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岭杨洪涛郭灵敏
(新密市水务局)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配置
□陈占岭杨洪涛郭灵敏
(新密市水务局)
清水口小流域位于新密市西北部,毗邻登封市,包括新密市牛店镇5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27.28 km2,水土流失面积18.39 km2,小流域计划通过3-4 a“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发展格局,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真正实现“山青、水绿、景美、民富”的目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求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生态修复措施优化配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文章从清水口小流域的概况、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工程管理和项目效益分析等分析论证了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措施;项目效益分析
清水口小流域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13°10′06″~113°14′15″,北纬34°31′15″~34°34′50″之间。项目区属北方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密布,土壤主要由褐土组成,植被覆盖率为40%,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平均气温为14.30℃,多年平均降水量656 mm,植被主要为天然植被,草灌荒坡较多。水土流失面积18.1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6.50%。
清水口小流域2017年度计划新增治理面积430 hm2,其中:栽植水土保持生态林32 hm2,适宜地块采用鱼鳞坑整地1 hm2,共修建鱼鳞坑2 500个;栽植经济林54 hm2,其中核桃27 hm2,花椒27 hm2,花椒用地采用全面整地措施,部分用地需要先进行干砌石挡墙加固田坎,挡墙长度共计1 100 m;泥结碎石道路3 100 m;蓄水池18座,沉砂池8座,封禁修复344 hm2。
在措施规划设计时,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对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生态修复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因水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流域内荒山荒坡中上部植被稀疏,拟实施疏林补植和封禁生态修复工程;土层很薄、立地条件差、自然修复困难的山岭上部采取雨季营造水保林,在适宜地块集中采取鱼鳞坑设计,减缓坡面径流流速和汇集量,更有效的蓄水保土,促进林木生长;山坡中下部撂荒梯田及沟台地,栽植经济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其中部分地块需要进行田坎维修加固工程;为了满足项目区林草抚育措施和农业灌溉的需要,在毗邻经济林地块的自然沟道径流汇集处以及可就近利用现有塘坝水源处,修建蓄水池和沉砂池,服务农业生产。
3.2.1 蓄水池设计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T16453.4—2008)进行设计。结合区域灌溉面积和地块分布,经综合分析确定项目区共修建蓄水池18个,单池净容量为55 m3。蓄水池以单个或者两个、三个联通形式建造。
根据项目区土壤地质条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设计蓄水池采用矩形断面,全地埋式,池体挖方不同施工地点分为石方开挖和土方开挖两种方式,其中石方开挖共5座,土方开挖的有13座。池体采用砌砖结构,M10砂浆抹面,池顶用预制混凝土盖板封闭,C15混凝土底板。设计蓄水池净长7.00 m,净宽3.50 m,净深2.30 m,净蓄水量55 m3,壁厚0.24 m,底厚0.25 m;预制混凝土盖板长度根据蓄水池尺寸而定,每座蓄水池需预制混凝土板60 m,盖板宽一般为0.50 m,厚0.12 m。封闭时,在蓄水池一角留一个0.50 m×0.60 m的清淤口,方便人员进出蓄水池清淤或定期检查维护。
单个蓄水池工程量为:砌砖12.12 m3,混凝土7.44 m3,水泥砂浆抹面面积78.07 m2,预制混凝土板60m,池体挖方工程量78 m3。
3.2.2 沉砂池设计
沉砂池作为汇集径流的蓄水池配套设施,一般布设在蓄水池前,水源来自现有塘坝的蓄水池不再配置,对于蓄积自然径流的蓄水池共配套8座。由于所在位置基础不同,沉砂池施工挖石方3座,挖土方5座。
沉砂池设计采用矩形断面,池壁、池底均为砌砖结构,M10水泥砂浆抹面。设计沉砂池长1 m,宽1m,深0.60 m,容积为0.60 m3。池壁砌砖厚0.24 m,池底厚0.06 m。单个沉砂池工程量为:砌砖0.85 m3,水泥砂浆抹面面积4.59 m2,池体挖方1.45 m3。
3.2.3 干砌石田坎设计
项目区内部分地块土地利用现状为台地,土质田坎年久失修,由于缺乏灌溉设施,田块多为撂荒状态。此次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石材原料,对这部分台地田坎采取干砌石挡墙加固措施,计划修建挡墙1 100 m,同时配套修建蓄水池,进行全面整地,栽植花椒,提高该部分田块的蓄水保土能力和经济效益。
干砌石田坎设计高为1.50 m,顶宽0.30 m,底宽0.60 m,基础埋深0.30 m,田坎外侧坡度为78°。计划修建1 100 m,基础土方开挖198 m3,砌石方940.50 m3。
