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性特征,因为不同区域上的人们对文化的审美评价标准有差异。淮安是一座独特的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水文化成为代表性的文化。又因为文化资源往往具有非消耗性特征,其潜在价值须要挖掘和合理开发,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资本是对文化资源的优化升级。两者的双向互动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通过扩大文化消费、跨域文化联动、注重节庆宣传等方面的阐述,以探讨淮安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或思路,增强淮安地方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地方文化 淮安产业发展路径 构想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坐落在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秦代就置县的淮阴即得名于淮水。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凝结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水”文化,包括淮水文化、运河文化(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传输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洪泽湖及其湿地文化。除此之外,因运河而生的“西游记文化”、淮扬菜文化等都是独具特色的。特色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的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反映了特定区域的人文历史,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文化相区别的人文特色。这是增强淮安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这种软实力的载体便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因为文化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故从文化产业这一视角切入,探寻发展的思路,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扩大文化消费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依赖多种因素,其中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和推动力。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文化消费。淮安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扩大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促进城乡和全市文化消费协调增长。如古遗址文化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它位于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青莲村,向北4公里为古淮河。1951年发现。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两米左右,出土器物有石器、陶器等,距今约5000-6000年。青莲岗文化遗址的发现使得淮河中下游原始文化,同黄河流域原始文化在地域上连成一片,形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完整体系。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对知识型的消费者会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对淮安先民的历史文化有渴望了解的兴趣。故对这样的遗址文化有必要进行保护并做适当的开发。再如“水”文化遗存,包括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洪泽湖文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淮安人来说吸引力更大在游览这些文化遗存中,不仅亲水运动、休闲度假,有益于养生,更在于水环境的陶冶下,了解淮人治水、斗水的勇敢无畏的精神。再如“西游记文化”,它是在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的基础上萃取提炼其文化元素,建构的西游记文化产业园,这吸引了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及其众多的小朋友。这不仅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也可获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不畏艰难、不怕险阻的精神的熏陶。又如革命历史遗迹,不仅反映了淮安的光荣革命传统,淮安境内外人感受到淮安先辈及在淮安生活战斗过的先辈遗留下来的精神成为无价之宝,对人们的教育、启迪、感召的影响非常巨大。又如淮扬菜文化,对本土的市民,特别是来淮游览的人们有特殊的引力。除了在观光中感受领略淮安的风土人情,更在于对淮扬菜的欣赏推崇而来淮品尝淮扬菜的。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由于地域文化的特殊、食材的特定、做工的特别而名扬四海,甚至吸引国际游客来淮饱享口福的情况下,去游览淮扬菜博物馆,或先观览淮扬菜的品名、造型,再去细细品尝淮扬菜的品味、品位。这样的魅力和虔诚是做好淮扬菜文化产业的基础。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的目的,是创作与再创作、生产与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依据。相对于文化生产,文化消费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只有通过文化消费,才能实现其价值。” [1]鉴于此,当地政府应努力增加人民收入,提升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在注入新内容、创造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上做足文章,从而引导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
二、跨域文化联动
淮安这样一个底蕴深厚、名人效应丰富的地方,可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还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仅囿于自身发展,缺乏跨域联动,可能是主要原因。现在的情况是很多游客特别来淮还不多,往往在周边顺道而来,这样就缺乏目的地引力。淮安应与周边地域城市联动,让游客想进来还要能出得去。如南京六朝文化底蕴特别深厚,又是省会城市。可以把淮安盱眙明祖陵开发与南京明孝陵文化以及安徽凤阳的明皇陵文化联系成为一体,呈现明早期的帝陵文化的特色。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埋葬地。明祖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原有城垣三道,外城称为“外罗城”,中间是“中砖城”,里城是内皇城。从正南下马碑起进入红门,过基运山两座碑亭進入“中砖城”,过神道、金水桥和金门即进入了正殿,再往后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地下玄宫。最能体现皇家威严与品位的是明祖陵神道石刻。明祖陵石刻先于孝陵,晚于皇陵。明祖陵是中国封建时代发展到一个高峰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再如徐州的汉文化、宿迁的西楚文化,丰富多彩,而出生淮安的汉初杰出军事家韩信,最初在项梁部下,项梁战死,他便归属于项羽。后来他弃暗投明,由萧何引荐给刘邦,与萧何、张良称为“汉初三杰”,为汉室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故又被称为“淮阴侯”。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与楚、汉文化密切关联,为什么不能连线开发?
