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体制路径构建

2017-03-04 19:26陈正权朱德全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联动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经济

陈正权?朱德全

摘 要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进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明显互动作用及杠杆驱动机理,两者本应相互促进并呈现和谐联动及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然而现实中存在的诸多体制困境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联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框架,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环节和管理体制及其路径构建入手,着力于区域联盟办学机制,多元主体的投资吸纳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机制、区域联盟评估机制、统筹管理体制与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联动发展;区域经济;体制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8-0033-06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作用机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极强的内在关联性,他们之间呈现出作用与反作用、制约与能动影响的关系。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区域经济发展不仅能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也对其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驱动机理

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产业层次的变化是人才需求变化的原因,产业分工和组织生产流程决定着人才岗位的设置[1],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质量和水平决定着人才的结构和类型。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为对专业、学业和就业的“三业驱动”。

1.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调整和设置

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转换会直接驱动区域内各要素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区域内的社会劳动分工及人力资源配置也会随之变化。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最为紧密,从理想层面来看,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类型就会有相应的人才结构类型,产业结构在客观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对不同专业类型人才的需求。在理论上,区域经济决定了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相一致,即驱动专业设置的类别与总量必须与区域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相适应;在实践操作层面,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也必须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

2.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业”模式改革

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质量、素质和能力标准提出了要求,而这种对人才的各种需求只能通过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环节等学生“学业”过程来直接体现。从高校角度看,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经济的对接和融入程度取决于人才培养过程、模式与产业的对接程度,而学生就业后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以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价反馈,会直接驱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维度、师资维度、教学及实践实训维度等学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从学生层面看,区域经济对人力资本和学生就业的筛选也会导致学生对“学业”态度和情感的变化,会驱使学生主动思考“学业”、致力于“学业”而实现学业到就业的融合。

3.驱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变化会引起高校培养人才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一个区域的就业总量是通过就业结构的形式反映出来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和规模对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的吸纳力不同。区域经济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不同规格、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培养不同应用型背景的产业人才。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就业”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驱动着应用型人才就业面大小和就业竞争力标准。从高校视角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除了提升人自身综合素养外,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并能胜任相应工作,实现生产产品的“畅销”;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其需要高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来推动自身发展。二者对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具有理想契合的愿望,在某种程度上,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就业结构分布也是判断学校专业设置、学业适应度是否与区域经济相匹配的重要依据。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杠杆机理

区域经济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作为最接近经济的领域,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中人才需求的满足与否。这表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的杠杆原理,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良性互动、相互融合和对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1.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提高区域经济资源转移的弹性

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所拥有资源的结构和品质、存量与增量的可转移性。即一方面表现在物质资本即生产资源和设备等的变化上,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队伍的结构、质量和转移速度。人力弹性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组织或区域维护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如何保持人力资源弹性,发挥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维护社会公平、和谐的“平衡器”功能,是企业或区域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充足的应用型人才资源和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能显著提升区域经济资源转移弹性,减少资源转移的阻力和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而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生产力、产业升级及调整、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具有很强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能动性和促进其他经济资源有效合理转移的弹性。

2.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创新能力将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形成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具备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将能够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寻求到更有利的生存发展机会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而创新的真正主体是区域内各类从业人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拥有高水平的技能技术型人才,他们能成为区域经济和市场创新的主体,其拥有的数量和人才质量将成为区域经济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动力。

3.促进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并起推动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结构和规模、效益等能否满足区域社会人力资源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并在两个需求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对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最为关键。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等智力支撑;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赖于应用型人才的规模、类型和层次的调整,作为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否在人才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在整个系统内达成均衡动态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应然表征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不是机械、被动的相互作用,而是由多种要素、不同主体和多重环节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理想联动,必然要具备如下联动特征。一是协同开放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由相互对接、相互作用并依赖的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协同开放系统,系统内需要高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一线、专业与产业发展及职业岗位要求有效对接,课程内容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理念、信息和人财物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共通,以实现协同、开放和相关的整体效应。二是共生融合性。表象上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自成系统,但实质上两者有天然的相互融合、促进、共生和渗透性,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人们对应用型教育的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回应[2]。三是整体互惠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应是一种校地、校企、校校、政校多赢互惠的多维整体发展模式,多方的联动应建立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可持续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共同的目标使命、发展愿景、原则和实施路径,通过双方资源的交换、优化组合和有效运作,使每个子系统都得到优化,进而实现有效联动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问题表征

