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昕涛++张涛
早年发展成就
上世纪60至80年代,以出口为主要导向的食品产业曾为台湾经济腾飞做出重要贡献。罐头业曾是台湾早期主要的食品工业。从1956年开始整顿凤梨罐头生产到1960年开始试产洋菇罐头,1964年开始试产芦笋罐头,至上世纪70年代,这三项罐头曾分别为国际市场上出口的首位,到1980年达到鼎盛时期,出口罐头2200万箱,价值4.1亿美元,占台湾出口加工食品值的32.9%,占农产品出口值的26%,占总出口值的9.6%。
然而自1986年以后,台湾罐头工业因受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优势消失,开始衰退,至1989年,工厂减至141家,只生产1300余万箱,出口1100万箱,1990年又剧降至880万箱,且以蕃茄、竹笋罐头为主,经常开工的工厂仅20家,且只生产零星内销罐头,均成不了气候。
在“出口扩张”策略受到挑战、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台当局为实现经济的转型,提出以“技术升级”带动“工业升级”的口号,开始重视食品科技发展。1982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台科技会议”上,食品科技作为“八大科技项目”之一,被放在与能源、材料、资讯、自动化、生物技术、光电、肝炎防治同等重要的地位。198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台科技会议”,又将食品科技确立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四项目标之一。1991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台科技大会”讨论的16个专题中,第5项便为食品科技。
成立食品科研机构
为推动食品科技发展,台当局积极组建了一批食品科研机构,包括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酒类试验中心,并在许多工农业研究机构如工研院、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农业试验所、热带园艺试验糖业研究所、香蕉研究所、畜产试验所、水产试验所、养猪科试所、茶叶改良场中增设食品加工科研部门,在台湾大学、中兴大学、海洋水产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等高校中设立食品科学研究系/所等。一些民营大型食品企业,如统一企业公司等也都设有自己的科研所或研究部门。此外,岛内还成立一些推动食品科技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行业组织,如台湾区罐头食品工业同业公会、台湾肉类开发基金会、食品和营养研究基金会等。
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于1977年设立“食品工业研究发展会报”制度,由工业、外贸、商品检验、农林、卫生等主管机构的负责人和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十余人担任委员,农委业主管部门担任召集人,通过每年的例行“会报”方式统一联系、协调全台湾食品工业研究发展。“会报”下设科技研究、农业辅导(加工原料)、工业辅导、检验辅导、产品研究等5个工作小组,分别由各有关部门主持并推动各项工作。各工作小组开展经常性和临时性活动,以专款补助食品科研人员、设备与建筑费用,并解决食品品质、包装等技术问题,接受企业个案申请,代为委托科研机构解决技术难题,并补助科研经费。
此后,冷冻食品成为台湾食品产业的“主角”,从1985年起开始出口,1959年出口值仅为58万美元,到1990年出口量已达493.9万吨,价值15.6亿美元,占加工食品出口值的75%,农产品出口值的45%。60年代初,岛内仅有数家制冰厂附带扩展冷冻食品加工业务,到1990年已增至314家,专门生产冷冻调理食品的企业发展到40家,冷冻猪肉出口已在日本市场上占居首位,一些冷冻调理食品出口到美国,并带动了岛内种植业、渔业、禽畜养殖业以至屠宰业、饲料业、谷物加工业、食用油脂业、调味品业、乳品业、食品加工机械设备业、烘焙食品业、餐饮业的全面发展。到2000年,台湾食品产业年产值达到4483.26亿元新台币,出口额504.07亿元新台币。
自2002年台湾加入WTO后,農产品市场开放自由进口,岛内食品产业结构产生明显变化,其中增加的有食用油脂、调味品、不含酒精饮料、面条粉条食品、茶叶、糖果、烘焙食品、味精、罐头食品等行业,减少的有酒类酿造、谷物、砂糖、脱水食品等行业。由于民众所得增加及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趋向多元化,也更加重视食品的卫生安全及质量。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改善,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食品出口到大陆,以及有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品尝和购买当地食品,对台湾食品产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近来不断曝光的岛内“塑化剂”、“馊水油”、“黑心食品”等事件,造成消费者对台湾食品安全的疑虑,也反映出台当局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的缺失。
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台湾食品加工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是:由外销为主转向内销为主,及时地满足岛内民众的生活需求;由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由传统农产品加工型转向工业制造型,实现国际化、深层次分工;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推动产业升级;由一般性食品加工转向绿色食品制造,以适应国际消费新潮流。
注重食品安全
为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台当局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如开办造一家优良合格的食品加工企业,除了要有台当局颁发的工厂登记证以外,还要有相关的产业所需的食品相关认证资格。
