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宏 何 榕 朱凌宇 王守红 寇祥明王桂良 叶 浩 韩光明 王 艳 盖玉芳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2.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5009)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促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张家宏1,2何 榕1朱凌宇1王守红2寇祥明2王桂良2叶 浩1韩光明2王 艳1盖玉芳1
(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扬州 225007;2.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扬州 25009)
本文提出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促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即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将南水北调沿线为主轴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绿色生产、净化田园,崇尚生态、营造花园,享受生活、美化家园,蕴藏生机、打造乐园,聚宝生财、丰盈财园”(简称“五生”和“五园”)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植入“五生”和“五园”理念。
江淮生态大走廊;生态文明;南水北调
“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概念和规划最初由扬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规划涉及扬州的高邮市、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宝应县5个县(市、区)42个乡镇,覆盖面积1800平方公里。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扬州呼应国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战略工程等。2016年10月17日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定不移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并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11月18日江淮生态大走廊写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表会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由此江淮生态大走廊升级为全省战略,并纳入国家规划。目前,扬州、淮安、泰州、徐州、宿迁等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沿线5个地级市正围绕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出了总体布局和行动方案。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实践的体验,提出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应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将南水北调沿线为主轴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绿色生产、净化田园,崇尚生态、营造花园,享受生活、美化家园,蕴藏生机、打造乐园,聚宝生财、丰盈财园” (以下简称“五生”和“五园”)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植入“五生”和“五园”理念。
区域内全面实施绿色生产,倡导“三绿”理念,积极推行绿色种养、绿色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以确保江淮平原中素有“鱼米之乡”的这方水土不受污染,达到净化田园的目的。最终实现《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三绿”绿色生产,能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养协调、物质和能量传递的良性循环,将农业废弃物全部转化利用,避免面源污染发生。
1.1 推行“四类”绿色种养模式
绿色种养就是种养协调发展。通过种养模式的创建和技术集成,其中包括资源的优化配置、时空耦合、种养关键技术配套、田间工程设施完善等,将种植业的秸秆、养殖业的排泄物等全部自然消解和资源化循环利用[1]。经过多年研究适合江淮地区推广应用的、技术配套、且已形成地方标准的绿色种养模式有4种类型,分述如下。
1.1.1 农牧结合型
该类模式有“草-鹅-稻-鸭”[2]和“鲜食玉米-奶牛-牧草”[3]2种。“草-鹅-稻-鸭”绿色种养模式,是指秋冬季种植牧草(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养鹅,夏秋季稻田养鸭;“鲜食玉米-奶牛-牧草”绿色种养模式,是指春夏季种植鲜食玉米,秋冬季种植牧草(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鲜食玉米秸秆和牧草养殖奶牛。制定了《牧草-鹅-水稻链式操作规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牧草链式操作规程》、《牧草-鹅-水稻-鸭链式操作规程》等江苏省地方标准并推广应用。
1.1.2 林牧结合型
该类模式有“林(果)-草-鹅”[4]。“林(果)-草-鹅” 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经济林间或果树林间套种牧草养鹅,春夏季种植苏丹草、狼尾草或菊苣等,秋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林-牧草-鹅链式操作规程》,并推广应用。
1.1.3 农(林)牧渔结合型
该类模式有“鲜食玉米-肉牛-克氏原螯虾”[3]和“林-牧草-鹅-克氏原螯”[4]。“鲜食玉米-肉牛-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是指春夏季种植鲜食玉米,秋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牧草,鲜食玉米秸秆和牧草饲喂肉牛和克氏原螯虾;“林-草-鹅-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林间套种牧草养鹅养克氏原螯虾,春夏季种植苏丹草、狼尾草或菊苣等,秋冬季种植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已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鲜食玉米-肉牛-沼气-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以及扬州市地方标准《林-牧草-鹅-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并推广应用。
1.1.4 “四水”生态种养型
该类模式有:“水稻-鸭-鱼”[5]“壅菜-鸭-鱼”[6]“茭白-克氏原螯虾”[7,8]“荷藕-克氏原螯虾”[8,9]“芡实-克氏原螯虾”[8]“水芹-克氏原螯虾”[8]“茭白-鸭”[10,11]“荷藕-鸭”[10]“水稻-克氏原螯虾”[11,12]“水稻-鸭”[13]等;“水稻-鸭-鱼”绿色种养模式,是指鸭在中午和傍晚在养鱼的池塘里生活,其它白天时间在水稻田里生活;“壅菜-鸭-鱼” 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鱼塘的水面上种植壅菜、划定区域围网养鸭,水下养鱼;“茭白-克氏原螯虾”、 “荷藕-克氏原螯虾”、 “芡实-克氏原螯虾”、 “水芹-克氏原螯虾”等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茭白、荷藕、芡实、水芹等水生蔬菜田套养克氏原螯虾。制定了《茭白-克氏原螯虾共作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荷藕共作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芡实共作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水芹共作技术规程》等江苏省地方标准;“茭白-鸭”和“荷藕-鸭”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茭白田、荷藕田套养鸭。一季茭白田可套养两期鸭。制定了扬州市地方标准《鸭-茭白共作技术规程》和《鸭-莲藕共作技术规程》;“水稻-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田套养克氏原螯虾。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技术规程》;“水稻-鸭”绿色种养模式,是指在在一季水稻田套养两期鸭。
