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新疆天智辰业化工有限公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从目前来看,生产乙二醇的技术基本可以分为石油和非石油两条路线。其中石油路线以乙烯、氧气为生产原料,经过合成生产乙二醇。这一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并被国内外相关化工企业广泛采用。然而,由于我国石油存储量较少,原油尚依赖于进口,导致石油制乙二醇成本偏高,产量较少,不能满足当前乙二醇的市场需求,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进口。非石油路线是以合成气作为生产原料,通过直接合成、草酸酯合成以及甲醇甲醛合成三种方式,生产乙二醇。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直接合成乙二醇和甲醇甲醛合成乙二醇技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并没有投入到实际产业中,不具备实用性。目前投放工业应用的技术,主要是以煤为原料,气化后再经羰基化合成草酸酯,通过加入氢元素精制后生产乙二醇。
煤制乙二醇技术具有技术含量低、化学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和成本适应中国特色等优势,具有相当高的经济效益,比石油制乙二醇的利润高出许多。随着我国《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十三五”规划》的出台,煤制乙二醇生产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新疆地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仅2017年第一季度就开工建设了三个煤制乙二醇生产建设项目。此外,在内蒙古、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都纷纷上马乙二醇项目,掀起了一阵乙二醇项目开工热潮。
煤制乙二醇的生产原理,是通过空气中的氧气,对煤进行气化,通过气体分离将氢气分离出来,在剩余气体注入一氧化碳进行羰基化,合成草酸二甲酯后将分离出去的氢气投入进行精制,最终生成所需产品即乙二醇。这一技术与煤的炼油、炼气相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污染相对较低,不会产生污染性的气体,因而是更加环保煤炭加工用途。
煤制乙二醇生产技术,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的聚酯生产过程中,煤制乙二醇的使用仍然存在着一些尚未有效解决的不足,受到了相关产业的质疑。
第一,前期投入存在一定的门槛。煤制乙二醇生产,对于原料即煤具有较大的需求和较高的要求,因此现实情况下大部分煤制乙二醇生产项目都是由大型煤炭企业转型推进。这些企业虽然具备丰富的原料资源,但煤制乙二醇的前期投入特别是生产设备上的投入非常巨大,加上生产技术尚不能满足满负荷运行标准,生产设备的耗损不容忽视。因此,煤制乙二醇的成本优势并不能完全以原料价格进行核算,在前期投入以及风险承担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入行的门槛较高,导致大部分化工企业不愿意轻易涉猎其中,而重视程度高、转型需求大的煤炭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技术层面存在着思想和人力上的短板,生产的成效和风险不成比例,随时可能遭遇难以抵抗的挫折。此外,煤制乙二醇离不开煤炭的开采,而随着我国对于环境治理的不断重视,煤炭开采的环保成本将会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支出,依赖煤炭原料的煤制乙二醇生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第二,运输成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内陆地区,多处于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区,而聚酯产业和汽车生产企业却更多地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如果将煤制乙二醇生产线建设于沿海地区,煤炭的运输成本将会大幅增加,而且沿途的抛洒等耗损也会相应的增加,对于煤制乙二醇的生产负担较重;如果将煤制乙二醇生产线建设于内陆地区,煤炭的运输费用问题得以解决,但与此同时乙二醇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运输风险又相应增加。相比之下,沿海地区原具有较大的海中石油开采优势,以及中东、北美等地区原油价格的下降,导致煤制乙二醇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煤制乙二醇的原料地与产品的销售地之间的距离,导致煤制乙二醇生产线建设存在两难境地,从而制约了煤制乙二醇产业的发展。
第三,下游生产存在一定的质疑。与石油制乙二醇技术相比,煤制乙二醇技术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特别是在原料方面,煤炭与石油相比,在化学属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劣势,而且容易产生更多的杂质。从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看,煤制乙二醇的杂质含量偏高,产品紫外透光率等重要指标也难以满足聚酯级的需要,虽然一些煤制乙二醇生产企业不断宣传自己的产品能够运用于聚酯行业,也通过了质量检验,但许多下游生产企业对煤制乙二醇并不买帐。现阶段的销售市场,煤制乙二醇平主要是针对于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树脂和防冻液领域,聚酯这一高端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都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产品推广存在亟待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等经济不景气影响,乙二醇使用的低端市场,即树脂、纤维等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压力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制乙二醇的发展前景。
由于我国乙二醇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而石油制乙二醇增量有限,使得煤制乙二醇迎来了增速迅猛的阶段。然而,煤制乙二醇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其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又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大规模推进煤制乙二醇生产建设需要进行慎重的考量,切不可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产能过剩或者产品滞销,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间接影响到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转型升级。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放宽视野,不能仅仅关注我国乙二醇市场的需求,还需要谨慎对待全球乙二醇产能过剩的实际情况,防止我国进口政策的调整造成对国产乙二醇生产项目的致使打击。
[1]洪海,费利江,唐勇,等.国内煤制乙二醇研究与产业化进展[J].化工进展,2010,29(s1):349-352.
[2]安学琴.煤制乙二醇生产技术现状及产业化进展[J].山西化工,2011,31(4):24-26.
[3]李芸.中国煤制乙二醇的现状及发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5):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