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礼
鲁北平原地区田间灌溉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问题探讨
吴洪礼
(滨州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山东滨州256600)
针对当前农田灌溉存在农民灌溉不便且费用高的问题,就建成的田间灌溉工程项目区进一步改造利用及待建区分别提出解决的办法。
鲁北平原;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运行管理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鲁北平原地区,田间灌溉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依然存在。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国土资源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农业部门的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项目、农业开发办的土地开发项目通过近5 a建设仅能够覆盖到农田面积的40%左右,建成后移交给农村基层组织或其它经济实体(包括公司、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运行管理。尚未列入以上项目区的农田,由于受政策、经营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民间资本基本不会涉及田间灌溉工程,农民又无力承担田间灌溉工程建设费用,所以该区域专门用于灌溉的工程基本空白,农民只能以各自为战的方式就近从原有的排水河(沟)用抽水机提水灌溉。
2.1 田间灌溉项目已覆盖区域
鲁北平原地区现状农灌水源主要为黄河水及通过河道拦蓄的雨洪水,无论是引黄灌区还是引河灌区,都需要修建提水泵站将灌溉水输送到布设于田间的低压管道或地上渠,然后通过给水栓或分水口灌溉农田。但是,由于此类项目建设时均要求所涉及的土地要成方连片、有一定的规模,一个项目区可能会涉及几个或十几个村的土地,建设一片灌溉管网、一条地上渠、一座泵站会控制几个村子的土地,田间给水栓或分水口数量只按控制面积均匀设置。即使每一个村的灌溉设施能够独立运行,当前广大农村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农民经营土地规模偏小,加上种植结构没有统一规划和灌溉次数、灌溉水量等无法统一,农民想灌溉某一片地上的某一种农作物可能会出现需要充满一片管网或一段渠道才能灌溉到所需地块,浪费了水资源和能源,增加了农民灌溉费用支出;同时,还会涉及诸如动力启闭及收费、水闸启闭、管网控制阀启闭等许多需要协调的问题;另外,农民不具备水利设施管理专业知识,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这些设施的损坏。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所以既有田间灌溉设施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有些干脆成了摆设甚至遭到破坏。
2.2 田间灌溉项目尚未覆盖区域
由于田间灌溉设施缺乏,项目尚未覆盖区域农田灌溉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灌溉水源没有保证,灌溉水源的来源主要是灌排两用河(沟)蓄存的水量和骨干灌溉渠道在灌溉季节输入的水量,位于骨干渠道下游的农田要二级甚至三级提水才能灌溉到田间,旱情严重时甚至无水可用;②农民灌溉条件不便捷,用抽水机灌溉时机械运输及运行是非常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以老人和妇女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根本无法承受。
3.1 进一步改造利用田间已建灌溉工程项目
对建成的项目应由原来负责建设的管理部门摸清家底,按照盘活存量资产的原则区分不同管理运行主体进一步改造利用,使其充分发挥效益。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经营管理主体、灌溉水源情况通过增加水源工程及提水泵站、管网节制阀、渠道节制闸、计量计费等设施将原来较大的供水单元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较小的供水单元。
对于由规模经营的经济实体来运行管理的供水单元由于种植结构统一、灌溉次数和水量一致,所以田间给水栓、渠道分水口等可适当减少,以便节省改造工程投资。
对于由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运行的区域,原则上可按一村一单元来划分,遇有各村插花地较多情况时可单设供水单元,由乡镇水利站或委托某一村为管理主体进行经营管理。该供水单元由于农户种植结构不统一、灌溉次数和水量不一致,所以田间给水栓、渠道分水口应适当增加,计量计费设施由经营管理主体控制。
3.2 待建田间灌溉项目区域解决方法
3.2.1 要统筹考虑各类田间灌溉项目规划设计
各类田间灌溉项目最终目的都是打造高标准农田,由于这些项目申报时,上级审批部门往往要求提报规划设计成果的时间较短,各专业部门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勘察的时间不充分,一般采取项目区内农村基层组织或经济实体提报工程内容,然后由各专业设计部门进行规划设计,但除水利之外的各专业部门在水资源利用、灌排体系与项目区外衔接、灌排标准等掌握情况不够,深入到田间地头的时间有限,造成规划设计成果在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精细化方面与要求存在差距,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即:在乡镇水利站指导下,基层村委会或者经济实体把当前所经营的农田在灌溉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彻底摸清,由县级水利部门把存在的问题建档备查,做到有备无患,各项目建设主管部门争取到项目后进行规划设计时及时与水利部门沟通,水利部门把档案载入的问题向各项目建设主管部门反馈,各专业部门针对问题进行设计,然后由水利部门对涉及农田灌溉工程部分进行技术及运行管理体制把关,真正做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山东省无棣县已经作为试点县从2014年开始进行过此类尝试,即项目来源仍有原管理部门争取、建设管理主体仍为各管理部门但具体业务指导统一由县水利局负责,现已取得初步效果。