应用型人才培养本应与区域经济建立一种协同并进、互惠互利、联动多赢的合作发展战略,但事实上这种理想模式在现实操作中受到诸多体制和机制的制约,而这些制约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桎梏和顽疾。

(一)管理体制“协而不同”

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各自属性差异导致了各主体条块分割和供求矛盾突出,其不同的管理体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区域内不同管理主体各自为阵。高校属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区域经济发展属市场经济体制,两种体制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虽然两者在运行的理论层面都希望达到协同融合发展,然而在事实上由于两个系统属性不同,造成了在协同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缺乏一致的动力机制;由于政府和政策的缺位,在对两者进行协同时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具有公信力和感召力的协同联动主体,没能够将两者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运转良好的有机体;另外,两者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导致各自主体没有形成共同遵守的价值观、行为标准和理念体系,也缺乏联動的魂。

第二,信息沟通机制不畅。由于各自管理体制和行政区划范围不同以及缺乏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在横向上虽然有协同一致的愿望,但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纵向管理系统内由于层级结构环节多、涉及部门多、信息传递不及时和官僚主义作风等影响,导致沟通渠道严重缺失,从而造成区域内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信息不对称、重复低效及资源浪费等问题。

第三,资源共享互补机制缺失。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本应在资源相互利用上具有高度的互补共生性。如应用型高校提供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而区域经济实体所拥有的雄厚资本、市场信息、实践平台、技能专家等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所缺少和需要的资源。但两者分属不同体制,导致在“条条”和“块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均存在着资源整合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3]。

(二)人才培养环节“融而不通”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本应深度融合,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将“为所在区域社会服务、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目标;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物质、资金等资源方面支持,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并相互促进的应然状态。然而现实中两者虽有相互融入、通力合作发展的愿望,但缺乏相应的机制,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往往是学校单兵作战,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质量评价与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与市场适切性不高。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虽竭力想融入区域经济,但由于其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培养要求等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制,同时教育部门与区域经济分属不同体制,其运作机制和性质差异性较大,导致有融通的应然要求,而实然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层面限制不能实现实质性的联动融通。如表现为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个体发展成长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和要求关联度不高;对区域经济市场的需求评估机制和联动机制缺乏,其人才培养完全不顾区域内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规格人才的需要状况,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构性失调和趋同性严重,而产生所谓的“人才过剩”和“人才缺失”并存的尴尬局面。

(三)办学体制“僵化单一”

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其传统学科专业办学惯性以及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其办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路径依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仍是主要形式。这种僵化单一的办学体制对两者的联动带来了负面影响。一是形成高校办学主体的单一性和单边推进局面,导致在人才培养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办学理念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社会日益增加的教育需求匹配度不高,势必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够。二是不利于调动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如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办学积极性,难以将多样丰富的经济、社会资源转化为应用型教育资源,从而不利于潜在的教育供给发挥作用。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应统筹高校、市场、政府、企业和行业等主体以形成合力,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各系统的有机统一联动和内外在均衡,然而在实践中高校的人才培养主体功能、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调节功能、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保障功能,以及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的政策保障和积极性,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也就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体制路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区域经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环节构建两者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必然要求。

(一)联动办学体制及其路径构建

办学体制是关于谁有权举办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机构如何办学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其中,谁有举办权是办学体制的核心[4]。即办学体制要解决“谁投资、谁管理、怎么办”等由“谁”举办学校的问题。因此,从办学本身来讲,办学体制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对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投资体制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于此,应着力构建“多元合作和纵横贯通的办学机制”以及“统筹配置和利益共享分配的投资吸纳体制”。

