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这样爱国

2017-03-02 18:50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陈鹏爱国

要爱祖国河山。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享受至尊、至敬的荣誉。

要爱祖国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的意志支持着国家的在在。

要爱祖国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所积累、所认同的精神准则

爱国,就是希望国家好 樊泽民 陈怡琴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依然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找到精神支柱和动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时代,爱国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今中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需要做一些调整。

爱国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爱国,就是希望国家好,就是要全力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的利益。我国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赢得了同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始终把自己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享尽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同时,总想利用自己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搞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输出和渗透,把其他国家纳入其发展模式和道路,服务其国家利益。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虽然享有利用资金、技术的便利,但必然增加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自身的发展面临更大风险。当今中国必须立足国情,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大限度享用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始终把国家核心利益放在首位,发展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高度统一。爱国,是天然的、深厚的情感倾向,是人性的亮色。爱国不能满足于自发状态,应向着更加自觉自为的方向发展。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爱国首先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只有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历史使命,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中国人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有机统一。正如邓小平所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啊?”愛国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不是抽象和封闭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是分层次而非单一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爱国有其不同的要求。爱国情感是多层次、多境界的统一体,包括对家乡故土的依恋,对祖国壮丽河山、骨肉同胞的热爱和牵挂,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文化特点的尊重和认同。今天,爱国最核心的是要热爱中国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爱人民,就要一视同仁地爱同我们一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

爱国要做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当然前提。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为此,要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珍惜、维护来之不易的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政治认同、心理认同、情感认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国家的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当今的中国公民,应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定的维护者、推动者。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目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是整个价值观的承接点和核心环节,是公民层面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基本的价值标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层面上的打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和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树立起为国家、为社会尽责守职的使命感、责任感,在积极参与国家、社会各项事业中,齐心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社会。

爱国,是一种信仰,存在于点滴之间 李昌禹 樊桔贝

《詹天佑》《最后一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过不少关于爱国的课文。回想起这些课文,不少人至今仍热血沸腾。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在一些人心目中,这份浓浓的爱国情似乎渐渐被生活中的琐事所冲淡,还有人觉得,如今谈爱国似乎太“高大上”,不如沉浸于自己的“小确幸”中。

到底如何对待“爱国”这份情感?怎么才算爱国?在历史上,“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常常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让我们来看看他们如何理解和践行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

以独特的方式。让“爱国”落地生根

“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尽一个公民对国家的基本义务,对我来说是一份荣幸,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眼前这个姑娘坐得端正笔挺,语气坚定,与其他女生相比,身上似乎有一种别样的气质。

姑娘名叫陈墨玉,是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她身上的这股“别样”气质,来源于一段特殊经历:2013年9月,适逢国家征集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英雄情结,刚上大二的她选择暂时中断学业,到军队经历一段“戎马生涯”。于是,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她的身份从一名中文系学生变成了武警上海总队通信站战士。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携笔从戎,陈墨玉说,在历史上,爱国报国,一直是北大人的光荣传统,而参军入伍也是抒发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只是这个方式有点特殊”。

在严格的军营生活中,国家、使命、责任、纪律、荣誉这些以前觉得太过“高大上”的字眼,让陈墨玉第一次感到离自己如此之近。“尤其是在训练的时候,每当感觉撑不下去了,第一时间能想到并支撑自己扛下去的就是这些字眼。”陈墨玉说。

2014年国庆期间,陈墨玉所在部队前往中共二大会址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当天,陈墨玉按照要求换上了制式皮鞋,制式皮鞋尺码普遍较小,穿起来脚趾被挤得生疼。“当时场合比较正式,还有不少群众围观。记得当时有几个小朋友经过这里,指着我说‘看,军人!当时我就觉得再痛也要咬牙坚持下去。站了一个上午,再也没动一下,后来痛得都没了知觉。”

晚上回到宿舍,陈墨玉才发现脚趾甲已经挤到肉里,袜子一片鲜红。“虽然脱鞋的时候疼得直叫,但我还是默默为自己点了个赞。毕竟,在国旗面前,我第一次站得那么久、那么直。”

天津大爆炸事件发生后,陈墨玉和战友们听到消息都哭了。部队里战士不能使用互联网,每天吃饭在广播播送天津的消息时,她和战友们都会放下筷子专心收听,还会缠着干部了解更多的消息。那段时间,陈墨玉作为话务员坚持打电话到武警天津总队安慰战友,所有拨打到天津的电话都做加急处理,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保障有力”。在部队组织捐款时,她和很多战友都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津贴。

“其实,在大学校园里,有爱国抱负的大学生大有人在。”陈墨玉说,从古到今,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家国情怀、爱国抱负,只是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如今重新回到校园,爱国情怀或许不再是扛枪站岗保卫国家,但是铁肩道义、妙手文章也是这个国家不可缺少的力量,“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有能力承担起这样的使命。”

