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临床观察

2017-03-02 20:05曾妙麟陈凌陈克龙黎斌支海鸯张妤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31期
关键词:针灸

曾妙麟 陈凌 陈克龙 黎斌 支海鸯 张妤婷 胡万华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试验组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包括中药、针灸、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评估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评分。 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均改善,试验组、对照组分别降低(5.24±0.58)、(3.37±0.36)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对比单纯中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亚健康失眠人群的睡眠状况,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医综合疗法;针灸;睡眠宣教;亚健康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56.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1-0119-03

亚健康是一种人体机能低下的病前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1]。临床多以易疲劳、活动耐力差、失眠、头昏、头痛、情绪异常、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为主要表现[2]。亚健康失眠即其中以失眠為主要征象者,约占亚健康人群的42.5%[3],是许多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西医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亚健康失眠,虽短期疗效尚可,但长期服用副作用较多,且易产生成瘾性、耐受性。本研究评价辨证基础上的中药、针灸联合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干预亚健康失眠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根据2006年《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4]对亚健康的诊断及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5]对失眠的诊断,制定亚健康失眠诊断标准。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辨证属心脾两虚型。

1.2纳入标准

满足亚健康失眠诊断标准;满足中医证型判断者;7分

1.3排除标准

重度慢性失眠:指整夜不能入眠、经常不能进行日常工作,且达到半年及以上;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如中重度心理障碍、躯体疼痛等导致者。

1.4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温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的门诊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共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42例,男12例,女30例,年龄18~58岁,平均(36.9±3.9)岁;对照组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18~59岁,平均(37.8±4.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试验方案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5研究方法

试验组:给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药+针灸+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疗程共4周,期间复诊4次。(1)中药:以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黄芪20 g、党参12 g、白术10 g、炙甘草5 g、茯神10 g、酸枣仁10 g、炙半夏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当归9 g、木香6 g、珍珠母30 g(先煎)。由医院煎药室用统一的煎药机按要求煎药、浓缩,无菌袋分装,每袋2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2)针灸:取穴:神门、内关、百会、三阴交、四神聪、心俞、脾俞。操作:用平补平泻法。(3)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通过谈话了解患者的日常习惯和睡眠认知观念;由指定中医师进行融合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睡眠知识讲解;派发睡眠指导宣传册,要求患者对照讲解和宣传册调整错误的睡眠习惯。派发睡眠日记记录本,每天记录睡眠情况。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应用的方药及服用方法同试验组。疗程共4周,期间复诊4次。

1.6评价指标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7]以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状况。总分0~21分,总分>7分者即存在睡眠异常,总分越高,睡眠状况越差。

1.7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PSQI评分及失眠情况评定疗效等级[8]:痊愈:治疗后PSQI总分≤7分,无失眠症状。有效:PSQI减分率≥25%,失眠症状缓解,PSQI总分仍>7分。无效:PSQI减分率<25%,失眠症状无减轻,PSQI总分>7分。PSQI减分率=[(干预前PSQI得分-干预后PSQI得分)/干预前PSQI评分]×100%。

1.8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2.9%)高于对照组(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总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试验组、对照组分别降低(5.24±0.58)、(3.37±0.36)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5、22.66,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6,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在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关于亚健康,中国传统医学未具体提出“亚健康”的说法,但相关理念古已有之。《素问·序》有言:“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即是指在病疾有征兆而未出现明显症状时提早干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医学自古就强调要注意识别疾病的早期征象,并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

亚健康失眠,属中医学中“不寐”的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不寐病机的论述。《灵枢·大惑论》载:“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提出了不寐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病因方面,明代《景岳全书》载:“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指出不寐的病因分“有邪”和“无邪”两大类。中医理论认为,不寐病机总属脏腑失调,气血失和,阳不入于阴[9]。不寐当分虚实,临床常见心脾两虚、心肝火旺、心肾不交、饮食停胃和虚实错杂五种类型[10]。其中,亚健康失眠以心脾两虚型最常见[11]。而思虑过度是导致亚健康失眠的重要原因[12]。正如《淮南子·说山训》所言:“多思者,夜难寐;戒思虑,则夜卧得安也。”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日常压力繁重,多思碍气,忧虑伤脾,心血暗耗,心神失养,神不守舍,遂致不寐,故治疗常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要[13]。

