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英(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从源头治理 发展绿色化工 促进环境保护
董丽英(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雾霾的形成与化工工业所产生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发展绿色化工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化工业治污的根本。
雾霾;化工污染;绿色化工;环境保护
2016年12月,我国经历了近年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雾霾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涉及17个省区市,面积达142万平方公里,南京、杭州等东部沿海地方也遭受到重大威胁。河北石家庄的一些监测点,PM2.5指数竟一度突破1000,对城市交通、居民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全国多地实施雾霾实时监测、各地市也按照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停课、现行、停产等应对措施。有关专家指出,这种浓厚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空气污染物弥漫和气象条件造成的。近年来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例如燃煤、汽车尾气、扬尘、化工工业所产生的“三废”等是引起此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告诉我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1)绿色化工,即在化工生产中要实现生态“ 绿色” 化,采用化工产品为相关行业服务时, 也要追求使相关行业的生产实现生态“ 绿色” 化;模拟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类似“ 生态者、消费者和还原者” 的化工生态链, 以低消耗(物耗和水、电, 气、冷等能耗及工耗), 无污染(至少低污染), 资源再生, 废物综合利用, 分离、降解等方式, 实现生产无毒化工产品的化工的“ 生态” 循环、实现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的“ 绿色” 结果[1]。
不同于传统化工,绿色化工有以下几大优点:①从工艺源头上就运用环保的理念,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②化工反应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减少了废物的排放;③提高了原子利用率,使原子利用经济化;④生产绿色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化学工业在治理污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巨大的费用、微弱的收效使得人们意识到:治理污染要从末端走向源头,标本兼治 。绿色化工才是化工业治污的根本。
(2)环境保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保。它综合性强、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并且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民间环保组织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常用的环境保护方式。
近年来,由于家庭轿车的普及,硝酸工业、石油化工、天然气、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日益增多,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迫切需要我们的治理方式由过去的“后端治理”向“前端防治”过渡。
(1)采用无毒、无害的工业原料 调查发现,目前在末端进行污染治理的解决方案效果非常有限,不仅治污费用巨大,而且效果不佳。绿色化工的核心就是从源头上减小和消除化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这就要求企业合理有效利用资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工业原料,这是发展绿色化工的前提。
(2)改进化学工艺、推行清洁技术 这是发展绿色化工的重要途径。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合理选用工业原料后,就要从技术上入手,选择合理的化学工艺。例如,使用安全的溶剂;选择适当节能的反应条件;设计可降解的产物;使原子经济反应实现最大化;设计最优合成方法,防止废物产生;实时分析、防止污染等,多方面加快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的过渡。
(3)发展生物化工技术、生产绿色化工产品 这是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多数的有机化学物品都来自石油。但地球上石油储量有限,且开采加工都会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而天然生物原料因其是自然条件下生成的生物材料,具有自身的优异性能,已渐渐成为生产、生活中各领域的绿色化工首选材料。例如,竹子、树皮、秸秆等植物废弃物中多数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通过对这些天然生物质原料进行爆破处理、微生物发酵等过程,把半纤维降解后,让其与纤维素直接转化为天然气。此方法生产出的天然气不仅能保护机动车的发动机,延长机油更换时间,而且其生产原料广泛、过程简单易控,成本较低。
法规、制度是实现绿色化工的保障。为了防止化工污染,发展绿色化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原化工部等机构相继出台发布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点逐步由“污染物的治理”转向“实施的全过程”(从原料的选用、工艺技术过程、能源消耗到末端的治理)。
除此外,我们还要广泛开展绿色化工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各层次、各行业的人们都了解绿色化工、并能认识到绿色化工技术在人类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具有绿色环境意识,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2016年11月,山东德州印制了《大气污染防治百问百答》一书,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雾霾,同时向广大民众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大气污染防治百问百答》包括“揭开空气的面纱”“关于雾霾的那些事儿”“谁动了德州的空气”等六大章节,书中不仅解释说明了PM2.5、PM10等常用名词,还具体阐述了影响本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重污染天气的应对与防护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使本市市民尽可能较快的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科学知识,消除对大气污染现象的误解,增强“同呼吸、共奋斗”的环境意识。
[1]王大全.中国的绿色化工.广州化工[J].2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