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

2017-03-04 11:24王建斌
老年世界 2016年10期
关键词:桃符联语题写

王建斌

楹联自唐代问世后,至宋代便渐渐流行起来,首先是在上流社会中的士大夫中流行,慢慢地向社会下层渗透,被民间所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楹联的内容、种类、形式和应用范围等都有了发展。

宋代的春联叫春贴子,写春联叫题桃符。如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中记述了苏东坡在黄州时,除夕之前访问王文甫,见王正在制桃符,于是戏书一联于桃符上,曰: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宋代王应麟的《困学记闻》也记载了宋代楼钥书桃符联云:

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又据记载,宋仁宗在御阁看到春贴子后,很高兴,便命翰林写春贴子,在立春日剪贴于宫门旁,并命名为春端贴子。

宋代前期的春联大多是题写在桃木板上的,即所谓“题桃符”,而不是写在纸上的。但是,这一时期的春联和桃符存在着交叉并存的现象,即民间有的人家是在桃符板上题写对联悬挂的,就是春联;有的人家仍旧挂门神桃符,并不写联语。也就是說,这一时期对联还未完全取代桃符的地位。就这样并行了一段时间,由于联语新鲜有生命力,便日益推广普及开来。

宋代不仅出现了春联,还出现了名胜古迹联、挽联、寿联、书斋联、灯联等,而且还出现了以纸代桃的对联新形式。

据《楹联丛话》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龙华寺僧人契盈陪吴越王钱俶游碧波亭,适逢黄浦江潮水初满,舟楫如云。钱俶感怀地对契盈说:“吴越去京师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便即兴写了一副题亭柱的胜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大臣韩琦病故,宰相王安石写了《忠献韩公挽词》,其中两句今人视为挽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孙奕《示儿篇》记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日,吴叔经为其做寿联,曰: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北宋宰相吕蒙正早年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除夕,他写了一副隐义巧联,反映了他当时缺衣(音同“一”)少食(音同“十”)无“东西”的窘境: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又如南宋朱熹题沧州精舍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这又是书斋联。朱熹之父性急,因取古人佩韦之意,号“韦斋”。考,父亲。朱熹之师为朱熹取字曰“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晦木”即指这两句话。

猜你喜欢
桃符联语题写
郭老为《徐孝穆刻竹》题写的封面
詹石窗教授为本刊题写寄语,勉励学报发展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元日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
联语小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