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根银
课堂有个特点:“事件发生得快,难以预料。”时刻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教学工作中,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在遇到课堂意外与冲突时,往往因毫无准备,经验不足而茫然无措。提高处理课堂事件的技术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教师课堂管理的必修课。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外向学生和内向学生三个群体,有针对性采取预防与教育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三板斧”,有效地防控了课堂意外事件的发生。
一、特殊的孩子需要集体的接纳和关怀
刚进入二年级的他孤僻、贪玩、捣蛋、暴力,老师和同学们已没法和他沟通相处。没有孩子愿意和他做同桌,也没有老师喜欢他分到自己班上。接触两个星期,小A就用他的特立独行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班主任许老师大开眼界:课堂上,小A没个安静的时候,经常一个人躲在课桌底下玩,玩到尽兴时,还经常自言自语,惹得孩子们哄堂大笑,许老师不得不停下教学活动,重新组织课堂纪律。一天语文课上,小A竟然不见了……小A已经成了她课堂教学中的梦魇。
思考:孩子为什么玩失踪?教师应当怎样预防?
特殊的孩子,是有缺点的天使,也是课堂上的定时炸弹。教师的漠视和孩子们的嘲笑可能成为这颗炸弹的导火索,极易让课堂教学陷入混乱,发生事件,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特殊孩子是班级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没理由孤立他们,疏远他们,厌烦他们,剥夺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权利。没有生活的地方如同监狱,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小A课堂出逃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课堂管理不是控制,而是一種交流。对待特殊学生,一味地向家长同事诉苦、向学校领导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由此产生课堂恐惧症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渠道。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创设情境,努力让特殊孩子参与到学习、实践和交流活动中去,在适当降低学习要求的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各类课堂活动,引导其他学生开展学习援助,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微笑,感受师生、同学之间的真诚情谊。让他们觉得老师心中有我,同学心中有我,我也是个不错的孩子。极力消融他们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习惯,将由之引起的课堂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外向的孩子需要适度的引导和批评
六年级的王老师在开展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时,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采用了小组比拼、现场打分的形式现场评选课外阅读优秀小组,结果小B所在组以2分之差屈居亚军。正当王老师准备宣布结果时,一向任性且脾气急躁的小B不干了,他拍案而起,大声叫嚷:“不公平!不公平!第三组同学刚才作弊了!……”王老师很生气,连忙制止他说下去并要求他坐下。结果,怒火难平的小B扔下一句:“太没有意思!我不参加了!”然后拔腿跑向后门, “怦——”只留下一声令人心悸的重重的摔门声……
思考:是谁让学生变得大胆任性?教师该怎么面对?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向的孩子活泼好动,敢想敢做,他们喜欢关注外部世界,容易获得教师、家长的喜爱和称赞。但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教育方式的转变,敢于挑战教师的家长和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教师们在工作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课堂表扬对于外向的孩子来说司空见惯,越来越廉价。在长期的表扬声中,不少孩子形成了极端任性的性格,上课插嘴、故意捣乱、顶撞教师等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行为。
外向的孩子是课堂教学的节拍器,他们的行为表现往往决定着课堂氛围和实际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需要教师去调控,调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激励和批评。课堂管理中,当外向的孩子表现出与性格特点相符的行为反应时,我们要加以肯定和赞许,适度给他们展现个性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当他们偏高正道,甚至存心捣蛋时,我们要敢于表明立场,及时制止并适当批评教育,因势利导,化解消融孩子的不良情绪,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三、内向的孩子需要教师的理解和鼓励
上四年级之前,小C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她的作文写得很好,有好几次还在区级比赛中获奖了,任课老师都很喜欢她,夸她聪明。可是教四年级语文的李老师却不以为然,认为她只是个“考试机器”。经了解,原来是四年级开学不久的一次语文阅读指导公开课上,李老师第一个问题就冷了场,孩子们明显兴趣不浓,无人举手。迫不得已,李老师满怀期待地将目光投向了小C,可站起来后的小C也是一脸茫然,紧张无语……在后来的语文课上,李老师多次对小C进行“特训”,创造机会让小C回答问题,可小C除了紧张忐忑,就是脸红,脸红,再一次的脸红。无奈之下,李老师只好选择了放弃。
思考:课堂“冷场”是学生的错吗?教师如何焐热内向孩子的心?
与外向的孩子相比,内向的孩子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课堂上他们往往表现得拘束迟钝,不善言辞。这往往也是老师们不喜欢这类学生的原因。案例中的小C是个性格内向者,静静的思考、用文字表达是她的特长,但课堂上为老师挣面子的能力不足。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有可能是教师个人才干和魅力修炼还不到家。但这一切并不能否认小C是一名优秀的孩子,她的脸红说明了她内心的焦急与惭愧,她也想为老师为集体争光,只是在回答问题上,她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内向的孩子思考问题往往更有深度,将来更有可能成为某些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课堂上,他们的表现决定了课堂的张力和学习活动的品质。对待这类孩子身上的“错误”,教师行事若采取“批评”“特训”“找家长”等措施,极易让他们走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危险境地。
遇到这类孩子,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用宽容的心态去静候花开的声音。首先要学会诊断,做好孩子的“心灵医生”。要结合孩子的日常表现,察其言,观其色,找出问题的症结后,再采取适合的措施。切忌急躁盲目,率性而为,既为难了孩子,也难为了自己;其次要学会理解,做好孩子的成长陪护。要通过课后交流和学生建立“共同语言”,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体谅他们课堂上的“不完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此外,要学会鼓励,做好孩子的“精神导师”。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组织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珍视孩子在课堂上发生的“美丽的错误”, 充分肯定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让师者柔情和教育智慧定格于学生心中,成为他们乐学进取、自我超越的“精神支柱”。
课堂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快乐的天地,数十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学习,发生意外在所难免。但我们若能一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就能在课堂管理中有所预料并精准发力,更加从容坦然应对和处理课堂意外,给自己和学生留下经久难忘的“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