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书耸
摘要:
抗战时期,渤海根据地(包括其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军民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粉碎了日寇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以战养战的阴谋,并支援了山东其他根据地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山东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中,渤海区成为华东军区的大后方,渤海区人民参军支前,为华东、乃至全国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渤海根据地;抗战时期;解放战争;参军;支前
渤海革命根据地(及其前身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在抗战时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五大战略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是山东解放区的三大战略区之一。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渤海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
(一) 冀鲁边区的开辟与壮大
冀鲁边区是抗战初期形成的一个战略区,它东连渤海,西接津浦铁路,南临黄河,包括当时属于山东的陵县、乐陵等县和隶属于河北的盐山、新海等县。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共产党员领导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盐山县成立,在冀鲁交界地区率先举起了抗日救亡的大旗。1937年10月,冀鲁边区工委成立,统一领导津南、鲁北党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也得到了迅速壮大,到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1500多人。后来,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更名为国民革命军敌后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
1938年9月,中央军委派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冀鲁边区。肖华到达冀鲁边区后,对冀鲁边区所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了统一整编,到1938年底,边区部队发展到15000人。在肖华的指挥下,八路军发动了韩集伏击战、三打灯明寺等战斗,合计打死打伤日伪军近800人,极大的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在开展军事斗争的同时,根据地其他各方面的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首先,为了适应抗战对大量干部的需要,边区成立了八路军冀鲁边区抗日军政学校;其次,在党的领导下,边区的群众团体,如冀鲁边区战地动员委员会、抗日文化救国总会等相继成立。另外,还粉碎了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和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反共行径,使得边区的抗战形势得到很大改善。
1939年9月,肖华领导的“挺纵”除留下一小部分坚持冀鲁边区的斗争外,主力部队转移到鲁南和鲁西,巩固和壮大那里的抗日斗争。
1941年2月,中共冀魯边区党委正式成立,边区的主力部队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1942年和1943年是冀鲁边区最艰难的时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冀鲁边区党委带领广大军民咬紧牙关,一面大力整顿内部,一面调整战术,反击日寇的扫荡,恢复和壮大根据地。到1943年底,根据地终于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抗战力量有了较大发展。1944年1月,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
(二) 黑铁山起义与清河区的发展
清河区位于山东的东北部,北接冀鲁边,南到胶济铁路。清河区境内交通便利,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是敌我争夺的核心区之一。
1937年12月底,共产党员姚仲明、廖容标率长山中学师生60多人在黑铁山正式宣告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开始了创建清河根据地的历程。1938年6月,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为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又改为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下辖5000余人。
1937年12月29日,在寿光县的牛头镇,在马保三等共产党员带领下,正式宣告成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1938年3月下旬,第八支队进军胶东,与胶东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配合作战,扩大了胶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第八支队离开胶东战场,进入小清河流域,12月中旬,第八支队进军鲁中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2月,第三支队兵分三路进军小清河北,开辟了小清河与黄河之间的平原根据地。1941年1月,八路军进军利津、垦利一带的垦区,解放了八大组(今垦利永安镇)一带的大片土地。由此,垦区根据地正式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遭受了日寇的多次残酷扫荡,付出了重大牺牲。清河区军民对日寇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最终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扫荡。
