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7-03-02 10:29卞新
俪人·教师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导语有效性课文

卞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是指师生双方遵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期的目标,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根本目标。

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迫切,目前,在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任重道远,。

一、研读教材,理解到位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课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地解读本文。高年级的篇章教学,需要整体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研读教材,要高站位,不能只关注一课,要研读年段之间、单元之间的关系;研究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丰厚课堂;研究教材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研究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研究每篇文章有什么特点,哪些方面可供学生借鉴,为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提供平台。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其他课外书查阅资料、自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对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阅读教学,既是前瞻,又是外延,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多读、会读,品位感悟

叶圣陶先生提出:课文应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0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为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词句、揣摩写作方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的,一般用“默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一般用“朗读”;在朗读中,当教师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需要通过朗读示范时,宜采用“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与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课堂气氛或用全班的读带动个别读得不够好的,可用“齐读”;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读”等等。语文课是以读为本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把握有效的课堂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教师进行精彩的导入,才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扉,为学生学习新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新课的导入,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语设计追求短小精悍。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导语设计语言和形式都应该尽量恰当、准确,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把导语设计得短小精悍,在设计导语时一定要把握好导语所用的时间的“度”,尽量把导语所用的时间控制在两三分钟之内,在求快的基础上求精、求巧、求趣,重在实效。

四、把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能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能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但是,在课堂上怎样巧妙设问,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呢?在课堂上老师必须把握好三个“度”。

1、注意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在课堂上,我们要改变一些无效提问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呢?比如,在课堂上提出“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上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但实际上这样的提问过于浅白,太简单了,没有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根本就起不了作用。

2、体现深度,使问题具有针对性。以五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为例,文章以凡卡寄出没有地址的信之后做梦作文章的结束,这个结尾突出了悲惨的现实与甜蜜的希望之间的矛盾,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上课时要抓住了这个难点,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理解到位,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认识到凡卡的美好希望只能在梦幻中得到满足,根本无法实现,加强了对凡卡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沙皇黑暗统治的无比憎恨。

3、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了教材空白,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五、铺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读写平台

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可谓是源远流长,不愧为提高阅读教学成效的传统秘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铺设读写结合的平台,为学生的读写训练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读《匆匆》中的一段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可让学生依照句式进行写话;《穷人》一課中,描写桑娜心情的句子,用了不少省略号,可让学生想象填补,并续写渔夫夫妇收养孩子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促进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中既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又有了写的平台,自然能下笔成文,挥洒自如。

六、延伸性评价,拓展思维

延伸性评价是指在学生说出一种想法后,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做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以便能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就要以实现学生语言发展为核心,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提问技巧,并不断优化课堂评价策略,实践、总结、完善、创新,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猜你喜欢
导语有效性课文
导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