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超凡
没有人可以独自走完一生,我们都需要家人、朋友的爱和陪伴,让爱化去戾气,让陪伴温暖心灵。小学时,是不谙世事的小伙伴陪我一起在阳光下疯跑;初中时,是年少轻狂的我们合起伙来与教导主任“斗智斗勇”;高中时,是同样奋战在高考第一线的同学与我一起埋头苦读。成长的岁月中,曾有人向我借过文具久久不还,也曾有人为了我被老师冤枉、批评,曾有人为我打抱不平,也曾有人可以让我毫无原则地一再退让……他们的出现编织成了我对过往的回忆。即使岁月如白驹过隙般匆匆而逝,即使回忆中的每一件事都离我渐渐远去,我都忘不掉回忆里的那些人。而每当生活中的点滴把我的记忆拉回到我在美国留学的那一年,将我带回到那个一万四千公里之外的国度,总有那么三个人会勾起我对留学生活的怀念。
室友二哥
出国前,为了能找到惺惺相惜的“另一半”——室友,我便建了一个华盛顿大学留学QQ交流群,并机智地在各个留学论坛上公告了群号,邀请同一年前往华盛顿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加入。没过几天,群里的人数就达到了上限。每天,这个100人的群都很热闹,大家聊得热火朝天,都在争相寻找同专业的同学、可以一同前往美国的小伙伴以及合适的租房室友。偶尔,群里也会突然出现几个荷尔蒙明显“超标”的男生,为了“究竟该谁帮群里某位女生提行李”的问题而吵得惊天动地。甚至在抵达美国之前,群里就已然出现了数对情侣头像,完全无视我这个群主当初明确提出的“禁止以找对象为目的进群”的群规。
我与二哥的相识就是在这个群里。当时群里每个人都在竭力寻找一个与自己性格相投的室友,毕竟这直接决定了未来一年在异国的留学体验。性格耿直且豪爽的二哥当时只用了两三句话便将我收服,使我乖乖成了他的预备室友。
刚到美国留学那年,课业、科研、求职带来的压力很大,而二哥却能把生活节奏安排得稳稳当当。任凭外面风吹雨打,他的脚步从来不乱。比如,每天清晨六点,他都一定会起床读书,涉猎范围横跨古今中外。所以无论什么话题,什么时事,他都能聊上几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每天下午六点,他都一定会准时去健身房,玩玩器械,打打球,或是绕着泳池游几圈。锻炼后,他会去蒸桑拿,一边流汗,一边梳理第二天要做的事,同时释放心中所有的不快,让自己得到放松。
相比之下,同一时期的我因为受不了国内外课业压力上的巨大反差,经常在网上抱怨,不仅把生活过得像跑火车那样忙乱,还给身边的朋友以及太平洋对岸的家人带去了负能量。二哥算是我的救星。在看到我当时的状态之后,二哥索性每天都拉上我一起去运动。起初我还很抗拒,后来渐渐习以为常,到最后竟真的爱上了运动。直到今天,我依旧认为运动是缓解和释放压力最好的途径——没有之一。那些充斥着每一个细胞的琐碎与烦恼终将在一次次的球拍挥舞和一次次的呼气吸气中消失殆尽。在我看来,热爱运动的人身上所散发出的气质和活力与不运动的人是截然不同的。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自己积极向上、有所追求的映射。运动健身不仅有助于缓解压力,还能塑形,保持身材。有句俗话说得好:“一个连自己身材都保持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做好其他事情。”的确,我们如果能有坚持健身、保持身材的毅力,自然也就有毅力去完成其他事情。
在我常常抱怨的那段时间,二哥曾对我说:“青春短暂,哪儿来那么多时间去抱怨和矫情?日子过一天少一天,喜欢的人见一次少一次,好吃的东西吃一口少一口。别人的世界再精彩,那也是别人的生活,与你无关。学会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最重要。”二哥一向话不多,但在每一次交谈时,他总能说出一大堆“干货”,发人深思。
如今时隔多年,我依然对二哥印象深刻,因为他那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一直在影响着我。前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他晒出了一张六块腹肌的健身照,评论区里清一色的都是点赞和好评,几乎霸占了我整个手机屏幕。如今的他依旧在一万四千公里外的那座城市读书,但他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来没有变过。
无论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我们都需要这样正能量的伙伴。他们就像一辆勇往直前的火车,带着我们一路狂奔,从不懈怠,从不停歇。
黑人上司
我在西雅图交通部实习时的直属上司E是我第一个深度接触的外国人。她是位黑人女士,一口潔白的牙齿在黑色皮肤的映衬下显得格外亮洁。我在她的领导下工作了半年多。实习接近尾声时,我因为亟须找到下一位东家忙得焦头烂额。远在异国他乡,毫无人际关系——这些都让一些原本看似容易的事情变得格外艰难、多舛。也许是我流露出的疲惫神色暴露了我的心事,有一天,E直接走到我的工位,问我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为何最近总显得心事重重。我很尴尬地点头承认,并向她说明自己最近在找工作,但是非常不顺,简历投出去了很多,但有回音的寥寥无几,回复的还都是一些只需工作一个季度或半年的合约工。E得知后,对我说了很多鼓励、安慰的话,并告诉我:“年轻人刚进社会,都会遇到一个寸步难行、举步维艰的阶段,这是人之常情。因为人人都很努力、认真,没有谁理应得到上天的宠爱,总是那么顺风顺水。