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
摘要: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导师制度和学生考核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通过改革招生录取制度、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导师制度、营造宽松科研环境和改革研究生考核制度等方面来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外经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67-02
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储备情况,因此,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社会上广为关注的话题。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较为成熟,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引领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我国积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焦点。笔者从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着手,试图寻求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路径,进而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经验
德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其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强调科学研究,因此主要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环节,其招录主要依据申请者自身科研能力和研究兴趣等由指导教师确定。德国的研究生导师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对导师选拔任用、管理和考核实行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使得指导教师在科研创新方面具有较高造诣。德国高校更加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充分展露自己的专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更容易创造和创新。德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模式,采用严格的淘汰机制,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对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极高,这些都使得德国高校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欧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再强调单一的科学理论研究,开始探索应用性教育目标,因此,美国的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类和职业类。学术类研究生强调创新和探索未知领域,在招生录取方面美国高校将考试成绩、推荐材料和个人申请材料三者结合作为评价申请者创造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参考来择优录取。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强调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开设各类专题研讨课和讨论课,很多课程都以讨论的形式开展,充分挖掘研究生的潜能,强化从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并且美国高校还注重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设置,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研究能力。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方式采用类似于导师组的制度,成员由主要导师和指导委员会组成,主要导师应把握学生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方法,对学生学习期间的研究计划和论文写作等负责。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也具有淘汰率高的特点,研究生的学位获得需要通过难度较大的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另外,美国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科研学术氛围的营造,研究生必须参加大量科研工作,将科研与研究生的学习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和提高其探索精神和科研能力;积极开展校内和校际学术交流来开拓研究生视野,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在开放的环境中汲取营养。
日本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德国模式和美国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培养模式。研究生的招生环节也由笔试和面试构成,考试制度自主性较强,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要求来确定考试内容。面试环节需要学生提交研究计划书,目的是为了了解研究生未来学习计划,侧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学习潜力等方面的考核。研究生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程较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数课程以讨论课和研讨课的形式由授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科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要求学生对授课教师事先指定文献进行讲解和讨论,教师仅对其中疑难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日本高校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很多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增进交流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日本研究生教育也遵循淘汰规则,对研究生要求较高,指导教师对研究生科研进展负责并督促学生学习。在学校严格的要求下,日本研究生多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指导教师会积极为研究生爭取与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机会来进一步锻炼学生,鼓励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了解,笔者发现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课程设置、培养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受其启发,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1.我国研究生招生方式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由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构成,笔试时间、内容和录取分数线全国统一,招生在很大程度上以笔试分数作为录取依据,学校自主招生权较小,很难选拔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人才。面试环节虽然有专业课考核,但和学生将来拟从事的研究内容关联不大,很难考核学生的科研潜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制度应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情况和发展潜力,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素质,增加高校选拔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来确定考核方法。
2.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术型研究生大部分仍然沿用了本科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以授课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仍然集中在本学科、本专业课程讲授上,并且和本科教学差别不大,在考核方式上仍然沿用本科教学考核方式,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应积极加大学术性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力度,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来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索能力。授课教师应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不断充实自己,增强对课堂讨论问题进行深入讲解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科研创新。在教学方式上,应增加各类研讨课和讨论课比例,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在考核方式上应增加能够反映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想法的内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不断创新。
3.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的导师制度不利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责任心等都影响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导师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完善导师组制度,对于拓展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范围和学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4.培养学术型研究生重在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而营造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也很关键。因此,应积极鼓励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国内和国际相关年会和专题会议,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为学术型研究生提供跨校交换学习机会。在校内也可以组织研究生沙龙活动,集聚科研创新人才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切磋,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创新水平提高。
5.当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严进宽出”的模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我国的大学应积极改革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机制,注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控制,不仅针对专业课程考核,对毕业论文质量更应该提高要求,建立科学的研究生淘汰机制,增加学生攻读学术型研究生的压力和紧迫感,进而提高其自身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学术型研究生是我国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高校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应及时认识到我国现阶段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国家将来走向科技创新强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晶.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J].高教学刊,2016,(10):23-24.
[2]何雄.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学报,2007,(3):14-16.
[3]马安伟,杨国权,于彩虹,张喜梅.日本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6,(5):72-75.
[4]杜鑫,罗丽玲.美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2013,(12):368-369.
[5]张苏媛.中国和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和借鉴[J].学理论,2011,(2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