的发展提升海洋文化的影响力。
[1] 曲金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8.
[2] 朱颖.试论岱山中国海洋博物馆群体现象[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46.
[3] 李晓光.论日本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以节日“海洋日”为中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11):18.
[4] 谢子远,闫国庆.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及我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11(9):23.
[5] 乔琳.刍议复杂系统下我国海洋文化系统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9(8):10.
[6] 周序华.文化背景下浙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31(5):71-74.
[7] 范铮.美国海洋教育对我国海洋教育强国的一些启示[J].现代物业·现代经济,2013,12(12):53.
CurrentSituationandConstructionalStrategiesoftheDevelopmentAssessmentaboutChina’sMarineCultureUndertakings
YU Feng,WANG Ying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arine museums,marine awareness education bases,marine culture festivals,marine culture forums and marine culture materials,this paper was going 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situation,geographical scope,developing form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a’s marine industry.The existing problems,such as marine culture mission is not wide,theoretical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other issues were put forward.Legalization of holidays and soci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other marine cultu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were proposed by learning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museums in developed countries,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culture.
Marine culture,Marine awareness,Marine missionary,Cultural construction
2017-02-02;
:2017-07-24
于凤,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
王颖,教授,研究方向为海洋文化遗产和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P7
:A
:1005-9857(2017)08-01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