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在北京历代帝王庙重新修缮中的作用

2017-03-03 09:15郝欣
北京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神龛西城区文物

郝欣

北京历代帝王庙在2000年大规模修缮后,于2004年重新对社会开放,至今已经13年了。馆藏的各类档案始终在文物修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件都十分珍贵。

历代帝王庙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它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皇帝用来祭祀历代帝王和历代名臣的现存唯一一座皇家庙宇。庙内建有景德门、景德崇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神厨、神库、宰牲亭、关帝庙等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艺术价值和现实社会价值。据史料记载,历代帝王庙在清雍正七年(1729)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修缮,在乾隆五十年(1785)添建了两座御碑和碑亭等建筑。道光二十年(1840)维修过正殿,属于日常维护。民国中期以后,这里被用作学校的校舍,先后有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北京市立第三女子中学等学校在此办学,1972年后,被统编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在此办学期间,对文物建筑保护一直极为重视,经常联合有关部门筹措资金,对历代帝王庙进行排险性的抢修,并对文物建筑进行检查加固,但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文物建筑的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一件1993年留存的珍贵的声像档案记录下了当年历代帝王庙作为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的校舍时的使用情况和文物建筑的真实状况。当时,历代帝王庙内东、西配殿和神厨、神库等殿座被用作教室,庙内的碑亭四周被封起来用作教研室,景德崇圣殿被作为开会用的礼堂和体育锻炼的风雨操场。庙内建筑的屋顶杂草丛生、瓦片松动,木结构严重糟朽、变形,墙体松散,庙内地面损毁严重。这些情况都说明庙内的文物存在安全隐患,建筑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文物事业迅速发展,北京市政府连续三年每年拿出1.1亿元对重点文物进行修缮。2000年12月,在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西城区政府等各方面的努力下,按照“忠实历史、恢复原貌”的原则,在历代帝王庙中办学的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从原址搬出,另外选址建造了现代化的新校舍,而后这次大规模的历代帝王庙文物修缮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此次修缮工程由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历代帝王庙管理处和西城区阜景文化旅游街办公室组织,修缮了影壁、围墙、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配殿、御碑亭、钟楼、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恢复了景德崇圣殿内檐陈设和庙内地面,复建了祭器库、燎炉、关帝庙等建筑。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部门、文物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和西城区文物工作者以及为文物古建修缮施工的能工巧匠们为历代帝王庙的修缮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为了准确地展现历代帝王庙的历史原貌,经过专家严格的反复论证、专业细致的现场勘察调研,查找大量的史料和历史档案,精心设计、制定文物修缮方案,修缮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被一一攻破,这其中相关档案的出现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景德崇圣殿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是典型的皇家宫殿,具有最高建筑形制,像这样的皇家建筑在北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座(如故宫的太和殿、景山的寿皇殿、长陵的祾恩殿)。景德崇圣殿内有7个神龛,清乾隆时期在7个神龛内供奉的是从三皇五帝直到明朝共188位历代帝王的牌位。大殿内的祭祀陈设在这次修缮之前已经全部被拆除,这次修缮需要对景德崇圣殿内的陈设——神龛、牌位、楹联等文物进行复原,其中神龛的高度、样式缺少部分文字记载和依据。为了攻破这个难题,西城区的文物工作者们查找了《明实录》《清实录》《大清会典》等大量的史料,又通过现场勘察发现了殿内神龛的遗痕,测量出神龛的宽度是2.65米,但是神龛的样式、高度都没有直观的依据和线索,文物修缮工作一度陷入困境。在进一步勘察中,发现在三排金柱上距地面4.8米以上的部分地方没有油饰,可以肯定是原神龛安装的痕迹。为了还原神龛、楹联等景德崇圣殿内陈设以及庙内其他需要复建的文物建筑,西城区有关部门在媒体上向社会发布了征集历代帝王庙原始资料及实物的消息,希望能够收集到一些有关的实物或照片。经中国文物研究所帮助,找到了1931年北平研究所以常惠先生为首的北京内城寺庙调查组拍摄的20余张历代帝王庙照片,30余张1953年维修时的老照片,还有1925年有关单位在历代帝王庙悼念孙中山先生的几张老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些清晰地显示了庙内在这个时期的部分实景,成为恢复大殿祭祀陈设的直观依据:例如,一张1925年的老照片展现了景德崇圣殿的内景,根据照片不仅得知了景德崇圣殿神龛和须弥座的样式、神龛上摆放的牌位大小,还意外地发现神龛旁边放有一把普通椅子,因而根据这把椅子的高度直观推断出了神龛的高度。中国文物研究所在设计神龛时将高度定为1.4米,基本符合历史原貌。利用征集的照片档案使得复原景德崇圣殿内的神龛、楹联、牌位等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景德崇圣殿被学校作为礼堂和风雨操场期间,隔扇槛窗的样式已改为没有镂空花纹的玻璃窗。在对景德崇圣殿的外檐门窗、斗字匾修缮时,根据征集来的老照片档案,特别是1913年法国摄影师斯提芬·帕瑟拍摄的一张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的彩色玻璃正片,照片不仅隐约展现出景德崇圣殿隔扇窗和匾额的样式,还附有文字,写道:“列代(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南立面。大殿九开间,镂空隔扇窗,覆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匾额汉(右)满(左)文书殿名……”。根据这些档案,最后判断出隔扇槛窗的纹样为三交六椀菱花,这次修缮景德崇圣殿时都恢复了历史原貌。

在對庙内的祭器库、燎炉、香炉、关帝庙等文物建筑进行复建时,这些征集到的老照片档案和西城区文物部门提供的一些声像档案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正因为意识到档案在修缮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西城区各级相关部门在历代帝王庙修缮过程中也着重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了记载,不但用心收集整理了修缮过程中所有的基建档案,还通过拍摄、录像及其他高科技手段留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每一份珍贵的档案背后都有一段生动感人的故事,都记录下了专家、文物工作者、管理者为保护文物建筑作出贡献的身影。可以说档案的收集、整理、应用也始终贯穿于历代帝王庙的文物保护各项工作之中,真实地记录着历史。

这次修缮和复建恢复了历代帝王庙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原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使历代帝王庙成为北京又一个人文亮点,这组精美绝伦的古代精品建筑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4年4月,历代帝王庙在修缮后重新对社会开放,2007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北京历代帝王庙博物馆,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占地21106平方米,展厅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已累计接待游客和参观团体近30万人次。历代帝王庙每年通过举办活动、展览,开展研究等,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职能和西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有力地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在,修缮后的历代帝王庙内虽然再也听不见朗朗的读书声,但它为更多人提供了学习、休闲、交流的机会,更加凸显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当各地游客、访问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历代帝王庙时,他们看到的是眼前金碧辉煌、巍峨庄严的建筑群,了解到的是历代帝王庙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建筑特色,只有历代帝王庙的档案诉说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猜你喜欢
神龛西城区文物
西城区总工会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守护居民平安
踔厉奋发新时代 笃行不怠向未来 西城区召开庆“五一”表彰座谈会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高考祈福
《元气少女缘结神》:我能守护你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