1.2 推行“六位一体”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
“六位一体”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主要由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8]、饲(套)养动物施肥和冬季休耕或种植绿肥植物等6种施肥技术组成。该施肥体系注重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大、中、微量元素均衡施用,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以及肥料的高效利用。实际生产中这6种技术可叠加使用,效果更佳。
1.2.1 平衡施肥
依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与肥料效应,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大/中、微量元素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并采用相应科学施用方法的施肥技术。由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研制开发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了施肥技术的现代化、信息化,构建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大数据资源共享。
1.2.2 秸秆全量还田
规划区域内全面实行秸秆机械全量还田,避免露天焚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同时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
1.2.3 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改良土壤,还可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高产稳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菌菇渣、沼渣、沼液、生活污泥等都是良好的有机肥源。规划区域内应新建一批秸秆收储制肥中心、畜禽粪便搜集处理制肥中心、以及依托各类养殖场新建的大中微型沼气池等农村能源设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同时推广有机肥资源的大田循环利用,全面实现农村废弃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肥料化利用;在商品有机肥开发方面,积极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与区域内肥料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农业废弃资源的就地处理、就地开发与就地推广应用。
1.2.4 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
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养殖户由于片面追求水产养殖产量,一般会增大养殖密度,提高投饲量,造成水体营养物质超标,形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类快速繁殖,形成水华,破坏水质,引起鱼类死亡。如随意排放,又造成养殖区周边水体严重污染。近年来研究认为,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也是一种“水肥一体化”的自然资源,将此资源及时引入稻田、水生蔬菜田等湿地进行灌溉,每亩湿地可消纳量为100~300t/667m2,如此既可以节约化肥的投入,也可以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避免污染环境,降低生产成本[14]。
1.2.5 饲(套)养动物施肥
区域内应大力推行绿色种养技术,无论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农(林)牧渔结合、还是“四水”结合的模式,饲养或套养的畜禽鱼等动物产生的粪便,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源,用于还田培肥。据研究,“林-草-鹅”模式中,杨树林间种植多花黑麦草养鹅,每亩牧草可饲养2期扬州鹅,每期100只,各饲养90d,每只鹅可生产鲜粪约23.3kg,即每亩牧草养鹅200只,可产鲜粪约4660kg ,经发酵处理后,回田肥林木、肥牧草;“一茭两鸭”模式中,一季茭白田中套养2期鸭,每期套养30只,各套养70d,每只鸭可生产鲜粪约为12.23kg,即每亩茭白田先后套养60只鸭,可产鲜粪约734kg,并自然还田促进茭白生长[12]。
1.2.6 冬季休耕或种植绿肥植物
规划区域内应有计划地实行耕地用养结合冬季休耕制度,使土地得到休养生息,休耕的土地纳入政府补贴。倡导休耕的土地种植绿肥植物,如紫云英,油菜等,可一举两得,春天开花后既可以用来造景供游人观赏,又可以翻入土中肥田。
1.3 推行“四位一体”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四位一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主要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搭建起病虫草害防治的“绿色防火墙”,其关键技术措施有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实际生产中这4种技术可叠加使用,效果最优。
1.3.1 农业防治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虫品种;规划好品种布局和茬口衔接,提倡品种多样性,避免品种过于单一化。种植业的生物多样性也可趋利避害;采用工厂化人工基质秧苗,选留健康种苗移栽;开展冬季休耕、深耕灭茬、合理轮作、套作、共作;焚毁携带病虫等传染源的残株;采用先进的农艺措施达到农田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发生等。
1.3.2 生态防治
充分利用农业生物群落中具有自身调节机制的生物活性物质,藉以控制害虫数量。包括信息型生物活性物质(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调节剂)和提供化学信息的活性物质(外激素和利它素)等。如利用性诱剂诱杀或干扰害虫交配。在农田中每200m2安插1个性诱捕器,连片设置等。
1.3.3 物理防治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螟虫和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利用黄板诱杀飞虱、蓟马、叶蝉等害虫;利用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生产田等。
1.3.4 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以禽(鸟、鱼)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共作动物防治:构建种养共作系统,利用共作的动物如鸭、小龙虾、蟹、泥鳅、鱼等取食田间害虫与杂草;利用寄生蜂和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等;生物农药防治:利用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等防治病虫害等。
面对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积极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共同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国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美丽中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打造形态多样、功能各异的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生态休闲观光公园等,营造成美丽的大花园,使其成为江淮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1 发展“双链型”生态农业,建设“鱼米之乡”
