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三
引黄入晋是天大的好事。
当年,引黄工程总指挥部,肩负三千万人民的重托,争分夺秒、紧锣密鼓,以重于泰山的责任感,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推进工程建设,既守规矩又大胆创新,以“打铁莫怕火烫脚”的姿态,敢担当、善作为,带领“献了青春献终身”的引黄团队,在晋西北的偏关县万家寨至太原几百公里的土地上,摆开战场。国学大师和诗人们曾颂其为“莽莽群山岩谷幽,横穿山腹造河流”“施生命工程、创世界所无”“祖国又多一条河,历史又多一部书”。一时间,千军万马鏖战急,砸山枷、劈地锁,定叫山河随我行。引黄战线精英荟萃,高端科技遍布沙场。
杨 贵
在我担任山西省引黄工程管理局局长期间,耳闻目睹专家们在引黄工作的点点滴滴,将自己对专家们的记忆和留存记录、资料搜集到一起,又添加近期走访所获内容逐一成文,再现专家们当年的身影。
杨贵,是一位战争年代扛过枪,建设时期立过功的老干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带领林县30万人民在地质复杂、环境恶劣、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解决林县人民长期用水难的问题,被誉为创造了“人间奇迹”,尤其是“红旗渠精神”,曾经鼓舞了几代人战天斗地,与大自然奋力拼搏。
辉煌已成过往,精神永驻心间。1993年1月,曾任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的杨贵,来到偏关县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工程工地考察。当时虽然国务院批准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但工程起步存在的困难非常之多,前行步履艰难。首先需要有巨额投资保证,虽然有资金的意向,落实下来可不是件小事,还要具备攻克复杂地形地质的技术条件,后续的程序推进更是复杂而艰巨。面对引黄入晋工程的诸多困难和矛盾,当时社会上议论很多,有恐惧,有怀疑,甚至唱反调,不乏其音。
1994年,我同总指挥郭裕怀同志赴京拜访山西省原主要领导,汇报引黄入晋进展情况。这位领导早期曾担任过省引黄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数年的奔波已深知这一工程上马之艰难,要想建成更是难上加难。他说:“你们把黄河水引上来,我老了,爬也爬到工地去看。”他的话,一方面是鼓励,另一方面确实担心和忧虑。工程夭折的例子在山西不乏其例:上世纪六十年代,晋城张峰水库因省里缺500万元投资,被迫下马,一放就是半个世纪之多;历史上对引黄有过争议,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提出不宜仓促上马,八十年代又有人提出在沟壑纵横、地质复杂的山里开挖长距离高扬程隧洞,工程量巨大、技术瓶颈难以解决;甚至曾撤销过山西省人民政府引黄领导小组,把引黄办划归省水利厅。1988年按当时口径统计,全省财政收入仅39亿元,担心工程贷款还不起也不足为怪。
而杨贵看了工地后坦言,这项工程虽然很艰巨,但是个很伟大的工程,狠一下心就上去了,等什么都妥当再上马就耽误了,必须有长远战略眼光,有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才能把这件事办成。这一席话,是对我们引黄入晋自信的声援,是搞大型项目成功的真金白银。
杨贵指挥建设红旗渠的水源是山西境内的漳河,他带着深深的老区情怀,与山西人民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始终念念不忘山西人民曾经的帮助和支持。面对山西省委省政府有意邀请他做引黄工程的顾问时,他充满感情地说:“去!我也该还还愿了,把我的余生奉献给山西人民。”
万家寨引黄工程大坝
作为当年红旗渠建设总指挥的杨贵,亲身经历过干渠、河坝、隧洞、渡槽等工程的建设过程,深深地知道引黄工程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那是山西省三千万人民的生命工程。到任伊始,他便辛勤奔波于引黄工程沿线工地认真仔细考察。他说,此事意义重大,也责任重大啊!
怀着一腔热情,凭着过往经验,杨贵来到引黄工地一把抓住了牛鼻子,那便是质量。他讲,现代工程建设,技术进步了,设备先进了,有了规范、规程,定了制度、标准,要靠人来落实,要靠人来贯彻。把好质量关,施工队伍是关键,只有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才能干出高质量的工程。他在工地上发现工程建设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的工队只重进度,不重质量;有的工队牌子虽大,但工人都是就地找来的农民工,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他提出,必须对所有施工队伍进行全面整顿,把不合乎工程建设要求的工队坚决清除出场。要进一步加强监理队伍,应该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施工经验、责任心强、敢于管理并善于管理的技术人员担任,严格实行旁站监理。他指出,工地是战场的前沿阵地,应把最精干的技术干部调往一线,加强分指挥部的力量。
一次,杨贵在引黄工地逐段逐户检查各施工队的施工质量过程中,省里一家质监队在10号洞出口检查砼质量时,一米之内打了13个膨胀螺栓楞没打住,杨贵深感问题严重。他一个人来到现场,4里地的隧洞他拿着砖头边走边敲,砼砰砰作响,他琢磨着这么坚硬的浇筑体上怎么能打不住膨胀螺栓呢。直到天黑回到驻地,始终放心不下,又同总监刘劲军来到现场洞口,两人一起研究,终于发现是膨胀螺栓的质量问题。
1996年,引黄工地。杨贵(左四)、郭裕怀(右四)、作者(右三)、史应标(右二)、王必胜(右一)、刘劲军(左三)、牛辉林(左二)、薛春生(左一)
杨贵敢于担当坚守质量,视质量为引黄工程的命根子,影响着参与引黄工程的所有人。他站在为事业负责的高度上指出,引黄工程不是一个普通的战役,工程建设中所要求的高科技、高投入和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每一项难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敌人。认真打好每一仗,就是要把好每一个建设阶段、每一条隧洞,甚至每一个工作面的质量关。引黄工程的建设,实际上就是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解决每一个质量问题的大会战。他更为深刻地谈到,引黄工程几百公里长的地下输水隧洞,一旦某个部位出现漏水渗水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他的这些建议及时被指挥部和引黄团队采纳。
杨贵积极支持和参与指挥部提出的工程建设保质提速,对违规承包商进行升级治理,强化惩戒,不仅使国内拖延工期的15家承包商完成履约保质提速,还迫使承建南干关键工段的国外承包商万隆联营体,解决了掘进机进场滞后和管片施工不合格问题,更换了现场负责人,排除了仲裁不公正的干扰,促进工程有了好的业绩。对杨贵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引黄总指挥部、管理局(总公司)和各分部随即部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