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巴彦淖尔电业局杭锦后旗供电分局,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400)
调度自动化是利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和远动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调度的自动化,它包括安全监控、安全分析、状态估计、在线负荷预测、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经济调度等项内容。调度自动化是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的重要部分,它可帮助值班调度人员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使电力系统随时处于安全、经济运行状态,保证向用户提供优质电能。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后续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现阶段,国内基本采用RISC工作站和POSIX操作系统接口等国际公认的标准作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有:CC-2000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SD-6000能量管理系统、OPEN-2000能量管理系统等。在我国完成智能电网建设的部分区域,包括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在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东部许多城市已经进行、完成了技术改造,正向中部、西部继续推广。
国外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普遍执行RISC工作者,UNIX操作等国际公认标准,系统主要是西门子SPECTRUM系统、CAE系统、SPIDER系统VALMET系统等。总体上看,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更为发达。以美国迪比克市为例,迪比克市所有居民的用电都是通过智能系统配送的,以用户端的超低带宽传输设备和控制中心为主,形成了智能配电网络,通过设备之间的联系实现电力调度的自动化。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这是其主要的应用优势。以电能调配为例。传统模式下,各地区的用电量是通过计算得出的,但由于各地用电情况存在显著的动态变化,因此实际供电量往往较计算所得供电量更高,如果目标区域不存在对应的用电需求,电能就被浪费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条件下,电能调配工作是根据设备监测的具体情况进行的,地区所需电能得到供应的同时不会造成浪费,效率提升明显。
传统的电力系统工作过度依赖人员,这会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比如人员技术不过关、工作态度较差的问题。在进行电力调度时,某一地区需求电量为100万千瓦时,但工作人员马虎大意,记录为10万千万时,输电工作按工作人员记录的数据为标准,势必影响实际工作。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该问题可以避免,该模式下,一切数据的记录均由计算机进行,只要计算机性能优良,数据就是可靠的,电力调配工作也因此更为可靠[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降低成本,一是减少了电能过度供应造成的不必要消耗,二是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人力需求降低,节约了基本的人员开支。比如迪比克市的电力系统建设,其应用了多项智能技术,电力系统调度也实现了自动化,原本需要由人员进行了抄表工作、电力费用核算工作、地区总用电量工作、阶段用电量变化数据统计等,均由计算机完成,人力成本大为降低,相关开支也对应减少。
全程无人化是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追求目标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程无人化并非不可能。比如相关数据的核算工作,通常来说,为求合理指导于电力系统工作,相关机构会分析地区用电的各类情况,传统模式下该项工作由人员进行,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模式下,可以将计算模式设计为一个软件或者一个子系统,嵌入到电力系统中,直接进行数据统计和计算,从而实现无人化工作。
我国供电企业的产权结构改组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未来发展中还会进一步改观。商业前景是刺激技术发展应用的重要推动力,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由于其诸多优势,极可能得到供电企业的重视,进一步得到应用,并使商业前景得到开发,比如我国的一些涉外业务,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2]。
现有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主要连接配送电端以及用户端,未来的发展中,发电企业可能会与配送电端、用户端实现总体连接,使整个电力系统连为一体,更好的提升效率。如某地新建大型工厂,用电量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应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如果电能不足也无法实现有效供应,而当发电企业与配送电端、用户端连为一体后,电能调度工作可以在智能技术支持下更有序的进行,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分析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明晰了相关基本内容。目前来看,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可靠性,并降低工作成本,因此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具体而言,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可能实现全程无人化以及更大的覆盖范围,并实现商业化建设。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王秀云,王汝田,李娟.面向卓越的“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课程的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13-114.
[2]冯朝力,曹志勇.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分析[J].电子世界,2017,(0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