江淮生态大走廊地处江苏里下河腹地,水资源丰富,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盛誉。但长期以来,以追求产量的单一种植或养殖的落后生产方式,造成了种养严重脱节,资源过度消耗,面源污染严重[14],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危机。为此,笔者于2000年提出了基于发展综合种养,利用“食物链+产业链”“双链”开发农业的思路,以“生物食物链循环”促成“农产品产业链循环”的创新理念,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农业废弃物全部自然消解并资源化循环利用。在此理念的引领下,示范推广了多种种养结合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成效显著[15],让“鱼米之乡”美誉尽早回归原位,使其原有的“渔舟唱晚”、“稻谷飘香”的生态美景布满江淮大地,同时确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2.2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美丽乡村
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构筑和谐社会[17]。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中,扬州境内长江岸线有80多公里、大运河有140多公里,连同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的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也构成了扬州发展的主轴线。这条生态走廊向北还与骆马湖、洪泽湖、白马湖、微山湖等淡水湖连成一条纵贯江苏南北的湖泊链,湖泊面积占全国淡水湖的15%左右,是水韵江苏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也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并缘水而兴,因水而美。通过高起点的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沿湖、沿运、沿江附近地区实施“三退三还”( 退耕、退渔、退养殖,还林、还湖、还湿地)等生态修复,减排治污,关停重污染高耗能企业,建设沿江风光带和环湖景观生态林,有利于保护好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禀赋,有利于用生态文明倒逼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为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提供更好生态福利[18],最终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和安全走廊。
2.3 弘扬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小镇”
到2020年全国要规划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约占全国建制镇的5%。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目前,在国家公布的首批127个特色小镇中江苏已占7席。当前,江苏省也出台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如地处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邗江甘泉樱花小镇等。可喜的是2017年江苏省在农业方面将创建100个左右以农业历史经典产业、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耕文化、农家乐、创意休闲农业为内容的农业特色小镇。崇尚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引领农民就地创新创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既有现代文明、又具田园风光的美丽特色小镇。最近,扬州计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如宝应有“柳堡的故事”、“射阳湖荷花节”、高邮的“菱塘回民清真文化”、“界首清水潭万鸟归林、野鸭放飞”,仪征的“枣林湾园艺博览园”、江都的“邵伯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和龙虾节”、“吴桥蔬菜产业园”等。计划“十三五”期间,在全市重点打造8~10个特色旅游小镇。通过各种特色小镇的建设,让乡村环境更美、民俗文化更鲜、特色产业更强,以集聚更多的乡村旅游资源。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宗旨,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让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加美好。在工作劳动之余,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和一方水土的美好馈赠,以及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休闲文化,做到劳逸结合,其乐融融,颐养天年。如春天吃长江三鲜,品春茶,咻螺蛳,看春花;夏天吃桃梨葡萄,品龙虾,尝湖鲜,赏夏花;秋天吃高邮湖大闸蟹,闻荷香,赏秋色,喝鸭汤;冬天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闻梅香,烤全羊。区域内各种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科技教育、人文关怀等政策措施应逐步落实到位,充分做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江淮生态大走廊应建设成为四季风光旖旎、环境雅致、天人合一,常年因经贸、旅游、观光、休闲、养老等人流涌动,聚集人气、生机勃勃的人间天堂。生态环境与产业方面,应是四季花开、柳暗花明。农业物产丰饶,品质绿色或有机。民俗文化、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生态观光休闲方面,应是八方宾客纷至沓来,人气爆棚,纵情体验江淮运河文化、邮文化、“二月二”和“三月三”等民俗文化、亘古至今的农耕文化、淮扬美食文化、古镇古城园林建筑文化等。建成后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将是江淮平原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成为城乡居民心中向往的乐园。
江淮生态大走廊区域内,绿色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优价值高,市场竞争力强;优良的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特色产业产品别具一格,极具地方特色,深受八方消费者欢迎;美丽的家园、美好的水韵环境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将吸引来自全球和全国各地的大批旅游观光客前来消费。江淮生态大走廊必将成为一个汇聚天下财富的巨大聚宝盆,成为一方百姓增收致富的生财之园。
扬州市委市政府首先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概念和规划,明确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扬州呼应国家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保障南水北调清水北送的战略工程等。2016年10月17日省江苏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制定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五年行动计划”。2016年11月18日江淮生态大走廊纳入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表会工作报告中,升级为全省战略,并纳入国家规划。目前,扬州、淮安、泰州、徐州、宿迁等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廊道沿线5个地级市正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提出了总体布局和行动方案。本文研究提出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中,应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融为一体,将南水北调沿线为主轴的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绿色生产、净化田园,崇尚生态、营造花园,享受生活、美化家园,蕴藏生机、打造乐园,聚宝生财、丰盈财园”宜产、宜贸、宜居、宜游、宜养的人间福地,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应植入“五生”和“五园”理念。
[1]张家宏,周学金,王守红,等.“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产业化研究与示范推广[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2):139-143.