“能把爱国具体到行动中的一点一滴,使它‘落地生根,从自己做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盲目跟风,不盲从泄愤,关心国家大事,为中华民族复兴承担起匹夫之责,这就是我理解的爱国主义。”陈墨玉说。

在国外,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中国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谈起自己的名字,来自辽宁大连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生刘长江冷不丁蹦出一句《我的中国心》歌词。游学海外四年,让这个“爱国小青年”觉得,祖国这两个字,异常亲切、温暖和骄傲。

“在国外,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很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渠道,就是他所接触的中国人。”刘长江说,因此,他很注重日常的点滴,尽力做一个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比如,努力汲取先进知识、多听多看多体验,以期将国外的现代科技和先进理念带回国内:举办文化交流活動时,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向外国师生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在课堂讨论中,面对西方国家同学对中国的误解,帮助他们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现代中国。

在异国他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体验,每到这个时候,刘长江都和小伙伴们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一方面抒发思乡之情,一方面努力将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

去年2月,刘长江作为总导演,在南加州大学演出了一场羊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中经典的中国元素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洋民乐团”节目使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传统民乐;相声《大喜婚》将中国传统曲艺融入美国流行元素……将一个洋溢中国色彩、融合传统现代的晚会展现给中外观众,获得阵阵掌声。

“大家志愿在一起准备这台晚会,都是出于一颗爱国之心,一片思乡之情。”刘长江说,他与团队伙伴们为策划、筹备和排练这台晚会前后准备了将近两个月,但大家都很开心,没有人有怨言。

在国外求学生活,文化冲突与交流无处不在。刘长江说,在异国他乡,每每听到关于中国的偏激言论时都忍不住站出来纠正、辩护。“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不同国度青年间的交流,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不断增强。但是在网络复杂的舆论场上,各种极端、偏激的言论也层出不穷。年轻人在面对网络各种观点时应当更加理性、更加开放,能理性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盲目自大,也不盲目自卑,能保持开放包容的全球观,多为国家做具体、务实之事,因为在国外,点滴都是代表中国,点滴都是爱国。”刘长江说。

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在去年举行的“9·3”阅兵式上,抗战老兵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寻访抗战老兵,成为不少年轻人致敬这段历史的特殊方式。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付立鑫就是其中一员。

去年暑假,付立鑫跟随河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寻路”团队辗转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寻访抗战遗迹,采访抗战老兵,聆听了很多抗战时动人心扉的故事,这让他对于爱国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采访北京延庆县抗战老兵康玉先时,年事已高的老人讲述起亲身经历的抗战故事,仍然激情澎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抗战年代,英雄气概丝毫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份浓浓的家国情怀、爱国激情让他感动不已。

“薪火相传,山河不老,老兵不朽。”付立鑫说,在寻访活动中,感受最深的是,老兵不怕牺牲,但怕被遗忘。而如今,网上却有少数人对一些抗战老兵和抗战史实进行造谣污蔑,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扭曲,也是对爱国精神的玷污。“我们要为老兵证实,只要他曾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站出来保卫祖国,他就是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的民族英雄,这是永远无法磨灭和不容扭曲的事实。”付立鑫说。

“如果说在此之前,我心中所谓的爱国精神还只是关于抵制日货之类的肤浅行为的话,那么如今我更相信爱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从老一辈英雄们代代相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同样参加了抗战老兵寻访活动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吕明鹏认为,作为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如今虽然大多数人不需要像抗战老兵那样持枪保卫国家,但爱国并不遥远、并不虚无。听到国歌,看到升国旗,放下手中的工作,立正行注目礼,是爱国;看到比赛过后地上丢弃的小国旗,捡起来,也是爱国。“在这些细微的行动里面,自有一种爱国的信仰贯穿其中。”吕明鹏说。

爱国,我们这一代人的表达 赵婀娜 杨宇潇

陈鹏,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北大毕业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取得博士学位。2009年7月,感念祖国的一草一木,毅然回国,任北京大学化学生物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北大一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2014年8月晋升教授,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在陈鹏看来,对于祖国的情感,从来都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不是被人给予的任务,而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情感,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下、事件中,被激发出来的最自然的情感。

爱国情怀的两次升华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百岁生日,而陈鹏在那一年,也通过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保送到了燕园。对于陈鹏来讲,那一年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学校纪念“五四”运动的一系列活动,唤醒中华民族的“民主与科学”的呐喊,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出现的画面,而真真切切地与自己的生活、生命联系在了一起。

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爱国,还是在陈鹏远赴海外之后。“客观地讲,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原来对于爱国的理解并不明确,而一旦走出了国门,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甚至某种程度说,你就代表了中国。”

2002年,陈鹏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始了5年的博士生涯,“当时做助教,周围都是外国人,他们很好奇地问我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像外交官一样,让他们去了解中国,并努力澄清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当然,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希望捍卫和提升祖国的形象,比如,你在国外看到排队时有中国人插队,也会马上上前提醒。”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员杨利伟出舱的画面经过现场直播传到全世界。在芝加哥大学的中国学生集体收看这一盛况,“我们成功了,其他国家的人都纷纷过来对我们表示祝贺,那时候,你与祖国就是一体的。”

