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恺 李勇 任娟
摘 要: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探討了在我国医学教育全面改革的新时期,如何将医师岗位胜任力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以期培养具有良好医师职业精神的医学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医学院 学生工作 医师职业精神
自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教授的著名报告《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调查报告》问世一百余年后,医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模式正逐渐由以知识结构和过程为基础的模式向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模式进行演化。[1]
岗位胜任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教授提出,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针对临床医生的职业要求。目前,欧美各国先后制定了适应各自国情的医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指南,2001年,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首先提出了基于医师岗位胜任力的的培养目标,分别为病人诊治、医学知识、人际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改进六个核心能力。国内医学高校自2007年开始研究和定义中国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从2012年至今,卫生部和教育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文件,不断深化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改革。本文以攀枝花学院医学院为例,探索以医师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学生工作改革思路。[2]
一、以班级导师为基础,加强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院自2013年开始推行班级导师制,初衷是通过导师制的施行贯彻全员育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提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院颁布了一系列导师工作指导规范,一方面细化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将导师的工作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相区分,明确了导师应在专业思想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学科专业竞赛上承担相应的工作,并选拔了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是在科研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专业教师充实到班级导师的队伍中。特别是在本科层面的卓越医生班中借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每5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实现本科生个性化培养。
二、以医师职业精神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医师职业精神一词来源于2002年美国内科学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在《美国内科医学年刊》和《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宣言中详细阐述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医师的职业精神除了具有良好的临床技能和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并富于利他精神、人文精神和责任心。学院自2012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树立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教研教改研究,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沟通技巧、医学法学等医学人文课程进行整合,并命名为医师职业素养课,贯穿医学生5年学涯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围绕塑造优秀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第二,对于医师职业素养的反馈和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医师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校园氛围中“无孔不入”的表达、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传递。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平台,培养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志愿服务医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除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还会增强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志愿服务更容易促进医学生的个人发展。医学院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依靠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医学院分会等学生组织的力量。目前,“救在身边”校园急救技能培训与市红十字会合作开展已近三年,覆盖全校13个二级学院、附近5所中小学,受益人数达到1万余人;“三献”知识宣传活动促成了攀枝花市的首例遗体捐献,我校的学生群体也成为攀枝花市无偿献血的一只重要力量;“阳光天使” 康养志愿服务活动已与攀枝花市多所康养院达成志愿服务合作协议,为攀枝花市打造阳光康养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3]
四、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提升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能力
利用暑期进行顶岗实习或医院见习对于医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同时也符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因此,学院鼓励和支持我院学生在第一年暑假进入附属医院或是自行联系社区医院进行见习或是导医的工作,目的是熟悉医院的环境与医疗流程,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程序与方式,树立学医的信念和学习目标,学习与医务人员和与病人的沟通并为病人提供一些帮助,进而体会职业素养的内涵。在第二年暑假,按照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文件的相关要求,学生需在辅导员或班级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开展义诊、送医送药、健康宣教、村医培训、医疗卫生状况调查等,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服务的同时,还需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或是学术论文,经指导教师修改后提交学院才可认定为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任务。[4]
五、以各级各类学科学术竞赛为契机,鼓励医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医学类专业的特殊性,相较其他理工类专业的学科竞赛数量较少,除了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目前国内影响力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业内认同度最高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外,医学院为鼓励学生参加学科学术比赛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学术竞赛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举办了“爱拼才会赢”骨骼拼装大赛、医学模型设计制作大赛、护理技能操作大赛等以专业技能为内容的专业竞赛,培养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此外,为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信息整理统筹能力,医学院在各班级开展了“每日一讲”活动,要求学生在每日第一节课提前10分钟进入教室,每名学生轮流开展以专业最新进展、时事政治或生活学习心得为主体的主题演讲,年终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每日一讲”演讲比赛;当然类似的比赛仅仅是促进学风建设的手段,目标是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临床技能培训,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5]
参考文献
[1] Doukas DJ, McCullough LB, Wear S. Reforming medical education in ethics and humanities by finding common ground with Abraham Flexner[J]. Acad Med,2010, 85(2): 318-323.
[2] Spencer LM,McClelland DC,Spencer S.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M]. Boston: Hay-McBer Research press, 1994.
[3] Jason R. Frank. The CanMEDS 2005 physician competency framework[R].Ottawa: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 2005.
[4] 汪晓东, 李建男, 李立. 医学教育评价体系现状[J]. 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9): 1149-1152.
[5] 雒国胜. 结合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3): 23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