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重建:山区教师内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03-03 12:23周永扬
中小学德育 2016年10期

周永扬

摘要:重建山区教师的价值体系,塑造由核心价值统领多元价值的价值系统,能够引导山区教师走上内生式专业发展道路。加强校本研修,培育教师学习文化;创建体现山区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价值澄清,均有助于山区教师的价值重建。

关键词:价值重建;内生发展;山区教师专业发展

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效果不显,自我发展能力弱等。学界也提出不少解决办法,如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山区教师待遇,改革培训模式与课程,实施城乡结对帮扶等,但实效均不大。分析其原因,在于这些外源性措施缺失了对山区教师价值体系的关注。因此,山区教师专业发展需由外源型模式转向内生性模式,通过引导教师确立教育核心价值观,重构价值体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进而走上内生式专业发展的道路。

一.山区教师价值体系面临危机

与城市的教师相比,当前山区教师所面对的价值冲突显得更为强烈而隐蔽。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城镇化强势解构与改造着乡村文明,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来源渠道激增,电视、网络以及传统纸质传播方式,向原本闭塞的山区输送着繁杂的信息,使得山区教师的话语不再出自身边的生活,而是追随远离山区的现代化语境。裹挟在工业文明中的理性、科学、功利、效率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山区教师的精神世界。由此,山区教师面临着严重的价值冲突,理性算计文化与传统谦和礼让文化严重对立,效率要求与随性悠闲两不相容。山区教师的精神世界与价值体系,正日渐脱离山乡环境,被城市文明同化,由此导致价值系统失衡,核心价值迷糊,抉择困惑,行动迷惘。

体制内由上而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本质上是城市文明对山区教师的精致规训。由于山区学校教师数量有限,教学任务繁忙,外出培训机会少,观念与见识相对封闭,缺乏学习氛围与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行动,这决定了他们根本无法达到与城市文明同质的专业要求,使得山区教师被迫放弃成就自身的乡土,奋力追赶现代社会对山区教师不断提高的专业化要求。如此培训,引发了山区教师的焦虑、愤懑、职业厌倦等负面情绪,导致专业发展成为空谈。

因此,重构山区教师的价值体系,确立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对山区教育的发展,还是对山区教师个人幸福的关怀,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资源条件制约着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是山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培育不到位。“教育是与它所服务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的”。当前,在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上,忽略了对山区文化向度的考虑,没能构建起基于地域特征的专业发展措施,致使山区教师对专业发展缺乏心理认同感。同时,理论界对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特征与发展路径关注与研究不足,导致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果继乏力,未能找到有效的内生性发展途径。二是培训政策执行不到位、欠妥帖。由于专项经费不落实,绝大部分山区教师难有外出学习机会。而仅有的培训中,形式多为讲座,由于山区教师理论功底不厚实,一旦讲座的内容脱离山区教学的实践,他们即使听了也不认同,更不会用于实践。山区学校师资缺乏,教师教学任务重,加上近年来留守儿童增多,寄宿学校推广,使得教师担负起相当大的养育责任,他们空闲时间更少,根本无暇顾及专业发展。

其次,山区教师自身的条件束缚了其专业发展。一是部分山区教师对专业发展存在抵触心理。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方便,不少山区教师心态浮躁,不愿扎根,总想逃离。这类教师把专业发展当成了负担,敷衍了事。二是不少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热情不高。山区学校有相当多的教师是上世纪7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现已近退休年龄,对专业学习热情不足。年轻一些的山区教师,由于长年囿于狭小的天地,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不敏感,缺乏主动发展意识。三是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不少山区教师的精神生活贫瘠,学习意识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加上图书资源不足,学习氛围欠缺,电子产品逐渐普及,不少人沉迷于浅薄粗俗的娱乐活动,根本没有专业成长的意识与习惯。

外界条件不足与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山区教师专业发展不尽人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三.教师内生发展呼唤价值重建

