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钰惟
小区里的小魔王
唐先生和林女士是做陶瓷生意的,半年前从佛山迁居上海,家境富裕,5岁的儿子斌斌上幼儿园中班。自从搬家来上海,斌斌染上了虐待小动物的毛病,而且行为疯狂,屡教不改,不仅虐待家里的小狗、金鱼,还经常伤害邻居的小鸟、小猫,被小区里的叔叔阿姨称为“小变态”“小魔王”。唐先生夫妇不仅赔了不少钱,面子上也过不去。
夫妻俩来咨询时,唐先生对我说:“不瞒您说,我耐心教育过斌斌好几次,也动手打过他屁股,可是一点用都没有,而且我发现,挨过打之后,这小子虐待起小动物来更疯狂。我算是没辙儿了。他要是再这么胡闹下去,我只好把他送回佛山,让他爷爷照顾他。”
“那绝对不行!”林女士打断丈夫的话,说,“孩子这么小,必须在我身边,否则我没办法安心工作。”转而问我,“我听说小男孩都有喜欢虐待小动物的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是这样吗?”
我笑而不答,请他们详细介绍斌斌虐待小动物的情况。
“唉,作孽啊!”唐先生说,“有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和太太外出买菜回到家,还没有进门就听见家里的小狗在哀号。赶紧开门,赫然看到斌斌在用卫生间的门夹小狗的尾巴!我制止了斌斌,检查小狗的尾巴,竟已断成三截,可见斌斌是连续施暴。斌斌只有5岁,人都说‘人之初,性本善,他为什么如此残忍?我打了他两巴掌,逼他向小狗道歉,可他咬着嘴唇死活不肯开口,看我的目光也是狠狠的。”
林女士接着说:“第二天,斌斌趁我们不注意,把鱼缸里的三条金鱼捞出来摔死了。那三条金鱼是从佛山带来的,在我家养了四年。风水师说那是我家的财神,以后可怎么办?生意肯定要败。”
“别瞎说,不吉利!”唐先生制止妻子,接着数落斌斌的恶行,“虐待家里的小动物也就算了,可是没想到,斌斌还把黑手伸向了小区里别的小动物。他弄死过赵大爷的鹦鹉,用火烧过流浪狗的毛,把流浪猫刚生下不到两天的小猫扔到水池里,就连邻居家养的乌龟也被他害死了一只。”
我好奇地问:“乌龟是怎么害死的?”
唐先生皱紧眉头,表情痛苦地说:“鬼知道那小子从哪儿找来一根吃烧烤用的钢钎,用它使劲捅乌龟的头。那乌龟好可怜,躲进壳里也没逃过惨死的命运!”
我问:“在佛山,斌斌虐待过小动物吗?”
夫妻俩同时摇头。林女士说:“斌斌是个很乖的孩子,爷爷奶奶很喜欢他,多少有点溺爱,但绝不至于教他伤害小动物。”
我接着问:“搬到上海以后,家里和幼儿园里发生过什么事吗?比如你们夫妻吵架、斌斌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或小区里的孩子排挤他。”
夫妻俩对视,同时点头。林女士说:“斌斌非常想念爷爷奶奶,闹着要回佛山,经常在梦里叫爷爷奶奶。还有,斌斌普通话说得不好,满嘴佛山方言,在幼儿园经常被嘲笑,小区里的小朋友也不愿意跟他玩,骂他是‘小蛮子。不过现在情况好一点了,斌斌说的普通话大致可以让人听懂。”
我再问:“这半年里,你们二位伤害过小动物吗?”
唐先生笑了,说:“那怎么可能!我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人,哪会做那样伤天害理的事。”
林女士像是想起了什么,问我:“打老鼠和蟑螂算不算?”见我点头,她轻轻打了丈夫一下,说,“看,都是你把孩子带坏了!”
唐先生一拍大腿,说:“刚搬家到上海,因为买的是二手房,家里老鼠、蟑螂不少,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根除。有一次我气疯了,用汽油烧蟑螂,差点引起火灾。还有一次,我发现老鼠在衣柜的角落里下了一窝鼠仔,就把鼠仔装进一个小铁笼里,架在火上烧死了。”
林女士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都是那么残忍!”
唐先生满脸愧色,问我:“我那是除害啊,也算虐待小动物?”
我反问:“您做這一切,斌斌都看在眼里吗?”
唐先生点头。
我接着问:“那么,您是否告诉过他老鼠、蟑螂和小狗、小猫、小鸟、金鱼的区别?”
