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炼油工人首次出国

2017-03-04 02:45
中国石化 2017年2期
关键词:加氢裂化炼油工人

□ 蔡 湛

三十多年前的炼油工人首次出国

□ 蔡 湛

茂名石化老一辈炼油人进行装置吊装。薛治旭 摄

更值得人们引为自豪的是走出国门打开眼界学习最新技术,对培养作风与技术过硬的炼油员工队伍所产生的“催化”与“裂变”作用。

三十多年前的1982年春天,美国南部的联合石油公司别克斯菲尔炼油厂来了一群衣着朴素的中国工人。在对外交往大门刚刚打开,中美之间人员往来不多之际,自然引来周围人们的好奇目光。

中国工人赴美国学习,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件稀罕的事情。原来,上世纪80年代初茂名引进了我国第一套加氢裂化装置,虽然设备由日本公司提供,但工艺技术却是美国的,根据协议茂名石油工业公司(茂名石化前身)派出由15名职工(其中7名为一线工人)组成的队伍,赴美进行为期4个月的学习培训。这是茂名历史上首次工人成批出国。笔者当年多次访问出国学习的职工,记下的故事至今难忘。

出国学习责任沉甸甸

1981年10月,当15名茂名炼油员工接到将赴美国学习培训的通知时,没有多少初次出国的欣喜,他们感受到的却是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改革开放帷幕拉开,人们看到我国炼油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都憋着一股改变落后现状的劲儿。茂名作为当时我国南方唯一的炼油基地,更被石油工业部定为实施“三年接近、五年赶上国际炼油技术水平”战略的重点企业。就在这时,历史机遇降临茂名,国家在百废待兴、外汇紧缺的情况下,决定引进一批先进炼油装置,并将首次引进的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放在茂名。

这一喜讯迅速传遍十里油城,炼油员工奔走相告,喜形于色。加氢裂化装置连同配套设施总投资近2亿元,是当时我国炼油工业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笔相当大的投资。要知道茂名炼油基地从兴建到形成500万吨能力也只花了不到10个亿。同时,这套装置的引进,还承担着生产高质量油品的重任。过去由于只有常减压、热裂化和酸碱精制的常规手段,茂名无法生产喷气式飞机所用的航空煤油和高标准的轻柴油,引进加氢裂化技术后,这些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加氢裂化装置自1980年11月动工兴建,只用16个月就全部建成。开好新装置,成为茂名炼油人的共同心愿。新组建的加氢裂化车间虽然聚集了全厂的精英,但对从未接触过的高温高压临氢新技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加上茂名当时的炼油装置都是低温低压的,来个高温高压的洋家伙,能否驾驭得了,大家心中没有底。当年赴美学习的首任加氢裂化车间主任吴德俊回忆道:“公司经理找我谈话,说公司让我担任引进装置车间主任并赴美学习。我心头一震,回答说希望回去跟爱人商量一下再答复。公司经理把手一扬,说就这样定了。我也只能硬上挑这副重担了。”经过严格挑选的15名员工,就是这样带着企业的重托走出国门的。

既学到新技术又保持好作风

在工人出国学习极为难得的年代,这15位炼油员工不仅珍惜学习机会,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10多个小时,全部获得A级好成绩,熟练掌握了当时国际最先进的加氢裂化炼油技术,而且在国外保持了茂名工人艰苦朴素的作风,将节省下来的41600美元全部交公。

来到美国,他们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吃饭贵。上馆子吃饭,一顿普普通通的饭菜,每人得花8美元,一天伙食就得20美元。大家决定,自己买菜,自己做饭。于是,从领队、工程师到工人,每周两次,轮流上超市买菜,专门挑便宜的买。美国的冻鸡很便宜,他们一买十多个,白切、红烧轮流做,但大家说怎么也吃不出家乡土鸡的味道。为了省钱,他们几乎吃了三个多月的“洋鸡”。从住地去超市,他们不乘出租车,来回徒步一个多小时。一些驾着小汽车上市场的美国人,目睹这群异乡人提着蔬菜冻肉走路,都投以诧异的目光。就这样,他们每人每天仅用6至8美元的伙食费。

他们在旧金山炼油厂学习时,始终住在廉价的公寓里。后来,他们到了南方的别克斯菲尔炼油厂学习。接待人员把他们送进一家旅馆,说这是价钱较便宜的旅馆。谁知在一周后交房租时,住宿费竟高达2300多美元。大家认为太贵,于是,几个人分头去另找廉价的旅馆。