陈鹏意识到,到了国外,他自己就是中国。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也真正被激发出来。“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爱国的情感始终都在,只是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去激发。”陈鹏说。

将前沿科技带回祖国

2002年,陈鹏的导师,芝加哥大学华裔博士生导师何川教授将化学生物学学科带到芝加哥大学。“这门学科在当时是非常前沿的新兴学科,充满了未知与活力。”陈鹏说,他是何川老师的第一批学生,也是大家口中的“大师兄”。谈起当时研究生物化学交叉领域的动力,陈鹏更愿意用这门学科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来阐释。

化学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发展蛋白质化学工具,用于药物研发和生物学基础研究。通过了解蛋白质结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蛋白质进行化学调控,用以发展蛋白质大分子药物。目前,国际上基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的药物很少,而大分子的药物对于糖尿病、癌症等病症治疗的前景十分广阔。

关于科研,陈鹏说,最原始却也是最强的动力,就是對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2005年,陈鹏所在的课题组研究蛋白质晶体有了一些新的突破。2006年,该项研究被化学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子刊《自然化学生物学》接收。陈鹏说:“这是导师在芝加哥实验室发的第一篇《自然》子刊论文,对整个课题组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凭借着探索未知的兴趣与追求卓越的精神,陈鹏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获得了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美国进行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

在美国已经开始博士后研究的陈鹏,出站后将会有非常不错的就业前景,无论是到美国的大学任教,还是去世界知名的制药公司。因此,第一次萌发回国的念头,身旁有很多人不理解。可是,看到2008年举办奥运会时欣欣向荣的中国,考虑到国内生物化学学科方面仍处于空白阶段,陈鹏坚定了回国的决心。

2009年,陈鹏归国,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开始了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在国外,你会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在国内,你将会有无限的可能。”陈鹏的话代表了许多与他年龄相仿的杰出海归的心声。

2011年,在国家的支持下,由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设计、组织,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立,旨在体制机制、科研成果、创新人才等方面,作出可以推广的探索和试验。“这是国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试点工作,我通过非常严格的国际面试第一批入选到这个中心。”陈鹏说:“在以往,中国大部分的经费都是支持某个科研项目,而在这个中心则是5年持续稳定地支持个人。我们申请仪器、招收学生都变得非常的便捷。”

这个自主科研实践的平台,也让青年教师陈鹏朝着“无限的可能”自主成长。近几年,陈鹏课题组致力于研究活细胞的蛋白质功能,发展了新一代的蛋白质光交联探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执行者,但是蛋白质的结构功能远不能用序列决定,所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体的蛋白质构成复杂的蛋白质亚型网络,而网络的核心又在于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光交联探针捕获出活体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形成对亚型网络的逐步认识。新一代光交联探针的开发,将有力地推动基于蛋白质光交联技术的蛋白质结构研究。

2012年,陈鹏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成为目前我国化学领域最年轻的“杰青”获得者之一。在陈鹏看来,如今,我们的目标是与世界比肩,我们代表的是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校,最高水平的研究能力,我们必须要尽可能做到最好。

从“追梦人”到“筑梦人”

如果说,回到北大之前,陈鹏更多的任务是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追求卓越,造福社会、强大祖国,是一个“追梦人”的角色的话,那么,到北大教书之后,他肩负的职责,多了一个育人,他的角色也从单纯的“追梦人”转变为“筑梦人”,帮助学生一起追寻自己的梦想。

陈鹏培养学生,重科研也重思想。在课上,陈鹏经常会给学生讲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发现青蒿素的故事,让学生们知道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就有了这么好的研究与成果,今天当更加努力。陈鹏也经常会开玩笑地鼓励学生,“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所以你们应该要从事化学生物学的研究。”在课堂外,陈鹏用自己的爱国情怀与追求卓越的精神感染着他的学生们。“在我看来,爱国不应当是空洞无物的。爱国应当是一种实实在在奋斗的精神,是一种切实的追求卓越的努力。在学生的培养中,要教给他们专业与敬业。”

陈鹏总是鼓励学生们到国外走一走,因为在他看来,到了国外,才能更以不同的视角看待祖国,感受与激发爱国的情愫。如今,陈鹏的许多学生都到了美国,他们有的要学成归国,有的可能会在国外继续工作几年,但是他们都表示,最终将会回来报效祖国。陈鹏拿出摆在柜子最上方的香槟酒瓶子,每一个瓶子上都写着一些同学的名字,“每一年我的学生毕业,我都会买这样一瓶酒,毕业典礼上,打开,大家一起喝,然后,鼓励他们去远方,在追逐自己梦想、追逐中国梦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猜你喜欢
陈鹏爱国
Comparing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spectral line splitting in visible spectroscopy diagnostics in the HL-2A tokamak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陈鹏
涂布率在再造烟草综合品质中的重要性分析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私恨解公愁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私恨解公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