3.2.4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为满足项目区农业物资运输、机械化耕作和其它农业生产活动,需要修建田间生产道路。田间道路工程的布局应力求使居民点和田块之间保持便捷的交通联系,选线与自然地形相协调,与小型蓄排工程和田块协调,避免深挖高填,尽量在原有小路或便道基础上整修扩宽,清水口小流域项目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泥结碎石路是以碎石作骨料、粘土作填充料和粘结料,经压实修筑的一种结构。材料要求:石子规格为2~4 cm,碎石保证洁净、干燥,石料强度等级不低于3级,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颗粒形状具有棱角,接近立方体,不应有粘土块、植物等有害物质,针片状颗粒含量控制在20%以内。粘土要求粉碎后土中土块的最大尺寸≤15 mm,有机质含量超过10%的土不宜选用,塑性指数>11,石屑规格为0.50~1.00 cm。石子作为骨料,黏土浆作为填充剂,石屑是镶嵌料。配合比为石子:黏土:石屑=1:0.40:0.20。
目区修建泥结碎石道路长度共计3 100 m,路面宽3 m,厚度为20 cm,挖方1 860 m3,道路修筑9 300 m2。
3.3.1 水保林设计
水保林一般选择在距村庄较远、坡度较陡、土层较薄、立地条件差的山坡上部和顶部。依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立地条件,优先选用耐干旱、耐瘠薄的优良乡土树种。根据该项目区山高、坡陡、土薄的特点,规划的水保林树种全部采用侧柏。设计苗木规格为:株高≥60 cm左右。规划水保林32 hm2,采用鱼鳞坑整地造林1 hm2,一般植苗法造林31 hm2,共栽植80 000株,需苗木81 600株。
3.3.1.1 鱼鳞坑整地措施典型设计
在项目区内坡度在15~30°之间的部分地块,适合采用小鱼鳞坑方式整地,计划整地面积1 hm2,鱼鳞坑2 500个。鱼鳞坑间的水平距离为2 m,呈“品”字形分布,要求横竖成排,坑深度约0.50 m,坑埂采用石块垒积或模具预制而成,坑埂中间部位填高约0.20~0.30 m,内坡1∶0.50,外坡1∶1,半圆内径约0.60~0.80 m,埂顶中间应高于两头。每坑内栽植1棵树。鱼鳞坑建成后坑埂涂白。
3.3.1.2 植苗造林法水保林典型设计
规划采用植苗法营造水保林31 hm2,株行距2 m×2 m,2 500株/hm2,栽植点呈“品”字形分布,栽植时按照设计的密度,挖好植树坑,植树坑的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幅,栽植时将树苗扶直、栽正,根系舒展,深浅适宜。填土时应先填表土、湿土,后填生土、干土,分层踩实。在墒情不好时,要浇透水,最后覆一层虚土,以利保墒。
3.3.2 经济林设计
经济林选择在距村庄较近交通方便、利于管理、避风向阳、土质较好的沟台地或梯田上,未挂果前,可间作农作物或经济作物,挂果后专营以经济林生产,本次选择经济林品种为核桃、花椒。经济林苗木规格均采用两年生苗。核桃栽植密度为4 m×4 m,625株/hm2,花椒栽植密度为2 m×3 m,1 667株/hm2。核桃秋季落叶前后移栽造林,花椒春季造林,苗木随挖随栽,避免伤根,多留须根,栽后踩实。
3.4.1 封育措施设计
在生态修复范围周边,采用简易设施和标志明确封育范围,成立管护组织、固定专人看管;根据国家、省、市、县(区)的有关法规,制定管护乡规民约,促进封育治理顺利实施。规划区内实行全年封禁、季节封禁和轮封轮放的封禁方式。全年封禁期为3 a,待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后可采取季节封禁和轮封轮放等技术措施,封育年限共6 a,做到既能有利林木生长,又能满足群众需要。在封育区出入口处,设立明显标志,在四周采用公路护栏防护,防止人畜任意进入。项目区封育面积共有344 hm2。
3.4.2 疏林补植措施设计
项目计划在项目区内的花家岭中上部采取疏林补密措施,考虑到美化景观需要,树种选用适生力强、色彩变化丰富的枫树,种植方式采用植苗造林,栽植季节安排在春季造林。造林密度根据原有林木数量,本着疏林补密原则,确定每亩实际补植数量。经调查核算,项目区疏林补植治理面积为10 hm2,共需补植枫树1万株。
项目建设管理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施工管理合同制,项目资金必须设立专帐,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新密市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局挑选业务骨干、有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对工程重要环节、技术难点进行指导,为该项目高质量的完成奠定技术基础。该项目监理机构应具有水土保持工程监理资质。工程措施竣工验收后,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落实管理责任。
经过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430 hm2,年蓄水效益15.49万m3、保土效益0.43万t,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了流域常流水流量,提高了地表径流的利用率,极大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村经济结构将稳步均衡发展,使剩余劳动力投入土地资源开发,发展绿色产业经济,促进项目区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使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编辑:刘长垠
S157
:B
:1673-8853(2017)08-00010-02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