归脾汤,出自宋代《济生方》。方中以炙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培育中土,气血生化有源,则肢体百骸得养;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血,营血充盈,血运畅通,则心神得安;茯神、酸枣仁、远志主入心经,以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以通行药性。全方共奏健脾宁心、养血安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方中含黄芪多糖、黄芪总皂苷、党参多糖、茯苓聚糖、苍术醇、苍术酮、酸枣仁皂苷、腺苷、多种氨基酸及多种磷脂等成分[14-17],具有镇静催眠、镇痛、调节大脑皮层功能、抗焦虑、抗抑郁、改善记忆功能、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受损细胞修复、促进红系造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18,19]。

针灸疗法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操作灵活方便,安全性高的优点,为临床所广泛应用。针灸以“补虚泄实”为原则,具有调节脏腑,调和营卫,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之功[20],从而治疗失眠。神门为安神要穴。百会为诸脉之汇、气血运行之枢,能运行气血,通利清窍。三阴交司调和阴阳。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镇静宁神、醒神通窍之功。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可内通心神。五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体表之处,针刺五俞穴,可调整脏腑虚实,心俞、脾俞属背俞穴,具有健脾养心之功,针对心脾两虚之病机。现代研究发现,针灸通过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免疫调节因子以及原癌基因c-fos和c-jun的表达来调整睡眠-觉醒周期,进而达到镇静催眠的功效,多种化学物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白介素-1、白介素-6、一氧化氮等和针灸镇静催眠作用有关[21]。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失眠最主要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宣教、睡眠限制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识,从观念上调整睡眠习惯,帮助患者构建程式化的睡眠过程[22]。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药物治疗失眠的疗效[23,24],可减少安眠药物的用量,改善睡眠的效果更持久,减低失眠复发的几率[25]。《黄帝内经》云:“夜则阳消而阴升,皆当卧寐,谓之合阴;日出阴消而阳长,实至当如此,和于昼夜矣。”中医传统摄生理论强调规律的日常作息,主张睡眠当合乎昼夜,起居有常。研究显示,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进行中医特色的辨证宣教,可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2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采用辨证基础上的中药、针灸联合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的中医综合疗法,能改善亚健康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优于对照组采用的单纯中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辨证基础上的中药、针灸及中医特色睡眠卫生宣教相结合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亚健康失眠是安全的、有效的,值得在今后的亚健康防治工作中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保延,何丽云,谢雁鸣.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801-802.

[2] 张桂欣,许军. 亚健康的测量[J].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923-925.

[3] 阿衣努尔·木合买提巴克,胡晓灵. 中医药调治亚健康失眠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280.

[4]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5] 徐厚平. 亚健康失眠中医药干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6]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86.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75-378.

[8] 叶人,袁拯忠,戴春秀,等. 天王补心汤结合睡眠卫生宣教对阴虚火旺型亚健康失眠的干预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618-621.

[9] 李长辉,钟灼琴,张坤木. 不寐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光明中医,2016,31(18):2758-2760.

[10] 王南卜,张韦华. 老年人失眠症的中医辨证论治[J]. 光明中医,2014,29(3):584-585.

[11] 胡万华,陈克龙,赵娜,等. 亚健康失眠患者中医证型的判别分析[J]. 中医杂志,2012,53(2):142-144.

[12] 邱志皓,滕晶. 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浅谈[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3):171-173.

[13] 何惠菊,张海,王其丽,等. 宁神健脾汤结合睡眠卫生宣教对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的干预作用[J]. 北方医药,2016,13(7):87-88.

[14] 徐琰.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35例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6):131-133.

[15] 孙政华,邵晶,郭玫. 黄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2015,7(25):22-25.

[16] 阳柳平. 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况[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7-609.

[17] 王茜,张艳强,杨艳婷,等.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2015,28(2):259-261.

[18] 夏培涛. 归脾汤加减在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85-186.

[19] 杨纯新. 对归脾汤的再研究[J]. 中医中药,2012,2(17):95-96.

[20] 郭伟,陈志强,戴荣水,等. 调和营卫针刺法治疗失眠临床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4,6(30):114-115.

[21] 陈鹏典,杨卓欣,黎杰运,等. 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43-46.

[22] 薛智慧,李洪亮,王欢欢,等. 失眠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2014,20(16):55-57.

[23] 谷聪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的临床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17):181-182.

[24] 叶人,袁拯衷,戴春秀,等. 归脾汤结合睡眠卫生宣教对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285-2288.

[25] 张峰菊,王晓雪,刘欣欣.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J]. 中國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92-93.

[26] 林璐,辛云. 辨证宣教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在临床中的应用[J]. 青岛医药卫生,2004,36(6):429-430.

(收稿日期:2016-06-25)

猜你喜欢
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因地制宜的中国针灸——“糖针——舒适化针灸”后记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的疗效观察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
马立新副主任中医师针灸治疗耳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