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时代 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陕西省中医药事业回顾与展望

2017-03-03 01:43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
陕西画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医医院中医药基层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供稿

在布局我国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凝聚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智慧的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发展时期。

作为华夏文明、中医药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的中医药事业在传承中发展,在变革中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医药体系建设、发展改革、健康服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硕果累累,可谓稳中有进、开拓有成。

“两个体系”更加健全

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

副省长魏增军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调研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党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重视与力推,得益于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十八大”以来,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划和意见,明确发展目标方向,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十二五”末,各级政府对我省中医药事业投入达到47.18亿元,较“十一五”增加了9.95亿元。中、省投入33.61亿元的省中医医院住院楼和西安、延安、铜川市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项目投入使用;占地186亩、投资6.5亿元的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建项目完成了前期环保、文物评估,即将进入实施阶段。3个地市设有中医药管理局,6个地市设有中医科,43个县区成立了中医股。

发展改革不断提速

在全国深化医改进程中,我省的中医药改革也“好风凭借力”,不断提速推进。中药饮片(颗粒剂)“不零差率销售、不集中招标采购、不占药占比”和将符合条件的中医治未病、康复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院内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政策,促进了中医药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提高了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补偿比例;对推拿治疗、辨证施膳指导、膏方制药等14种服务项目收费实行市场调节,自主定价;宝鸡市医保还新增了127个中医药报销项目,鼓励使用中医药诊疗技术。

省卫计委主任刘宝琴参加2017 欧亚经济论坛·首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

体验中医刮痧疗法

中药房

发挥中医诊疗、养生、康复特色优势

医联体、医共体、一体化、远程会诊等建设卓有成效,城市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组建了中医牵头、技术托管、省际联合的12个区域医联体,涵盖80余家二三级医院、2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了医联体内的双向转诊、技术指导;县级中医医院与300余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县镇一体化管理,促进了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安康市中医医院与18家县级医院、4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网络,架起了“大医院”与“小医院”远程诊疗服务的桥梁,7000余名偏远山区的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了便捷、省钱、省时的优质中医药服务。

基层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省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创建中医药先进单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全省有9所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标准,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标准,99.58%的社区、93.58%的乡镇卫生机构设有规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5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光辉在欧亚论坛做重要讲话

基层强则事业强。到2017年底,中、省共投资1.8亿元,在1545个社区、乡镇医疗机构(占总量80%)建设了中医馆(国医馆、中医堂),并通过医联体、县镇一体化、托管代培、招聘返聘等方式有效解决了“有堂无医”问题;先后制定了“城市、县级中医医院特色核心指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药特色核心指标”体系,推广了25个专业304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3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西安、宝鸡市及25个县(区)、18个综合医院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中医药示范单位。随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遍布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点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可及的服务。

健康服务稳步推进

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挥特色优势,将医疗服务与康复养老、养生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我省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独具特色的路子。“十二五”以来,我省先后确定了4家省级中医药医养结合、康复、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和29个试点单位,与省残联联合在每个区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了康复中心,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分别达到了40%以上。

各市在探索中创新,在积累中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经验。铜川市获得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称号,市职业病防治医院形成了救助、康复、养老区+亚健康、慢性病管理的“3+3+N”中医药医养结合模式,针对社区居家养老制定了六个片区、六个团队、六类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的“6+6+N”模式;安康市积极探索“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互助、签约服务”等多形态医养结合模式;商洛市确定5年投入10亿元打造47个健康服务项目;宝鸡市大力推进中铁文旅大健康养生城和千阳县中医药健康养生城、麟游县九成宫·怡心谷、岐山县岐伯养生谷、太白县汤峪中医药养生基地等项目建设。

国医大师及名中医座谈会

培训班现场

中医药师继承人培养人才

科研创新持续发展

兴科研,求创新,中医药研究的量化标准和科技含量在大踏步前进。按照品牌树形象、联合攻难关的思路,我省实施了中医药重大病种创新计划,由省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所、三甲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牵头,通过内组团队、外建联盟、平台支撑、推广应用,对肺癌、肝癌等32个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种进行多学科、多机构、中西医联合攻关,初步建立了区域内、省际间的中医药科研协作创新机制,提升了科研水平、临床疗效和单病种门诊量、出院患者数、门诊/住院中医药治疗率,形成了一批可以预防、疗效明显、可推广应用的诊疗方案和操作路径,并培养了300余名临床专科骨干。

科研创新的持续投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十二五”期间,我省先后创建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省中药资源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慢性肾病、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脑病学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和166个重点学科(专科)。

组织全省中医药技能大比武竞赛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面对中医药人才短缺的问题,我省多途径、全方位加大人才培养和选拔力度,构建起一支业务精湛、新老融合、上下支撑的人才队伍体系。“十二五”期间,陕西中医学院成功更名陕西中医药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我省新增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50名省级名中医、220名市级名中医;建设了3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2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07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及20个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实施了五批国家级、省级师承和四批基层传承医学师承教育,培养了1026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医药师承博士(硕士)、优秀中医临床人才,86位省级以上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带头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6位中医药专家入选省级“百人计划”。

召开首届中医药科技大会

强化基层人才培养,采取“招、聘、稳、训”等措施,缓解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问题。通过“县及县级以下万名医师招聘计划”优惠政策(补助3万元安家费、高定工资等),4年招聘1617名中医类本科生充实到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通过挖掘和利用社会中医药资源,聘请退休、确有专长、民间中医师在乡镇卫生院坐诊开方,有效缓解了基层“有馆无医”现象;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人员工资全额预算,完善生活设施等),稳定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通过“百千万和5313人才培养工程”、临床专科人才培训、乡村中医师“3+3”培养、“西学中”等方式,培训各级各类中医药人员1.67万人次。

宣传氛围更加浓郁

立体传播中医药事业发展成果,全面宣传中医药科普文化,先后组织了两期500余名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中医医院院长参加的《中医药法》培训。铜川、宝鸡市和西安、临潼区相继举办了4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首届海峡两岸孙思邈中医药发展与合作论坛和岐伯、王焘、扁鹊等学术思想研讨会;榆林、延安、安康市和省中医医院、蒲城县等中医医疗机构通过中医药文化节、膏方节等平台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运用“陕西中医”微信、《百姓健康》、《中医药大讲堂》、《名医在线》等多种媒体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建立了2个海外中医药服务中心,陕西中医药大学接收了10余个国家、100多名留学生。举办了首届欧亚经济论坛——中医药“一带一路”分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中医发展暨医疗合作论坛,与30多个沿线国家和欧美、亚非国家开展了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扩大了中医药海外影响力。

健康扶贫取得实效

我省中医药系统在扶贫攻坚行动中积极作为,将健康扶贫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先后指派11家三甲中医医院对口帮扶11个深度贫困县中医医院,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遴选铜川耀州区30个贫困户中的高中毕业青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进行一年的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通过一人学艺,带动家庭脱贫;省中医医院长期派人驻村帮扶榆林市横山区盘峰村,专家结对包扶贫困家庭;陕西中医药大学在旬邑县职教中心开设三年制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联合培养符合当地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8年新征程已经开启,我省中医药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和“两个规划”(国家战略规划纲要、陕西战略规划)为引领,发挥中医药“三大作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实施“四个工程”(中医药治未病工程、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药品牌培育工程),充分挖掘中医药“五种资源”(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潜力,推动中医药 “六位一体”(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和“五新战略”贡献中医药的力量和中医药的智慧。

健康扶贫取得实效

外宾体验中医药诊疗技术

猜你喜欢
中医医院中医药基层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以战略管理引领中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