1.构建多元合作、纵横贯通的区域联盟办学机制

区域联盟办学旨在突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壁垒,打破体制、行业和制度文化的边界限制,实现区域内各办学利益相关者在竞争中共同携进、实现自我的不断成长,从而实现共赢。主张区域内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和区域市场等在互惠合作、纵横贯通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资源共享、机制共创、责任共担的契约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机制。从办学模式看,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与区域经济形成良好互动,须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构建“培养过程共育、共管,成果责任共享、共担的互通互融”的多样化办学模式是其有效突破点。如可按以上目标建立行业企业主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行业与应用高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和建立股份制投资办学模式,各主体按比例投入办学经费并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也可探索混合制办学模式等。从投资主体来看,此机制可充分发挥区域联盟内多元主体投资优势,彻底改变以往国家单一的投资局限,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格局多样化,形成国有资产与投资单位财产分享的办学格局[5]。从办学规模效益看,该机制可以在区域联盟内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人才培养生源链、实习实训链、就业创业链有效结合,从而实现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社会功能拓展的有机融合。从办学体系上看,区域联盟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横向上可与区域内普教、职教和成教交叉融合,也可利用校区与区域内科技产业园区、城市社区、创业园区等四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在纵向上可实现高职、应用型本科、硕博士等各层次的衔接,从而搭建起以应用型高校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贯通体系。

2.构建统筹配置、利益共享分配的投资吸纳体制

随着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速度加快,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趋势暴露出政府主管部门在应用型高校办学投资及配置方面的诸多问题。一是投资主体单一,基本上属政府投资;二是投资规模不足,难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总量的需求;三是区域内投资与利益共享机制不配套,导致社会资金投资动力不足和不均衡。因此,构建投资统筹配置和利益共享分配的投入机制,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费持续增长、扩大投入来源渠道、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聯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构建统筹的投资吸纳体制,一是要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出台吸引区域社会公众、行业企业、社会集资及闲散资金主动参与办学的政策,同时将其资金汇聚到办学中来;二是应用型高校自身要发挥人才及技术转化优势,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兴办实业,将办学与创业、产学研有效结合,增加自我筹资能力和科技转化应用能力;三是区域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校企办学风险担保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对办学经费进行合理统筹配置,对社会公众、行业企业等投资主体的投资利益进行合理分配,以提高投资积极性。

(二)人才培养环节体制路径构建

人才培养环节是培养主体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一系列制度保障,包括培养理念、培养过程(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设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基于此,要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需求对接机制”、“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服务面向区域市场的机制”、“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与评价反馈的区域联盟评估机制”。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需求对接机制

首先,要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即由区域政府及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人才培养供需信息专门收集和发布单位,逐步建立人才需求信息预测分析系统,从而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招生规模情况、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信息的采集与区域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岗位人数需求及专业技能需求情况)采集集成,从源头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人才需求之间的“产销衔接”。其次,要搭建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为使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区域需求和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尽可能和区域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的校企、校地合作机制,共建实训实践基地、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才互换岗位和挂职、共同改进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等,确保人才培养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共同参与到培养过程中来。

2.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服务面向区域市场的机制

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服务面向区域市场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核心。一要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市场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中,应充分调研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需要及未来趋势,在区域发展需求急、数量多、缺口大的学科专业上重点扶持发展,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等方面给予倾斜,并根据区域经济和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确实将区域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区域人才需求的变化作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的主要依据。二要建立培养模式面向区域发展需要的过程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等方面全面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区域用人单位应成为专业培养计划的参与者、讨论者、制定者和实施者,形成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课程设置与产业要求、教学环节与生产环节的有效融合。三要实现就业创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要相衔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把区域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公众及团体的就业创业服务资源与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相融合,改进和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效率,形成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明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状况,找准目标合理规划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

3.构建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与反馈的区域联盟评估机制

对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质量与反馈由区域联盟办学主体进行评价,是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强化服务面向区域经济的有效手段,可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过程与区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社会适应性是否相匹配,也能发挥区域内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进行监督检测的职能。区域政府和主管部门应组建由培养单位、企业行业与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区域联盟评估委员会,制定基于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评估体系、评估组织与实施准则,从而对人才培养过程控制、培养质量监控、用人单位反馈等形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