唐先生摇头。没等我说话,他再次使劲拍自己的腿,后悔得直摇头。
侵犯动机有诱因
国外的心理学研究显示,幼儿虐待小动物是较普遍的现象,在5岁男孩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第一,攻击和破坏是人类本能。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原始的狩猎基因和弱肉强食观念仍残留在潜意识里,一旦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潜意识里的侵犯动机就有可能被激活,做出与文明规范不相符的事。
第二,出于好奇。幼儿认知水平有限,有时出于好奇,想看看自己这样做小动物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可能对小动物的叫声感兴趣,并不认为那是小动物痛苦的哀号,因为他的同理心不够强,不会设身处地替小动物着想。5岁左右的幼儿精力旺盛,剩余精力太多,但又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于是就将剩余精力宣泄到小动物身上。
第三,宣泄不良情绪。当幼儿遇到生活环境改变、某种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学习压力过大、在家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因父母失和产生不安全感、被同伴排斥甚至欺负、被老师或父母漠视或批评等情况,小小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产生紧张、愤怒、抑郁、怨恨、孤独等负面情绪。通常情况下,幼儿自知无力改变现实,如果他不能积极寻求并获得帮助,就会本能地寻找替罪羊来宣泄负面情绪。对于幼儿来说,小动物是最合适的泄愤对象,因为小动物是比幼儿更幼小的活物。当看到小动物被虐待时痛苦不堪的样子,幼儿会兴奋、快乐,因为他找到了心理平衡,感觉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了小动物身上。
第四,效仿成年人。孩子年龄小,很多行为是在效仿成年人,而且不管好与坏,都照收不误。可见,孩子生活的环境以及家长的行为规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如果父母有虐待小动物的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传媒发达的当下,影视作品也是孩子的影响源。比如,看过《武松打虎》《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许多孩子会兴高采烈地模仿,而且正义凛然。
听了我的介绍,唐先生如梦方醒:“原来如此!看来,斌斌虐待小动物跟搬家有很大关系。他不想离开爷爷奶奶和家乡的小朋友,至今还闹着回老家。”
我说:“我看,上面四条,斌斌每条都符合。环境的改变伤害了他对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的依恋之情,回老家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不适应新环境使他产生孤独感,又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使他的内心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此时,爸爸拿蟑螂和老鼠泄愤的行为起到了负面示范作用,加上他同理心不强,是非观念不清晰,于是拿小狗和金鱼撒气。这样的模仿行为在他看来是合理的,所以爸爸妈妈的责备打骂在他看来又是恃强凌弱,也就是说,这是升级版的负面示范,所以,他会屡教不改、变本加厉地虐待小动物。”
林女士说:“难怪教育没有作用,原来是进入了恶性循环。”
我说:“没错。以暴制暴的方法不能用在幼儿身上,否则,不仅无济于事,而且是在用暴力的方式培养暴力,等孩子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孔武有力的小伙子,他的虐待行为也会随之升级,出现攻击妇孺、残疾人等恶劣犯罪行为。我这样说不是吓唬你们,心理学调查显示,暴力伤害性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八成以上幼年有虐待小动物的经历,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科学的矫正。”
林女士大惊失色:“这么严重啊?您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斌斌,我们可不想培养一个暴徒啊!”
唐先生问:“您刚才反复提到的同理心,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解释道:“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又称换位思考、共情,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同理心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唐先生说:“那是不是说,如果孩子有了同理心,就不会虐待小动物了?”
我赞许道:“没错,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小培养同理心
林女士问:“斌斌只有5岁,怎么会换位思考?不如等他长大些再培养他的同理心吧。”
“此言差矣。”我说,“心理学研究发现,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其他小孩跌倒,眼眶便浮起泪水,然后爬到妈妈怀里寻求慰藉,仿佛跌倒的人是他。15个月大的幼儿看到朋友在哭,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安慰他,如果对方仍哭个不停,幼儿还会抱枕头给他。看到其他孩子手受伤,两岁大的幼儿会把手伸进嘴里,看看自己是否也会痛。看到母亲哭泣,幼儿还会擦拭自己的眼睛,其实他并未流泪。这些情形是孩子的母亲协助专家做研究时观察记录下来的,该研究显示,同理心的形成可溯及婴儿时期。事实上,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便会感到难过,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同理心表现的最早征兆。”
唐先生问:“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有什么好处?”
我解释道:“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了解他人的感受。这个能力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项针对102名儿童所做的测验发现,同理心敏感度较高的孩子在学校较受欢迎,情感也较稳定,在校表现较佳,虽然其智力并不比敏感度低的孩子高,但测验显示,同理心有助于学习,也有助于他获得老师的喜爱。”
唐先生问:“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我說:“同理心的差异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平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比较强调孩子行为对别人的影响,则孩子的同理心较敏感。比如,哥哥把妹妹弄哭了,父母责备哥哥:‘看你害妹妹这么伤心!‘你怎么这么调皮!前者就是更强调孩子行为对别人的影响。此外,父母的榜样作用很重要,因为孩子会观察父母对其他人感受信息的反应方式,从而加以模仿,逐渐塑造出自己的反应模式。”
林女士和唐先生相视,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
唐先生问:“我们终于找到问题的根源了!请您快说说,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吧。”
针对斌斌的具体情况,我给了唐先生夫妇以下五条建议:
第一,更多地关心斌斌。关心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如经常询问斌斌在幼儿园的感受,帮助他处理好与小朋友的关系,使其尽快融入集体。另外,可以经常让他给爷爷奶奶打电话,以解思念之苦。
第二,丰富斌斌的生活内容。把他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来。
第三,加强爱心教育。可以给斌斌讲童话,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激发斌斌对小动物的爱和同情心。
第四,饲养宠物。可以让斌斌负责照顾宠物,让他在饲养过程中与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第五,适当奖惩。如果斌斌仍出现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可以给予批评教育,使他明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斌斌热心照顾宠物,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在使用惩罚时,首先要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最后我叮嘱道:“家长要注意孩子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检点自我的行为。比如,清除蟑螂、老鼠是必要的,但不要把场面弄得那么血腥,最好不要让孩子目睹。”
唐先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以后,我也要培养自己的同理心,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