(三)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4年1月,经上级批准,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统一合并为渤海区,由景晓村任区党委书记。渤海区正式成立后,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整个渤海区除极少数边缘大城市外,都已经成为人民武装控制下的解放区,渤海区也成为幅员达5.2万平方公里,人口1千万的重要战略区。
二、 渤海区在抗战时期的贡献
(一) 消灭了大量日伪军
1、 冀鲁边区对日伪军的打击
在冀鲁边区,1938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十一支队攻进盐山城,歼灭日伪军420余人,初步创立了冀鲁边根据地。
1938年9月,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乐陵, 1939年1月,挺进纵队在盐山县韩集村设伏,全歼日军一个中队200余人,不久,肖华又亲自指挥,取得了三打灯明寺战斗的胜利,消灭日伪军近600人;1939年4月,挺进纵队五支队曾国华部在陵县大宗家被日军优势兵力包围的情况下,展开绝地反击,击毙日军500余人。1940年2月,我军一个连被3000余敌人围困于惠民县沙窝村,在消灭500多敌人后,绝大部分指战员趁夜突围。
1941年3月,在我军打通冀鲁边区与清河区联系的第二次行动中,我军5000余人在商河县的兴隆镇遭到2万余敌人的截击,我军顽强反击,毙伤敌近600人。另外,1940年8月成立的回民支队也在战斗中消灭了大量敌人,抗战5年中,回民支队共作战100多次,消灭日伪军2300多人。
至两区合并前,冀鲁边区抗日武装对敌作战近千次,消灭了日伪军数万人,极大削弱了敌人的力量。
2、 清河区消灭了大量敌人
1937年12月廖容标等人发动起义,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五军成立不久,就在小清河岸边击毙日军12人。1938年2月,第五军在长山西部活动时,遭敌围攻,第五军毙伤日伪近百名。1939年6月,由第五军改编的第三支队在邹平县刘家井子村被敌合围,在不利情况下,三支队毙伤日军800多人,后顺利突围。1940年3月,日军500多人將70多名八路军战士围困在博兴县东王文村,战士们英勇还击,敌人在损失70多人后狼狈撤离。1943年11月,在反击敌人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中,我军采取“敌进我进”的方式,攻击敌人交通线和后方据点,共消灭敌人6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3、 渤海区成立后对日伪的歼灭
1944年1月,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后,抗日力量有了进一步的壮大,我军也更加主动地对日伪展开攻势作战。1944年夏,渤海军区发起夏季攻势,8月中旬攻克利津县城,全歼守敌1700多人。在紧接下来的秋季攻势中,渤海军区又解放临邑等四座县城,歼灭日伪军1万多人。
1945年4月,渤海区发动了蒲滨战役,消灭敌伪4000多,解放了蒲台、滨县两座县城。
1945年8月9日,渤海区人民武装响应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组成了北、中、南三路大军,向日伪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在7、8、9三个月的作战中,解放县城33座,解放人口600余万,歼敌3万余人。
综上所述,抗战期间,渤海区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歼灭了近10万人的敌伪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扩大根据地遏制了日寇以战养战阴谋
冀鲁边区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的平原地区,日本侵略者企图掠夺这里丰富的粮棉等战略物资来支撑其侵略战争。抗战伊始,抗日武装就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广大的根据地,缩小了日寇的掠夺范围,并将游击战、袭扰战深入到敌占区,从而消耗和牵制了敌人的力量,大大减弱了敌军对冀鲁边区的掠夺程度。
在清河区,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底,相继发动了黑铁山起义和牛头镇起义,建立了长桓、长白山、益寿临广、清水泊等根据地,使得这些根据地的物资掌握在人民手中。到1943年底,清河区根据地和游击区人口已接近全区总人口的60%,从而大大减少了日寇掠夺的范围。不仅如此,清河区军民还从许多方面对日寇的掠夺进行反击。1941年5月,日伪纠集1万余人进犯清河区黄河以南根据地,同时胁迫4000余群众带着镰刀、大车,企图抢掠根据地内即将成熟的小麦。根据地武装一面正面阻击敌人,一面深入敌后攻打敌人的据点。到9月份,麦收保卫战胜利结束,敌人不但没抢到粮食,而且损失了许多据点和兵力。
两区合并后,随着根据地的日渐壮大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加强,日寇从渤海区掠夺的资源越来越少,这样,就打破了日寇把华北、把山东建为支持侵华战争的兵站的企图。
(三) 打击顽固派,团结中间派抗日力量
在冀鲁边区,肖华率领的“挺纵”对于该地的国民党势力进行了区别对待,对于顽固派沈鸿烈,进行了有理、有利的斗争;对于牟宜中等开明人士则积极合作。
在清河区,1939年4月,八路军对制造“太和惨案”的王尚志进行了彻底打击。1941年10月,对于阻挠八路军开辟垦区根据地的何思源势力进行了坚决消灭,而对于向往进步的国民党山东保安九团团长王雪亭则积极争取,最终使之加入到人民的行列。
1945年,渤海区八路军又对盘踞在寿光的顽固派张景月进行了三次重大打击,共歼灭其部7000余人,使其反动力量几乎丧失殆尽,最终逃出了渤海区。
(四) 战略上战役上配合了邻近各根据地及友军
冀鲁边区、清河区及后来的渤海区位于山东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接合部,它直接威胁着天津、沧州、德州、济南、张店等敌人占据的大城市和津浦、胶济两条大动脉,在军事上、战略上,与冀中、冀南、鲁西、鲁中、胶东等抗日根据地相互支持,形成了对日寇犬牙交错的包围形式。
战役上,渤海区也与相邻友区互相配合作战。为协助中共胶东特委创建和保卫胶东根据地,1938年4月,清河区第七、第八支队在胶东第三军配合下,攻克了黄县城。1941年年初,清河区山东纵队第三旅主力在旅长许世友带领下赶赴胶东,参加了反击投降派赵保原的战斗,大大改善了胶东根据地的形势。
(五) 为其他根据地输送了大批抗战力量
肖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军冀鲁边,对各支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整编,抗日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1939年9月,按照八路军总部指示,挺进纵队主力15000余人先后分9批开往鲁南和鲁西。1938年底,又有大批抗日武装从冀鲁边开往鲁西和冀南,抗战时期,仅1939年到1940年,就有2万多优秀战士走出冀鲁边,他们对山东其他根据地的创建和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清河区,1938年6月,遵照上级命令,廖容标等率领第五军一部分主力南下,编入在鲁中战斗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并由廖容标担任第四支队司令。1938年12月,八路军抗日游击第八支队4000余人由司令员马保三率领南下沂蒙山,成为鲁中南战场上的一支劲旅。