3.2.2 暂时没有被列入项目区的田间灌溉问题解决办法
如果本区域尚没有国家投资的田间灌溉项目落地、田间灌溉工程投融资又比较困难,那么田间灌溉问题会更加突出。要彻底解决此问题,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引导,提供政策、资金、资源、技术支持,注重培育好田间灌溉经营管理主体。对以基层组织为载体建设管理田间灌溉工程,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由政府提供水源工程及动力工程,田间工程可采取由农户预支水(电)费的方式筹集资金建设,建设过程由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运行管理由基层组织负责,政府在收费标准、经营环境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能够组建成经济实体的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建设田间灌溉体系,政府提供水源工程及动力工程,经济实体负责建设田间工程,建成后由经济实体自主经营。在这方面有成功案例:位于鲁北平原的山东省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共有耕地4 266.67 hm2,总人口4.1万,所辖村全部以农业经济为主导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打工,以前每户都有1套抽水设备由农民自行灌溉,浇地难、成本高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2015年初,该街道办事处王集西街村村民张磊回乡创业,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利用其在电子公司打工学到的技术和积累的资金组建了朝阳农业公司,在其村43.33 hm2土地上开发建设自动灌溉系统,基本做法就是根据水源、电力设施分布情况建设小型泵站,铺设低压输水管道至田间,在每户农民承包地块内设置给水栓,在泵站处设置自动控制系统,农民通过在IC卡上储存电费,把钱按其经营的土地数支付给农业公司,然后将IC卡插入控制柜接通电源,即可用遥控器开启泵站,打开给水栓即可灌溉。该系统成功运行后在方便群众、节省费用等方面效果显著,原来该村农民灌1遍水成本需要525元/hm2左右,而现在农业公司只收300元/hm2,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一般年需灌水5次,农民可节省1 125元/hm2;原来全村灌溉1遍地大约需要3 d,而现在只需7 h左右,农民可以把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其它经营;原来农民灌溉需要主要劳动力拉运灌溉机械,而现在妇女及老年人可以进行灌溉,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从公司经营角度也有利可图,农民灌溉需支付公司电费300元/hm2,而公司购电仅需约75元/hm2,灌溉1次可盈利约225元/hm2,全村43.33 hm2按灌溉5次考虑,每年可盈利近5万元,扣除年维护费用大约1万元,年盈利4万元左右,田间灌溉设施建设成本大约7 500元/hm2,总投资32.5万元需要8 a左右时间回收建设成本。
从以上案例看出,农田灌溉系统作为涉农基础设施有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总体上讲广大农民中能够像张磊这样既有收入的原始积累又热衷于该项公益事业的人比较少,各类经济实体覆盖率还比较低,离开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想大面积推广不易。山东省滨州市通过对金阳街道办事处王集西街村田间灌溉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结合水利、农业、电力、物价等部门对该灌溉模式提出的完善意见,决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具体做法为:以基层村委会为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各种经济实体作为田间灌溉的经营主体,政府投入资金重点解决各类经营主体无法解决的水源开发建设和电力设施建设;各经营主体负责输配水管网及计量设施建设,政府投资既不包打天下,也不搞拉郎配,成熟一村建一村,成熟一个经营实体建一个经营实体。政府与经营主体责任明确,投入运行后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负责水源、水量、水质安全和提供动力保障,为经营实体提供良好经营环境,对形成的固定资产使用进行监督。经营主体主要对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经营、管护、维修,通过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收取适当报酬,形成建、管、用的良性互动。目前,全市建成2万hm2试验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被当地农民称为“暖农工程”。
随着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及地方投资农田灌溉的各类项目也不断增多,但项目建设需要统筹规划,使建设方案更加合理,同时注重投资体制及运行体制创新,使农民使用更加便捷、灌溉费用更加节省,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TV698.2+4
C
1004-7328(2017)02-0040-03
10.3969/j.issn.1004-7328.2017.02.013
2017—01—10
吴洪礼(196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