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妈
严父慈母的教育失败了
朋友萧萧是个两岁男孩的妈妈。萧萧本来性格就非常温柔,又十分喜爱孩子,一向主张实施民主和温和的教育方法。
萧萧的老公大军则认为:家庭教育必须有一个人唱白脸,尤其是男孩会比较顽皮,不能太娇宠,得有一个人让孩子害怕,将来才不至于无法无天。
于是,从孩子出生起,夫妻俩就确定了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教育分工。
比如,孩子看到咳嗽时喝的那种甜甜的糖浆,心血来潮想要喝,萧萧就哄着说:“乖宝宝,这个生病了才能喝,不生病不能喝哦。”
孩子还要闹,旁边的大军就会大喝一声:“那不能喝,你傻啊!”
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萧萧哄了半天,直到拿出一个棒棒糖,孩子才止住哭声。
随着孩子两岁这个所谓的“人生第一次叛逆期”的来临,大军的“白脸教育法”使用频率更高了:
“地上凉,我说了不能光着脚在地上跑,听见没有!”
“纱窗太脏了,你看上面多少灰尘?不能摸!”
“谁教你打人的?再打人爸爸就生气了!”
“不能碰别人的东西!非得打屁股你才记得住?”
严父慈母,这是萧萧和大军认为很理想的家庭教育标配模式。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问题来了:孩子不仅不害怕爸爸,反而抵触和讨厌爸爸了!
大军下班回来跟孩子打招呼说“宝宝好”,正跟萧萧玩得开心的孩子一下子不开心了,撅着嘴回应:“爸爸不好!”有时候大军拿起玩具想跟孩子玩一会儿,孩子冲上去把玩具抢回来:“这是宝宝的!”睡觉时,孩子把爸爸往床下推,喊着:“这是我和妈妈的床!”而且孩子明显变得脆弱,现在只要大军一张口批评他,他就会哇哇哭,还借着情绪发脾气:“打爸爸,打爸爸!”
大军感觉很挫败:孩子的人生才刚开始,自己的白脸教育就失败了,以后漫长人生可怎么管才好?难道只能顺着孩子,任由他随心所欲?
萧萧也很迷茫: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为什么行不通?难道孩子真被我宠坏了?
脸谱教育的副作用
家庭里往往存在一种教育矛盾:通常是这边正想要好好教育孩子,那边赶紧就来拆台了……当教育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的时候,会使父母的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的效果。而这种红脸同白脸“和平并存”的教育模式,看似解决了拆台的难题,却一样无效甚至有害。
·父母教育形象受损。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如果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即使父母本身没有分歧和争执,孩子也必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红脸”一方站队,而对总是唱白脸影响自己心情的那位避之不及。久而久之,“白脸”一方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被排斥被反抗。
·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孩子被强势的“白脸”一方压制而被迫表现出顺从,那么在“白脸”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会按照其之前的要求严格管束自己吗?答案可想而知。如果孩子判断对错是按照不同的脸谱而不是真正的是非标准,他就不太可能实施自我约束,实现内在成长。
·影响孩子心理发育。萧萧和大军的这种脸谱教育的问题算是症状较轻的,最起码夫妻俩的意见基本还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有的脸谱教育连教育意见都不统一,你唱戏来我拆台,双重标准更让孩子无所适从、难辨是非,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更加严重。
孩子是很聪明和敏锐的,脸谱教育会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练就“双面娇娃”的本事,比如在“白脸”面前规矩乖顺、言听计从,到了“红脸”面前就任性撒娇、肆意妄为。
孩子又是脆弱的、非常易受家庭影响的,脸谱化教育情况严重的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双重人格、分裂人格,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未来的家庭事业、人际交往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记得有一个电视剧叫《虎妈猫爸》,里面的小主人公茜茜最后被诊断为儿童抑郁症,就跟她的家庭教育理念冲突、矛盾纷争不断有直接的关系。
严父慈母的脸谱化家庭教育真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
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
那么,怎么来解决萧萧和大军的问题呢?其实,孩子不是不能管,而是必须管。只是管的态度和方式一定要正确、得当。
孩子的有些情况其实是不需要制止的,比如孩子喜欢探索的时候,与其限制他到处摸,不如等他摸完帮他把手洗干净。要知道,当你滥用说“不”的权利的时候,你的“不”往往也不怎么管用了。
但是,当孩子的行为会对自己产生危险的时候,比如跑到马路上、比如触摸电源等;当孩子影响到他人的时候,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叫大闹,比如出于喜欢拿走了别人的东西等;当孩子要违反你们约定的家庭规则的时候,比如吃糖超过了规定次数,比如要买计划之外的玩具……就一定要明确禁止了。
一旦父母站在正确的统一立场上说“不”的时候,就意味着父母的权威不容挑战,意味着孩子必须执行,哭闹也不能让步。如果父母的立场不统一怎么办?私下商量好了再来管教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不休。
在“严父慈母”组合的家庭长大的人,问问自己:是不是明知父亲管教是出于好意,但却始终对他的态度和方式耿耿于怀,终生难以与之亲近?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给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但是,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也给他一个好脸,他肯定长得好……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孩子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行为。
管教不一定要在怒气、冷脸、呵斥、打骂中进行,可以通过解释、商量、冷处理等温和的方式解决。
比如孩子打人这件事,你反过来打孩子“以暴制暴”,这样的方式效果最差,一遍一遍指责“打人是坏孩子”,效果也不理想。
那么该怎么做呢?
如果孩子因为不懂得触碰别人的界限而做了“打”的动作,可以抓住他的手,告诉他“喜欢小朋友的话要轻轻摸,对,这样很好,小朋友也喜欢宝宝”。
如果孩子因为大人对“打”做出了强烈反应而觉得好玩,可以握住他的手,简单地告诉他:“不可以。”然后拿别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冷处理几次后孩子就不会对这个事情感兴趣了。
如果孩子养成了喜欢打人的恶习,就要反思自己家庭是否有暴力行为,是否给孩子起了坏榜样,然后和孩子一起改进,引导孩子用别的方式解决问题。
那么,父母可以发脾气吗?
可以,但请就事论事,只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真的很生气,我觉得你已经是大宝宝了,能够理解妈妈的意思,但你还是打人,所以我现在感觉很不高兴。”而不是攻击孩子的行为:“你真是个坏孩子,我怎么生了你!”
脾气和情绪也是管教孩子的一种方法,不要滥用,也不要让它左右你,使你失控。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比如一位妈妈总是焦虑:女儿性格外向活泼,写作业时根本坐不住、不专心怎么办?
那么,就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个约定,标明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如到规定时间能写完且态度端正、完成良好的话,就奖励看电视十分钟;否则取消一次吃甜点的机会。让孩子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一起制订规则,她就能慢慢学会为自己负责;完不成的时候你来执行规则,她也心服口服。
當然,管教孩子的方法有很多,而最了解孩子的人无疑是父母,只有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走心的、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方式来进行管教,方法论才能发挥最大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