(六) 丰富的物资支援其他根据地
渤海区广大军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自己物资匮乏的情况下,还节衣缩食支援兄弟根据地的抗战事业。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垦区根据地。
1941年垦区根据地开辟后,人口数量、耕地面积有了迅猛增加,1943年垦区群众缴纳公粮400万公斤,使得清河区可以抽调大批粮食运往胶东、鲁南,支援了那里的抗战事业。
三、 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一) 成为华东军区的可靠大后方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战场之一, 1947年8月,山东解放区还只剩渤海区黄河以北的地区没有沦陷,因此成为华东地区党政军的总后方。
1947年8月,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鲁南、鲁中区党委、医院、学校及大批伤病员等40余万人渡过黄河进入渤海区北部。广大群众腾出住房,筹措粮食、衣服、柴草、医药,使得这些干部战士得到了很好的补充和休整,为进行战略反攻积蓄了力量。
(二)渤海区内消灭了大量蒋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断的在渤海区内残害群众和袭击人民武装。为了反击国民党的挑衅,渤海军区于1946年5月发动了冯(家口)泊(镇)战役,歼敌3500余人;紧接着,于6月发起了德州战役,共毙俘敌5700余人,并俘虏了国民党德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王继祥。
全面内战爆发后,渤海军区于1946年7月攻克济阳县城,消灭敌人1200余人;从8月到10月,三次攻打邹平,共歼敌8000余人; 1947年2月下旬,渤海军区11师攻克张店、周村,消灭敌人4500余,6月,渤海一军分区配合晋察冀野战军发动了青(县)沧(县)战役,1948年1月配合华北解放军发动了津南战役,这两次战役都取得了重大战果。
(三)积极支援华东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中,渤海区积极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孟良崮战役期间,华东局指示渤海区完成筹集和运送2500万公斤小麦的任务,渤海区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渤海区支前委员会共组织了73000多民工,出动常备担架5500多幅,大小车辆4500辆,牲口4万多头服务前线,供应粮食872万公斤,柴草130万公斤。
淮海战役期间,渤海区组织15个民工团、两个民兵团共63000多人自始至终支前,另外还有临时民工20余万人随军服务。当淮海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渤海区组织17万群众动用大小车辆86000多辆,船只1250多只,将7500万公斤粮食运到了前线。
据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支前民工达81.9万人次,共出担架25679副,挑子15400副,大车652352辆,小推车630340辆,牲口97.8萬头,共筹集运送渤海区以外战场粮食13500万公斤,占全省同期全部支前用粮的38%。
(四)渤海子弟转战全国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方针, 1945年9月底,渤海军区独立师进军东北。10月初,渤海军区主力第七师进入东北北部,和已到达的渤海军区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1948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
渤海军区独立师和第七师远征东北后,渤海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参军运动,不长时间内,全区有25000余农家子弟参军入伍。1946年6月,渤海军区又组建了山东野战军第七师。11月,渤海军区组建山东野战军第十一师。1947年4月,第七师和第十一师正式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十纵成立后即转入外线作战,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之后被整编为第二十八军。
十纵转入外线后,1947年9月,渤海军区又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由袁也烈任司令员,下面重新设立了第七师和第十一师。渤海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整编为第三十三军。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期间,渤海区共有17.2人参军。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东部海滨到西部边陲,都留下了渤海子弟的战斗足迹,他们中的许多人将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上。
(四) 大批渤海区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1948年9月,中央召开会议,要求各解放区要准备53000名干部,以便解放大军进军江南后接管新解放区。由于华东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山东,所以,华东区15000人的名额几乎全部由山东解放区提供。
渤海区党委接到任务后,组建了华东南下干部纵队渤海三支队,又在下一层次上先后组建了六个大队,每个大队都相当于一个地委、行署的班子结构,每个大队之下又分设若干中队,六个大队的干部总数达5000余人。后来,这些干部紧跟着解放大军南下,为新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 “老渤海”精神——渤海区人民的另一大贡献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渤海区人民不仅为抗战胜利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而且还凝聚而成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样,“老渤海”精神也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我们为建设繁荣美丽的家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山东 滨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