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涉外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外语科研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在教学方面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些特点,如教学对象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外语课程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等。因此,推进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涉外院校本身的特殊性,首先明确教学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其次制定出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再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最后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以帮助涉外院校的教育对象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特殊性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诸多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以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观和价值观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长期处于外来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之中,其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政治文化思潮影响。这就导致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呈现出较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本土文化,文化视野开阔且文化积淀深厚,以及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等特征。
(一)涉外院校教学对象亲西方文化疏本土文化
涉外院校教学对象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为外国语言,而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工具性载体,他们在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也同时接受了被外国语言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的潜移默化。反之,这种与外国语言内在融合的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又对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的外国文艺欣赏水平和外国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习外国语言等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机械重复记忆时间,这也占据了涉外院校教学对象的大部分有效学习时间,进而导致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学习其他课程。因此,涉外院校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而言具有更易亲近西方文化而疏远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二)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文化视野开阔文化积淀深厚
一般而言,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对象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阅读外文书籍、报刊、文献等传统纸媒资料;其次,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更易从互联网接触并了解西方文化和社会思潮传播的新兴传媒产品,如外文影视作品、戏剧、论坛、广播等等;再者涉外院校校园内部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数量众多,涉外院校教学对象更易于和外籍教师或留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获得更多外部信息。因此,涉外院校的教学对象往往要比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对象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文化积淀更加深厚。
(三)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涉外院校外语课程教学方式愈渐趋于多元化,由传统的课堂宣讲式的理论型教学方式转向多媒体课件、口语风暴、出国考察、对外交流、深入语言环境学习等等诸多新兴教学方式。涉外院校外语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增强了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对象驾驭外国语言的能力,促使教学对象外语专业学习全面性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给涉外院校非外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压力。因此,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必须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进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以保证高等院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工作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思想路线的连续性。
二、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基本内容与教学主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为基本教学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提升人文素质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为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历史观与辩证法的思想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教学课时安排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共六部分内容组成。制定科学的课程逻辑结构与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是推进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这门课程的课程逻辑结构和教学课时安排应为:绪论怎样实现中学生生活向大学生的转化,对应学时2课时。三个部分的逻辑结构是第1-3章为第一部分,提供总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方向问题。对应学时为10课时。4-6章为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知识在道德领域的延伸,提供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对应课时12课时。7-8章是第三部分,帮助大学生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提升其法律意识。加结束语,对应课时共10课时。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理论性較强,内容与普通人文公共教育课程相比较为晦涩枯燥,需要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应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寻找科学生动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理解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关系;新时期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法律意识,应了解哪些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自觉地提高法律意识。此课程教学难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帮助大学生从知识的了解转化为行为的自觉;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法律与道德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如下所述:首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充分体现理论的魅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启导;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各种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环节,使同学们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水平,并化理论为德性。
(四)运用科学教学方法与多元化教学手段
(1)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明确“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第二,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调动和发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因素的作用,丢弃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第四,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教学参与活动,不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且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出正确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方法。
(2)涉外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主体应学习“双主体学导式”科学教学方法的基本内容。
第一,“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是“双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对象即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首席主体”。在教学过程开始的时候,教学对象一般是教学的客体,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转变为教学主体。只有实行“双主体互动”,教学才能够成功。第二,“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基本规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师主体与教学对象主体相统一”、“国家意志与教学对象意志相统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统一”、“教学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第三,“双主体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种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大致有十二种教学方法,前三种为普遍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后九种为有针对性地个别选择使用的“辅助教学方法”。这种位置,不可颠倒。基本教学方法包括:⑴“系统讲座式”教学法;⑵“师生问答(或答问)式”教学法;⑶“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含“书评影评式”教学法)。辅助教学方法包括:⑴“团队(合作)攻关式”教学法;⑵“主题演讲式”教学法;⑶“主题论辩式”教学法;⑷“价值澄清式”教学法;⑸“意义寻求式”教学法;⑹“法庭辩论式”教学法;⑺“英模报告式”教学法;⑻“参观访问式”教学法;⑼“行动式”教学法。第四,“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境界。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追求并且争取达到四种教学境界,即:第一,“知识境界”——“掌握广博的知识,用事实的力量打动人”;第二,“理论境界”——“掌握彻底的理论,用逻辑的力量征服人”;第三,“艺术境界”——“掌握美的规律,用高雅的力量陶冶人”;第四,“人格境界”——“锤炼高尚的人格,用庄严的力量提升人”。第五,“双主体学导式”教学的教师修养。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有四种较高的修养,即:“理论修养”、“知识修养”、“教学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
总之,涉外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使教学对象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高教学对象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自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内在精神因素的作用,努力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提高其分辩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秦钠.从信息论看涉外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5).
[2]杨云芳.浅析外语院校人文教育的特点.新西部,2008(8).
[3]王淑莉.涉外院校“两课”教学与考试方法改革初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
[4]四川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组.涉外院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探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3).
[5]田学军.外国语学院(系)的目标定位和整体发展.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赵宗锋.试论一流外国语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4(6).
作者简介:赵晓娜,女,汉族,1983年出生,遼宁抚顺人,法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思政部当代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