(三)管理体制及路径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关键在于构建区域内高校与人才培养利益相关者的跨部门、跨行业、跨体制甚至跨区域的无障碍协同管理体制,包括构建区域内人才培养与经济联动的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统筹管理机制、利益目标协同机制和各主体职能与治理结构协同机制。

1.建立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统筹管理机制

要解决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与产业需求脱节、与职业标准对接度不高及高校“单打独斗”局面,应在区域内树立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建立和实施区域联盟培养管理体系和实施统筹管理机制。一是将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政府部门及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形成统一的区域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共同体,由政府整体统筹规划区域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目标、路径和职责以及保障措施。二是整合区域内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技能培训机构等资源,形成区域内不同教育衔接有保障、资源共享有基础、教育合力聚集效应好、整体管理调控效率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良性运行机制。三是建立区域内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同质联盟并形成动态的教育生态系统,同时强化联盟发展管理、规划和运行体系建设,并制定协同的地方发展支持计划,利用联盟的集体力量与区域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经济和市场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流动并相互融合,形成区域联盟高校协同力量,以发挥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辐射作用、提升话语权和实现对区域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筹管理。四是构建校企、校地、校校、校政密切合作的组织机构、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管理机制,形成校企、校政、校地互聘共培和全员聘任制度以及参照企业贡献度的薪酬激励制度,协同高效的对外互动对接平台,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的有效运行。

2.建立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利益目标协同机制

要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联动一体发展,须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单位倾向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深度发展、政府部门倾向公共和社会利益、行业企业及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经济收益等不同主体目标利益诉求的层次性、差异性和不易协调性的瓶颈。一要在统筹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区域联盟体的共同愿景、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共同认可的实施方案,并将目标任务在区域联盟各主体内进行分配明晰、确定主体责任和配合协调者任务角色,将区域联盟的发展从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区域的条块分割局面逐步转变为区域内目标利益协同各方面资源共享优化组合发展的格局,实现区域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从“单点”式向“线”式和“面”式转变。二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基于双边激励的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利益驱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实现联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鼓励区域联盟内各主体以其专有资产作为投入和利益分配的依据,形成混合式投入与利益分配模式,针对收益大小的不同,可采用固定支付方式或产出分享方式对收益进行分配,同时联盟内政府可针对不同主体采用政策支持、税收调节减免等杠杆措施实现二次分配,以提高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6]。

3.构建区域联盟内各主体职能与治理结构协同的机制

区域联盟内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联动的核心在于区域内各主体应突破原有组织文化、结构边界和氛围等约束,将各自职能的发挥与联盟治理目标、结构实现协同交叉互动,实现区域内各主体的跨界无缝合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功能。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单位,要充分发挥大学的各项职能,特别是社会服务职能,为区域联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政府要强化“放管服”职能,做好区域发展“守夜人”角色,为区域内各主体充分发挥其职能保驾护航;行业企业及社会组织,除推进自身的发展外,还应积极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各主体职能的发挥须围绕联盟共同的目标利益实现其共同发展和进步。二是要建立政产学研(区域政府、区域产业、大学或科研机构、企业)协同的“四轮驱动”结构模型,以充分发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优势、政府区域创新环境提供主导者优势和产业的经济增长动力优势等,实现区域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创新环境和经济增长联动目标[7]。三是要建立区域内协同保障机制。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目标,结合学校的学科和科研及人才优势,建立联盟内充分信任机制和稳定的伙伴关系,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建立校企联盟,在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后实施重大项目合同。大学与政府间建立高层领导互访机制,在政产学研合作框架下达成共识,同时高校还要主动参与到区域科技部门、产业部门、工业园区的规划中去,开展全面合作,形成互利信任机制;建立区域内跨职能部门协同运行平台机制,以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发展规划等建立多团队协同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促进多元成果转化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彬.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8):64-68.

[2]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46-48.

[3][5]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102-107.

[4]刘铁.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3:4-5.

[6]陈正权,朱德全.转型与构建: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4R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5(4):34-39.

[7]孔祥浩,许赞.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四轮驱动”结构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15-16.

猜你喜欢
联动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域经济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麦种植基地与发达地区粮食专业批发市场O2O联动发展的研究
“两个走向”将为世界联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