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摘要:从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和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人生责任出发,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于“十二五”期间启动了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获得融入职场的基本经验”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依此对校园管理、服务等资源进行职业化改造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学生职业型社团;个性化;校内实践;人才培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24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提倡“一带一路”的發展思路,以及广东省创建一流高职高专院校的构想,如何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并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如果只是片面追求“高技能”,那么这样的教育既不能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无法培养出具备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个体。从对学生个体未来职业发展的人生责任和对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两个方面出发,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就全面启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获得融入职场的基本经验”纳入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基于能力和素质形成和发展规律,形成“教、学、做、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知识的习得可以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但素质的养成,绝不可能是某一时段的短期突击就能够实现,它必须经历长期持之以恒的强化和递进过程。素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强化,才能形成人的气质与内涵,并最终上升为人格魅力。我院从学生一入校就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诚信银行、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学生生涯规划管理等符合实际的各项制度,社团所有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情况都记录在相关的数据平台,帮助中心成员提高对自我的洞察力,让其更加清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合理定位,进而制定发展计划,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我们在学生实践型社团中引入社会实践学分制,把团学活动与专业课程之间实行无缝对接。具体操作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每学年不少于72学时的业务培训,学院同时为之建设了必要的独立工作场所和设施。
为了更好地让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我院将学生素质的培养空间扩大到整个校园,从教育管理到后勤管理,从安全救助到生活服务都有学生参与管理,使整个校园都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大舞台,对学生素质的养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将“做”的平台覆盖校园,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养,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创建职业实践岗位,模拟职场工作环境,链接校园管理、服务、教育的实际职能,形成由管理、服务、创业三类社团组成的职业实践型社团体系
在“教养工程”目标的指引下,我院尝试对学生社团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在探索与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职业实践型社团,把涵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及创新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纳入到学生党团建设当中去,构建模拟职场情境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将学生素质的培养空间延伸到整个校园。
职业实践型社团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职业对应性,即每个实践型社团的岗位设置都是依据其在社会上相对应的职业工种,例如大学生就业服务站对应省市人才市场,大学生电视台对应省市电视台等。截止到目前,我院共成立职业实践型社团17个,有具有新闻报道、舆论监督功能的大学生新闻中心(包含大学生广播站、大学生记者站、大学生电视台、大学生报社),有具有受理师生咨询、报修、投诉、报警、报料、求助、急救等功能的校园110,有具有办理各类学生事务申请的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有具有对教学秩序及学生行为进行监督、反馈的大学生督导中心,有具有为师生提供一般性医疗服务功能的红十字救护站,有具有师生食堂和食品零售店安全管理功能的大学生食品安全监察站,有具有监督管理校园环境功能的大学生环境监察站,有具有对学生宿舍设备、绿化、卫生、安全、生活秩序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的大学生宿舍管理服务站,有具有为师生进行个人形象策划和服务功能的大学生形象设计中心,有具有为全院师生提供计算机软件、硬件维修和维护的计算机服务公司,有具有对课室设备管理、课室资源配置的课室管理服务站,有具有为学生提供英语培训服务、英语考证咨询的语言服务站,以及负责龙洞校区后勤工作的龙洞校区大学生服务队。
三、以设计标准化制度,构建学生社团建设和活动标准化管理体系
学生社团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社团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截至目前,我们已编制《学生社团岗位标准》文件154个,《学生社团工作标准》文件80件。同时,注重组织文化建设,拥有完善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设计,包括社团理念、标志、标准色、宣传口号等,倡导“效率(Efficiency)、提高(Enhancement)、生气勃勃(Effervescency)”的“3E”团队文化。
四、完善由学校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共同参与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学生职业实践的物质条件
众所周知,学生组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社团这个平台提升自我,锻炼自我,展示自我,为了更好地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院实践型社团的指导老师实行双向选择制,即只要是我院员工,不管是领导干部、一线教师还是工勤人员,只要具备适应社团指导的业务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可以申请做职业实践型社团的指导老师,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建立学生社团导师指导制,就是要在制度层面保证学生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各项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使学生组织成为连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纽带。
五、运用信息化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职业能力信息管理平台
为了更加精细地评估和考核职业实践型社团、勤工助学、“校园公司”以及学生答辩大会参议会的成果与价值,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提供指引,我院依托CRP系统,实现了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职业能力信息管理平台。该平台由“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辅导员工作日志”、“教师教学日志”、“导师辅导日志”、“宿管工作日志”等模块组成,全过程、全方位记录学生三年在校的各种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情况,通过“平台”联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校内外的发展职业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创立了“网络环境下”的职业能力训练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不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正成为人们工作的一种方式。在注重传统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我院还专门设计了网络方式下的职业能力训练平台。为了让新生感受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氛围,在学生入学时,就以校园CRP学生注册收费管理系统来注册学生基本信息,帮助学生完成转专业登记,以学生勤助贷管理系统来帮助学生申请助学和贷款业务,以宿舍管理系统来自动为学生分配床位,以一卡通管理系统来为学生消费分配必要的费用信息等迎新管理流程。
六、学生校内实践体系对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价值与成果
以培养具有深厚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教、学、做、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建职业实践型社团,建立学生参议会制度以及引入职业能力信息管理平台,来完善校内实践体系,且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我院结合本院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建构特色校内实践体系,使校园变为职业园,最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职业能力并提升了职业素养,这种全新的学生实践模式既符合高职教育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与成才需要,这样更能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更科学地建构培养内容,更有效地实施培养过程,在此过程中使职业素质与职业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使之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