台湾卫生主管部门每年都在开展食品卫生科技政策研究,包括建立执行风险评估的卫生管理制度、推动健全民众营养管理及安全的饮食环境、强化食品安全资讯及消费者风险沟通、持续执行食品安全监测。最新成果有:开发符合国际标准及具有时效又精准的检验方法、建立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评估环境、农产品多重农药残留分析、新兴食因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素食及食品掺伪检验技术与标准品的供应、健康食品非预期反应的研究、台湾地区食品营养资料库的运用、加工食品追溯系统与食品安全管制系统的推动等。
发展精品农业
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从食品源头抓起,推行“健康农业”,2009年5月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提出打造“健康无毒岛”的口号,推动有机农业、产销履历、CAS标章、吉园圃等具可追溯性健康农产品标示检查及质量检验制度,深化品牌验证,办理优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班,强化生产者自我要求及对环境保护理念,从育种、田间管理到采收后处理阶段,建立无缝安全管理体系,使消费者信任农产品的卫生安全。目前岛内有机农业栽培面积约有2.5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3%;台当局还利用台糖农场及大面积休耕地建立有机农业专区,建立“有机农夫市集”,辅导有机农户参加“有机电子商城”,辅导超市卖场设立有机专柜,在花莲、台东、苗栗、宜兰、桃园县内辅导发展“有机村”,拓展有机农产品销售渠道。
由于台湾绿色食品加工业质量稳定,多年来一直是美日跨国企业委托加工生产的专供产地。然而,因为投资及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目前所生产的农畜水产品加工业技术导向已经逐步淘汰低级加工品,大都以产品研发革新、调味配方创新、卫生质量强化等全方位多层面发展。加上台湾对国际潮流惯有的机动与应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多方的信任和肯定,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通过推展“精品农业”的方式,重点发展台湾茗茶、农村美酒、经典好米、金钻水产及优质畜产等“农渔会百大精品”,包括超低温鲔鱼、蚬精、乌鱼子、海鲡、鸡精、乌骨鸡养生胶、甘醇熟成火腿、香Q胶化蛋等,由设计、调制、包装、营销手法,塑造这些农业食品具有功能性、高附加值、友善环境等精品形象,以产业文化与乡土风情加强行销。例如通过电影《海角七号》,成功打响南投县信义乡的“马拉桑酒”名号,造成抢购的风潮;借助台湾首富郭台铭以台湾好米当作订婚的拌手礼,带动台湾优质米礼品新风尚。
开发新型食品加工技术
台湾食品科技研发,依产业所需分为上、下游,分由各“部会”执掌推动。其中,农业主管部门负责推动上游农、渔、畜、牧业产出的食材,使农产品增加更多附加值,为此制定了“食品领域科技发展方案中程纲要计划”,包括“开发食品新颖加工技术”、“优良农产品验证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保健食品”、“开发台湾产大宗农渔畜产品多元化加工技术”及“建立食品产业及消费资讯体系”等5个分项计划,每年投入经费约1.5亿元新台币,目的是通过研制不使用添加剂的创新食品加工技术,应用本土原料经微生物处理、真空浓缩、低温结晶,开发生产多元化保健食品、乡土特色食品、银发族可用食品、不搀伪素食产品、海洋生物功能性成分萃取物,促进台湾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转型。近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开发创新性功能性鲜乳制造技术,获得保留较高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含量,而且风味香浓、保存期限较长的功能性鲜乳,可以保留生乳中33% 和37% 的免疫球蛋白和乳铁蛋白,在7℃下可保存14天。
开发生机蔬果汁量产与品质提升技术,从蔬果原料之筛选开始,控制量产及生机蔬果汁储存时的酶反应及调配问题、残渣与沉淀问题等,并建立生机蔬果汁量产技术,包括调配技术、微细化技术、储存寿命、所需设备及制程等相关技术。
开发红曲发酵产物新保健功效,確定红曲米水萃取物、乙醇萃取物与红曲山药乙醇萃取物皆具有抑制前脂肪细胞增生、分化效果,首次提出红曲发酵产物能改善高油脂饮食引起的人体脂肪堆积、血脂紊乱及高血胰岛素症状,有潜力发展为不易形成人体脂肪的保健食品。
银耳多醣萃取技术,以热水萃取法提取银耳多醣,萃取高率且环保无污染,萃出的产品吸水良好、具有保水能力和膨润性,可用以预防、改善或治疗便秘及因便秘造成的相关症状。
甘薯及芋头烧酎酿造技术,开发杂粮烧酎(蒸馏酒)的制曲、酿造及蒸馏技术,可提高岛内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地区性多样化酒品,应用自行开发设计的旋转式多功能制曲机,不仅强化蒸馏酒的香气及产品多样性,更可同时进行原料的预糊化,产酒率或香气指标成分均优于传统民间所使用的方法。
颗粒式乳化肉多汁性产品乳化及量产技术,利用畜产试验所选育的“畜试黑猪1号”,采取特殊的乳化及充填技术,开发含脂率高、口感多汁不油腻、低盐及无人工添加剂的自然调味肉品,并建立以此生产维也纳香肠、日式香肠及烤香肠等产品的工业化制程。
开发富含GABA(γ-氨基丁酸)的糙米粉保健素材,GABA具有降血压、改善更年期障碍、纾缓情绪及改善失眠、忧郁等功能,选用台粳9号糙米,经粉碎后利用乳酸菌发酵技术生产的糙米粉保健素材,其GABA含量可由原来每百克1.7毫克提升至800毫克以上,可添加于中式食品、西式烘焙点心、谷类冲泡式随身包及保健食品中,可取代市售相关药物。
褐藻功能性成分萃取技术,精萃提取台湾产褐藻中有效成分“藻寡醣”,具有活化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及促进IgM抗体分泌的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防衰老效果,且能活化细胞活性,是一种良好的调节免疫新素材,可广泛应用于各项功能保健加工制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