在洛杉矶学习时,美国朋友告诉他们:影城好莱坞就在这里,里面有古城堡,有中世纪的马车,有现代火箭,有世界各名城的象征性街景……他们都想一睹为快,可是一算,参观好莱坞,每张门票7.5美元,加上来回乘汽车的费用,15人得花200多美元。结论又是“划不来”。大家表示:“凡是花国家的钱去游玩,一概不去。”不少同志原是电影迷,可是这次到美国一百多天,谁也没有上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因为美国最便宜的电影票也要5美元一张。

听说在美国理发贵,他们特地带了一套理发工具,自己动手,互相理发。后来,理发推子坏了,才把他们“逼上”理发馆。大多数理发馆理一次发18美元,他们好不容易才找到6至10美元理一次头发的小理发馆。回国前夕,有几位职工舍不得花6美元理最后一次发,直至飞回北京才赶忙进理发店推掉蓬松的长头发。有位工程师留了两个多月的长发,回到家里爱人责怪他出国学“嬉皮士”留长发,后知道是为节省理发钱才转嗔为喜。

一位老职工抽烟20多年了,几次戒烟都戒不掉。这次到美国,他却成功戒烟了。原来他暗自盘算:在美国买一包最普通的“万宝路”香烟也要0.8美元,四个月的抽烟费用不就超过100美元了么?因此,在他抽完带去的“大前门”之后,就戒烟了。其他六七个抽烟的同志也把烟戒掉了。美国朋友感到十分惊奇:整个学习队怎么没有一个抽烟的?

按照规定,国家发给的生活费可以全部用完,节约的部分则要全部归公。这个规定,学习队的同志是清清楚楚的。可是,大伙说:国家在经济还有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这么一大笔外汇送我们出国学习,我们不发奋学习,不省吃俭用,能对得起祖国和人民吗?

工人们参加装置建设劳动。张琼 供图

走出国门助力炼油队伍成长

引进来走出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使茂名炼油尝到了领头羊的甜头。我国第一套加氢裂化装置在以赴美学习人员为骨干的员工队伍操控下,于1982年11月实现一次开车投产成功,年产80多万吨优质航空煤油等产品满足了国防与民航的燃料急需,只用5年多就收回了全部投资。1987年7月,一批来自美国联合石油公司的专家专程来到茂名,考察引进该公司技术的加氢裂化装置。这批洋专家上高塔,巡机房,里里外外仔细检查。在查看了5年多的运转数据后,还对现场的员工考起了操作要点。最后,他们下了这样的结论:“这套装置开出了极好水平,这在美国也不多见。”

茂名石化老装置建设现场。薛治旭 摄

从1982年底投产,1983年底通过国家验收,茂名加氢裂化装置至今已高效运行了30多年,仍然是茂名石化的主力装置之一。同时,在随后引进的南京、上海等多套同类型装置开工时,茂名赴美学习人员成了现场指导开车投产的专家。在南京炼油基地引进加氢裂化装置开始投产时,一些技术难题使装置运转迟迟没有进入预定状态。后来,在茂名派出的开工队帮助下,迅速排除困难,实现一次投产成功。这家企业为此专门向茂名炼油厂发来感谢电。为接待各炼油企业派到茂名培训的人员,茂名石油工业公司专门在离厂门不远处建起培训基地,将引进的先进炼油技术传向各企业。这批当时最先进的炼油装置相继投产,使我国炼油工业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明显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更值得人们引为自豪的是走出国门打开眼界学习最新技术,对培养作风与技术过硬的炼油员工队伍所产生的“催化”与“裂变”作用。

1986年1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第一站就是加氢裂化车间。当赴美学习时的班长、时任车间主任林日雄娴熟地向胡总书记介绍引进装置生产和效益情况时,总书记问:“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陪同的公司领导说:“他是中专毕业,但到美国学习过,现在技术上成了行家。”随后,林日雄又参与了渣油加氢裂化成套技术开发、高速公路沥青的规模生产等重大攻关,成为炼油生产的带头人,后被提拔为炼油厂副厂长、茂名石化总调度长、公司副总工程师,挑起指挥我国最大炼化企业之一的茂名石化生产运转的重任。

首批出国学习的15名员工,大都与林日雄一样,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当年赴美学习时的车间主任、工程师吴德俊,经历一线磨炼,成为获得国务院特别津贴的炼油专家,长期担任茂名炼油厂厂长、茂名石化副总工程师。他带领员工攻克高含硫原油加工难关,实现炼油装置十多年安全高效运转,在茂名炼油从400万吨到我国首座1千万吨炼油基地的发展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事情虽然过去三十年了,首批出国学习的炼油工人大都也退出了岗位,但他们的好作风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

(作者单位:茂名石化)

猜你喜欢
加氢裂化炼油工人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加氢裂化最新技术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加氢裂化技术获奖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基层关工人的梦
轻烃泵干气密封改造问题分析
加氢裂化工艺技术研究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