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龙
摘要:此文对贵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阻碍因素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工业结构严重失调,研发经费少且使用效率不高,初高级劳动力比例失调及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是较大的阻碍因素。应强制和诱致调整资源型重化工业,大力发展轻工业;与GDP同步提升研发经费,大力培育和引进并用好高级劳动力,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关键词:工业强省战略;阻碍因素;对策
一、引言
贵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实现既定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阻碍实现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因素很多,深入探究后发现,有几个因素影响较大,必须对其进行详细深刻的剖析,寻找对策,贵州工业强省战略目标方有可能实现。
二、贵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影响因素
影响贵州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因素中,工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调、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比例失调、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研发经费少且使用效率不高等较为突出。
(一)工业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贵州工业结构特征长期以来表现为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各类工业产品的加工链很短,加工度及最终消费品比例低,工业发展协调性差,加工附加值流失严重。就资源型重化工业来看,优质煤炭劣用;钢铁基本集中于低端环节;铝停留在全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原材料环节。从轻工业来看,烟草业制造环节比重低;白酒业擅长酿酒但不擅长营销酒;中医药处于价值链低端,还需向中成药方向发力。
(二)研发经费少且使用效率不高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国际上通常用其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的比值)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水平,反映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贵州研发投入强度2009年为0.68%,但到了2012年降至0.61%,并未随着GDP的增长同步递增,与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研发投入强度全国排名从2009年的25名降到28名。
同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也在大幅降低。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比重从2009年的24%下降到2012年的13.7%。除研发经费少外,研发效率不高,研发经费使用不当问题尤甚。
(三)初高级劳动力比例失调
初级劳动力在贵州总劳动力中占比极高,而高级劳动力绝对数很小,占比更是微乎其微。众所周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数量众多的高级人才,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工业发展高度关联的高级人才总数过于偏少,不能支撑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生产性服务业落后
贵州生产性服务业情况为:2010年,GDP为4602.16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948.04亿元,到了2013年,GDP为8006.79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617.37亿元,增速显著低于GDP增速;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到了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升反降,为43.3%。
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发达省区,无论从增加值绝对值还是从占比看,都远高于贵州。深入探究可看出,生产性服务业中对产业结构往价值链攀升作用巨大的设计、规划、营销、管理咨询等具体业态的发展更为落后,市场主体及宏观治理者甚至还未切实认识这些业态的重要性。
三、影响因素的清除对策
要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必须清除上文列述的影响因素,可能的对策如下:
(一)强力调整资源性重化工业产业结构
1.行政命令强制进行主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制定政策强制性延长磷产业链:凡在贵州境内新增的磷矿资源开采企业,资源就地转化率须达一定比例,磷化工中的中高端产品应当达到一定比例;对现有磷矿采矿企业制定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指标,对一定期限不達标的企业强制性实施与下游深加工企业的整合政策。强制性延长铝产业链:对新建的单纯铝原矿开采及初加工项目不予批准;对现有铝原矿和初加工企业,限期实现转型,确保原矿实现一定比例的就地转化;对企业进行铝型材、铝制品生产等资源深加工进行强制性规定。强制性延长煤产业链:要强力推进煤化工、煤焦油精细加工产业。要为大型煤炭开发企业制定煤基合成草酸二甲酯、乙二醇、碳酸二甲酯和聚碳酸酯等产品的量化指标;要为企业引进和开发煤焦油分离、提取和提纯技术,形成系列产品制定限时限量的硬指标,制定奖惩对称的延长煤化工产业链政策。
2.经济手段诱致性调整资源型重化工业产业结构
对原有工业企业产业链延长的部分,进行税收优惠或补贴,对新成立的处于深加工链条的工业企业,予以税收、融资、土地及行政服务等全方位的扶持,诱致工业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二)全力发展轻工业
贵州的轻工业增加值在很多年份都不到重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但利税却是重工业的一倍多,提供就业的能力也比重化工业强很多。因此,应全力发展轻工业。
(三)适度提高研发经费,提升研发效率
贵州要实现新型工业化,在本阶段,囿于条件,应随着GDP的发展同步提升研发经费,待工业规模得到大幅提升后,应高于GDP增速提升研发经费。
此外,诸多工业企业之所以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或者研发效率低下,与不当的使用研发经费及研发理念落后有关。对于大多数中小工业企业,没有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研发管理经验,可以采用研发外包的方式。对于大型企业,可以采用拥有自身的研发部门,部分研发业务外包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胡晓登.贵州工业强省产业结构的硬约束及工业强省[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