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平
小学生的习作大都要经历由说到写的过程,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逐步积累、沉淀。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教师可借教材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所写的内容,更快、更准确地找到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好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说到底,概括能力的训练是对阅读材料内化并将其用自己语言外显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概括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些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对其习作的整体把握能力比其他学生更好,习作的质量也更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要求在课文预习的环节,阅读课文两三遍后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练。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够自觉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外阅读中。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将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让学生在这种有趣的语言表达中有个性化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目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和强调,还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课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连贯性、逻辑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从而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如教学《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颐和园》等描写秀丽风光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为这些景点写一份导游词,要求语言要生动,能吸引游客的兴趣。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乌塔》《给予是快乐的》《巨人的花园》《小英雄雨来》《晏子使楚》等故事情节较清楚的课文时,笔者则引导学生讲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内容,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新课标更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在人教版的教材中,结合课文内容的小练笔增多了。这些小练笔多是由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相关的内容,或对課文进行续写,或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这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材料,教学中应该加以重视。小练笔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可以是写成片段,也可以写成短语。
事实证明,采用大小作文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强化了学生习作密度,解决了读写分开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人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例,在这本书中,可挖掘的小练笔内容就有很多,如《匆匆》一课教学后,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样的句式让学生仿写。教学完《凡卡》一课后,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想象凡卡寄出信后的遭遇,想象主人公凡卡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从学生的续写内容来看,笔者感受到他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之情,都为这封信想象了一个美好的结果,为凡卡安排了一个让人满意的结局。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通过小组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语言能力的训练。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为一种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部分时,笔者根据其要求让学生就“科学发展是利是弊”展开辩论。由于事先让学生查找资料,因此辩论时双方就各自的观点展开激烈的交锋,学生纷纷拿出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随时抓住对方的漏洞进行反驳。大家各抒己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后埔村小学】
作文周刊(教师版)2016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