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华(长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泾欣园综合服务处,陕西 西安 710089)
农药主要被应用于农作物中病虫害的防治上,同时在一些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上也发挥很大作用,因此通过农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控制农作物的生长、对存在的虫害进行治理等,而农药产生污染主要是从全过程去考虑,从生产、运输以及使用阶段的产生的对周围的影响来分析。
全球环境污染的过程中农药污染问题是主要的,在农业国家发生相对比较落后的环境中这种情况更加常见,现阶段全世界因为农药中毒的人口在200万以上,其中大约4万人死亡。我国农药污染情况也非常不乐观,农业大国的中国,有非常多的农民人口和农作物,通过农药的使用形成的环境污染情况较多,以传统毒性农药为主,在化学农药中高毒杀虫剂占六成以上。
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此种影响和污染情况主要是从水体、雨水中降落到农作物中的农药形成的污染形成,通过雨水的作用进入到农作物中,甚至通过农药厂排放到其他的水环境中,将会对整体水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进入到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就是在土塘中直接喷洒了农药。其次是一些农药喷洒中落入到土壤中,最后及时通过大气的作用将一些农药沉降于土壤上。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根据农药在空气中浓度不同,分成三个层次的污染状态,其中药源带、随着气流运动从第一带中扩散、大气中农药浓度最低的一带一次递减,其中最后一带在人们的生活中最为常见。
自然界其本身就是一张非常完善的食物网,每个生物生存与其他的生物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此种生物联系的方式实现治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在有害生物进行治理中,可以通过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等实现,不仅能够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的完成性,同时还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密度,降低由此产生的影响,从可持续性的发展来看,通过生物法可以对虫害进行治理外,还能够将一些高新技术应用到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来,例如克隆技术,将能够抵抗病虫害的基因进行移植,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我国农产品得到种植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因为利益的需求,很多农民为了保证自己的农作物保持很好的产理念更,在应用农药中过量、操作方式错误,导致农药的浓度不符合要求,对土壤以及周围环境形成了巨大危害,这些农药使用量超标还会对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增加,给食品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成巨大影响和危害。
针对以上现象,有以下几种管理途径:国家以及政府应该要积极的加强对经营者的规范和管理,将绿色食品的理念应用于每位农民中,将食品种植、养殖中不断推广绿色理念,通过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方式保证食品的质量。政府可以从政策将进行鼓励,将价格之间的距离增加,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将一些有机食品以及绿色食品更多鼓励生产,增加绿色食品的流入量。
生物监测的方式从植物病原体的研究上来进行分析,通过孢子捕捉、血清学鉴定等方式的采用,将病原物的分子进行监测,实现对病虫害的控制方式在近年来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此种方法主要是采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知识,通过将病原体的遗传和组成规律进行探索,实现对病虫害长期的监测。在监测病虫害的过程中,采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且结合预防第一的理念,保证对农作物中农药的控制和环境保护,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社会效益。
(1)建立防治有害生物新思想体系
在综合治理的引导下要积极的采用生物治理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控制,通过虫害的天敌对其实现治理,避免虫害进一步的传播和繁殖。
(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园农药在环境中能实现快速的分解作用,对人们以及各种生物毒性中程度非常低,同时害虫不会对此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同时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人们更多愿意选择此种方式,因此可以将一些化学农药替换下来,采用这种植物源农药,相关单位可以加强对此种方式的推广和采用。
(3)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了保证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提升,实现农业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在对害虫进行处理中要长期进行观察和监测,根据虫害的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以顺应我国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宏观调控政策。
综上所述,虽然采用农药能够对农产品中的病虫害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也对产量有所提升,但是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问题一定要得到密切关注,避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形成进一步影响,因此在选择农药的过程总,要选择一些生物性的农药治理方式,注意单类生物的修复功能具有针对性,其发挥效果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温湿度环境,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1]杜蕙.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24-28.
[2]宁清同,欧冬良.我国农药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生态经济,2012,(09):164-168.
[3]陈苏敏,胡启山,郭鹏程,盛平.农药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04):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