又如西游记文化,唐僧原俗名陈袆,其家原本在今河南偃师陈堡谷,到了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竟将其籍贯改为“海州弘农人也”;孙猴子的形象源于淮河水怪无支祈。以上这些故事或传说多见于淮安楚州的古书记载或流传于口头传说。这对于出生于淮安楚州的好搜集奇闻的吴承恩而言,很容易收集到手,对他在《西游记》中叙述唐僧家世与孙猴的出世,自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有人说一部好书可以成就一个城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让无数男女对湘西小镇——茶峒充满向往,意图去寻找心中的翠翠和她家的那条黄狗。一部《西游记》出版了许多连环画、拍摄影视剧片,包括电视剧《西游记》和《吴承恩与〈西游记〉》、组织文化活动、学术研讨、建造西游记文化产业园、西游记博物馆等。“西游记”的文化资源的开发说明,“当一种文化资源在持续较长的时期内(一年、两年或在更长时期内间歇性地)被从横向或纵向两个方面开发,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品,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属于‘充分开发的文化资源。” [2]“西游记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是淮安得天独厚的资源,打响西游记品牌,做活做深做透西游记文化产业既是淮安的责任,更是淮安的优势。” [3]《西游记》本是淮安人在淮安写成的作品,花果山本是淮安境内的龟山、第一山,都因为“海州”的缘故跑到了现在的连云港。连云港的花果山开发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大圣故里、怪石园、水帘洞、七十二洞、八戒石、猴苑、唐僧涯,甚至有吴承恩纪念馆等。既然如此,淮安可以和连云港在开发西游记文化产业上,联手联动,形成跨域文化产业连线集群,让西游记文化产业资源既有序竞争,又优势互补;既协同发展,又合力利用。
旅游文化产业,只有打破区域观念,实行跨域联动开发,才能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是一石多鸟、一举多赢的事,为何这样具有特别的地方文化产业得不到跨域联动开发?反之,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又赋予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和牵引力。这实际上构成了网络式发展,它有利于同一文化资源的共享和集聚。所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建设也是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这种相对于不同区域处于相同文化资源链上的众多文化资源要素,形成专业集聚开发,有利于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形成。
三、注重节庆宣传
除了传统的节日之外,各个地方都会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文化的景致、特色打造一方的节庆活动,以达到宣传地方文化、弘扬地方文化、繁荣地方文化的目的。淮安是美食之乡,著名的淮扬菜是古代四大菜系之一。中国烹饪学会、江苏省经贸委和淮安市人民政府自2002年起每年在9、10月举办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自2001年开始,每年在6、7月份盱眙县人民政府与《扬子晚报》社共同举办盱眙·中国龙虾节。水乡金湖县境内河湖港汊众多,万亩荷花荡,盛产莲藕。自2001年每年7、8月份举办金湖?中国荷花艺术节,以荷为媒,吸引生态旅游,发展经济贸易。洪泽县境内的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为弘扬大湖水文化,每年的8月份洪泽县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江苏省体育局、省农林厅、省文化厅合办洪泽·中国水文化旅游节暨洪泽湖水上运动会,以淮安的水文化特色带领旅游、经贸的发展。古代淮阴杰出的大军事家韩信,青少年以垂钓为生。有一天,竟钓不着一条鱼,只能饿着肚子。就这韩信窘困时,无名无姓的漂母以饭相赠,说明漂母的仁慈,彰显其博大无私的情怀。而韩信的“一饭千金”则凸显其感恩。2010年由全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淮阴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东方母爱文化节。这对弘扬母爱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倡导慈善意识,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同时,这也有助于建设“爱心淮阴”、打造“母爱之都”的特色品牌。自2002年每年举办中國·涟水白鹭节,意在突出生态文化。如此众多的节庆活动本身就是一扇扇窗口,它们为弘扬淮安文化营造了契机,而活动过程都有众多的媒体竞相报道,客观上为宣传淮安、弘扬淮安历史文化、提升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淮安得天独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特色文化产业的依托。文化产业不仅是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也是转变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还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的重要供给载体。但在开发的构想上、发展的思路上,必须积极而慎重地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云娥.天津市文化产业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89
[2] 姚伟钧.文化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36.
[3] 吴延生.实施“文化+”战略 推进淮安文化高地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