但无论怎样,你始终要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当你努力到无路可走,说不定上帝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听完E的话,我渐渐摆正心态,也开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应聘时的点点滴滴。说来也巧,就在E跟我聊完的几个星期后,面试邀约也陆陆续续地来了,其中还有不少来自全球知名的大公司。那段时间,我不是在忙自己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赶赴面试现场的路上。也许是老天可怜我,就在我打算放弃在美国工作时,一个我向往已久的公司突然向我抛来了橄榄枝。那时正赶在我过生日前,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成了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后来,我在和西雅图交通部的其他同事闲聊时才得知,我之所以能有那么多的面试机会,是因为E在背后默默地施以援手,她利用自己的人脉,挨个给公司打电话推荐了我。自我从西雅图交通部离开后,我再也没和E见过面。尽管如此,每逢重要的美国节日,我总是不忘给E发一封邮件,送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和感谢。愿每一位好人都能够平安喜乐。
我的导师
谈到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人,自然不能少了我的研究生导师。他是智能交通领域全球著名的科学家。他生于中国东北,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日本攻读博士,最后举家前往美国。他在华盛顿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的工作,随后留校任教。我在去美国之前就对他有所耳闻,我在本科期间读到的高水准论文多半出自他。
犹记得第一次见面,导师强大的气场瞬间就震慑住了我。在他面前,我感觉呼吸都变得异常困难。后来的每一次见面,导师和我的谈话重点都几乎不变,大意是要珍惜学习的时光,不能浪费大好的青春,不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我的导师带学生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外国学生是从小被鼓励、夸奖长大的,所以不能严厉训话;第二,中国女生脸皮薄,自尊心强,所以不能深说;第三,中国男生就得骂,不骂长不大,不骂就无法成长。所以,实验室里我那几个同门师兄弟,因为在导师身边学习、工作了多年,全都练就了异常顽强的“抗打击”心理素质。当然,也有个别师兄弟不太理解导师的严苛。可在我看来,一个肯骂人、训话的导师要远比一个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强出太多。肯骂,才说明关心。就像在职场上,只要领导还肯训话,就说明被训的员工还有利用价值。
在导师身上,除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点令我折服的是他为人处世的方法。比如,每次有人敲他办公室的门,无论他手头有多重要的事,他都会放下,亲自去开门,无论门外站的是院长、校长,还是学生或陌生人,他都一视同仁。这对于一位全球知名的教授来说,实属难得。再比如,每当实验室有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来访,导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向人家仔细介绍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无论导师平时对某个学生有多么恨铁不成钢,曾经关起门来把那个学生骂得怎样一文不值,但在外人面前,他从来不会说学生不好,取而代之的全是好评。此外,每一位从实验室毕业的学生都会面临找工作的烦恼,而我的导师也会像前面提到的E一样,亲自打电话推荐,尽最大可能帮学生牵线搭桥。我的导师曾说过:“我虽然在美国多年,拿了绿卡,但我依旧保留着中国人的身份,有什么好处,自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人。”我想,如果每一位漂泊在外的華人同胞都能有这样的看法,都知道要抱团取暖,那么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中国的强大。
前几天,我看到导师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新购置的海景房,新家坐落在美国著名的富人区贝尔维尤,落日余晖仿佛给海面镶上了一层金边,映衬着天边的一抹红霞……这是多少人心中都曾有过的梦想啊!导师用自己几十年的奋斗换来了家人的幸福安康和自己的名利双收,他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如今,室友二哥换了一所学校读博,生活依旧过得积极向上。上司E在我离开后没多久便升职、加薪。我的导师依旧频繁往来于中美两国,平时在学校教书育人,暑假则回到国内去各大高校巡回讲座。你看,每一个优秀的人都在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我们与其羡慕他人,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用奋斗去换取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