内生式发展概念自1975年由瑞典财团在一份关于“世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后,逐渐成为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它强调以人为发展中心,突显自我导向的发展过程,既让乡村找到自己想要的发展形式,又把乡土资源所创造出来的总价值重新分配在该地区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生式发展理论研究进入多学科发展时期,其核心观点逐渐从客体的“物”转向主体的“人”。丹尼斯·古雷特认为发展包含三个核心内容,即生存、自尊和自由,它们共同构成发展的本质。内生式发展模式让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山区教师专业的内生性发展,是指尊重山区教师作为专业主体的地位,基于他们内在的心理、精神、心灵、学习潜力等资源,唤醒成长意识,积蓄发展动力,调动个体资源,进行自我发展,提升专业素质。内生性发展强调山区教师内部生长资源与能力,又不仅仅着眼于专业发展,而是立足于专业品性,关怀山区教师生存的价值意义,全方位拓展山区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专业自主和教育智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它必将催生教师自主发展文化,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人生幸福。

如上所述,内生性强调发展的动力源于主体内部,而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有调节、导向等功能,是最关键的内部动力资源,决定着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难题,就必须走重建价值体系之路:确立核心价值观,构建由核心价值观统领多元价值的稳固自足的价值体系。

四.以价值重建促山区教师内生发展路径

以校本研修促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与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经费省、效果好的适合山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發展途径。那么,如何通过校本培训,重建应有的价值体系,引导他们发现自身价值,确立起山区教师的核心价值观,找到存在感与人生幸福感呢?

(一)培育校本培训学习文化

学习文化氛围具有熏陶作用,既能积蓄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引发学习行为,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性资源。

1.明确学习内容

在校本培训中,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山区教师校本研修的学习内容,可包括如下几方面。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与研究,了解乡土文明的价值,体会传统教育价值观,系統理解、认同乡村生活方式,并躬身传承;学习经典教育理论:通过《大教学论》《陶行知教育理论》等的学习,了解教学的本质,把握乡村教育的特点,明确山区教育的目标与实践;学习教育改革文献:了解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及国家政策,明确教师工作的职责,重塑职业观,强化事业心;学习当地文化习俗:学习开发乡土校本课程,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中,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总结成文字,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乡土教材。如此,一旦有了丰富的成体系的学习内容,便能丰富山区教师的精神生活,促进学习文化的形成。

2.落实学习行动

制定相关措施,保证学习行动的落实,是山区教师发展的关键。要明确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形式、评价方式、进一步学习的要求等,把校本学习与考核、评职、奖惩挂钩,确保山区教师开展学习活动的实效。

3.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应关注学校的改善,学生的进步,个人的成长;强调对行动深刻反思,加强行动中的合作;以小课题为突破口,持之以恒地行动与研究。只有把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以反思为中介,教师的内生式发展才会真正实现。

(二)重构环境文化体系

创设有利于重建价值体系的环境文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改造校园景观,创建山区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景观设计上,增加体现本土本乡文化发展的宣传画,增设尊师重道标语,突显传统乡土文化特色,弘扬文化精髓。

2.营造阅读氛围,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加强教师阅读引导,引领山区教师过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不仅能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存在方式,还将最终促进教师价值体系在潜移默化中重构。

3.加强职业道德文化建设,培育高尚师德氛围。师德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文化的建设,形成教师群体“内省”“慎独”和“推己及人”的师德氛围,将有助于建立起正确的教育价值体系。

(三)澄清核心价值观

面对教师的价值选择困惑,引导教师进行价值澄清,明确核心价值与多元价值的关系一一“没有核心的多元是无序的,没有多元的核心是独裁的”,将有助于构建平衡合理的价值体系。

价值澄清,一方面可使山区教师了解传统乡村文明的独特价值,认同并维护乡村生活方式,重构乡村知识分子的身份形象;另一方面,能使教师体验价值获得过程,珍视自己理性选择的结果,确立起“传承创新,修身养德;以人为本,教学相长;教书育人,服务乡村”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能够在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这将使山区教师的精神追求、专业发展与当下山区教育生活不再冲突,使他们能安心乐教,实现对自身幸福人生的深切关怀。

价值观的重建,将引领山区教师过上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能够将山区教师从现实的种种羁绊中解放出来,唤醒他们内在的发展需要,促使他们寻求自我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山区教师一旦走上以“文化认同”“职业理解”“实践反思”的专业发展之路,便会自觉地去理解、体认山区教师的专业价值,开拓扎根山区的自主发展空间,最终走上内生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