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有“三难”

2017-03-04 19:18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16年3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职业院校素质

庄西真

我侄子今年高考,成绩没有达到山东省本科分数线,在我的动员下到江苏的一所高职院校学习。前几天,他到我家里来玩,跟我说他参加了学校的十大歌手评选,被评为第二名。我觉得他挺厉害(我们家里人都不会唱歌),夸奖他歌唱得好,可他却满脸沮丧,说本来是冲着第一名去的(信心满满),结果他很不满意。过后,我和我爱人聊起此事,她半开玩笑地说,早知道他是唱歌的“材料”,从小好好培养,兴许他能成为“歌唱家”呢!这使我想起最近媒体有讨论、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材施教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世界上全才总是很少的,人各有所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总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据遗传学家研究,人的正常中等智力是由一对基因所决定的。另外,还有五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人的这五对基因总有一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出了心理学上的说明,他认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教育应该发现学生具有何种智能并培养这种智能。

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各展所长,我也觉得这确实是很理想的图景。可是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最起码有“三难”不好解决。

一、材难辨。教师要因材施教,逻辑上他首先需要判断每一位學生到底是什么“材”,这是其施教的逻辑起点。“材”是指学生先天禀赋和后天素质的结合,包括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特质。这个不好判断,好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想了很多办法,也设计出了诸如智力量表、能力量表等五花八门的测量工具,目的就是想弄明白每个人的“材”,依此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我认为效果甚微。原因是个人之“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体,是一个难以探明的黑箱,加之个人之“材”又是一个动态的、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不断变化的东西,更增加了人们测量它的难度。

二、教难施。就算我们借助某种工具能够辨析出每个人的“材”,接下来因材施教也很难。首先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数量上不对等,因材施教就意味着有多少不同的“材”就应该有多少教师,目前,我国大中小学连小班化教学都做不到,遑论因材施教的“一对一”或者“多对一”;再者施教者的能力也不足以完成因材施教的任务,现在的教师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其他素质做个胜任“大班”教学的教师都勉强,何谈其他。明知道该少年天赋异禀,因找不到合适的施教者致使其沦为普通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需赘言。

三、才难成。现代学校教育,推崇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使此“材”变为彼“才”,怎奈“材”与“才”,音虽同,意殊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人才的定义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由此可知,人才是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基于专门知识和娴熟技能的创造性劳动;人才是通过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人才的成长都要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岗位上的磨练。反观作为“材”的学生,则另有特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学生是在学校读书的人,或者是向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的人。以职业院校教育为例,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职业院校学生是一群在职业院校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和工作不一样,学习是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工作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职业院校学生专门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且比较短,中、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时间都是三年,三年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第三,职业院校学生对社会几乎没有什么贡献,相反,社会要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做贡献;第四,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以通识、可迁移技能为主,不拘泥于某一固定岗位。由上可知,由“材”到“才”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正如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现代教育本质上就是照顾绝大多数人的教育,这在教育史上是很大的进步。根据大多数人的大致相似的禀赋基础开展教育教学,使尽量多的人获益,这种局面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也不应该改变。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职业院校素质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