[2]白和盛,张家宏,王守红,等.“草-鹅-稻+鸭”生态农业体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6-117.
[3]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等.“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8):133-135.
[4]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等.“双链型”林-牧草-鹅-龙虾生态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9):43-45.
[5]张家宏,韩光明,唐鹤军,等.“双链型”稻-鸭-鱼循环农业模式配套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6,36(8):533-537,566.
[6]张家宏,韩光明,王守红,等.壅菜-鸭-鱼生态种养人工湿地模式的构建及配套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3):479-481.
[7]王守红,张家宏,寇祥明,等.茭白-克氏原螯虾共作生产技术规范[J].江苏农业科学,2011(6):383-384.
[8]张家宏,王守红,寇祥明等.“四水”生态种养人工湿地的构建、消纳富营养化水的功能及标准化示范推广[J].中国标准化,2016(5):76-80.
[9]张家宏,韩光明,宰素珍,等.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共作模式和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7(2):80-82.
[10]张家宏,王桂良,王守红,等.水生蔬菜+鸭共作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706-1709.
[11]张家宏,王桂良,王守红等.茭白-鸭共作系统中氮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32(5):498-505.
[12]朱伟,韩光明,王艳,等.水稻-克氏原螯虾共作模式的产量和效益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7):376-377.
[13]张家宏,王桂良,黄维勤等.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7(3):77-80.
[14]王建兵,程磊.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7(3):35-39.
[15]张家宏,马谈斌,王守红,等.“双链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对农户决策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3):220-222.
[16]李昌平,等.我们的新农村建设[J].中华环境[J].2015(9):33-35.
[17]刘晓华,等.新农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M].九三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2012.
[18]尹成勇,等.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6(9):139-14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拟重点选题
2017年本刊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为统领,重点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策划选题,以期为“十三五”绿色环保新蓝图落地实施建言献策。
2017年拟重点选题: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与修复、环境外交、环境与健康、农村环境保护、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环境产业、污染减排重点以及环境与贫困等。请各界人士能予以关注并不吝赐稿,同时欢迎相关单位及课题组协办专栏或者专刊。
DiscussiononConceptsof“FiveVitalities”and“FiveGardens”ImplantedinConstructionofJianghuaiEcologicalCorridor
ZHANG Jiahong1,2HE Rong1ZHU Lingyu1WANG Shouhong2KOU Xiangming2WANG Guiliang2YE Hao1HAN Guangming2WANG Yan1GAI Yu-fang1
(1.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Jiangsu Lixiahe District,Yangzhou 225007,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Eco-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f Jiangsu Province,Yangzhou 225009,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omoting the Jianghuai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led b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at is to say the concepts of “Five Vitalities” and “Five Gardens” bring into Jianghuai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new socialistic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to an organic whole.Under the concept of “Five Vitalities” and “Five Gardens” ,it aimed at turning Jianghuai ecological corridor,which is along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orridor,into a good place on earth,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duction,trade,living,visiting and cultivating.
Jianghuai ecological corridor;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X21
A
1673-288X(2017)05-0150-05
项目资助:中央财政支农项目(TG(15)110);江苏省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6]219);扬州市软科学项目(2017)
张家宏,农业推广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
文献格式:张家宏 等.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促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5):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