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云菜”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月,在外交部“蓝厅”举行的云南推介会上,“云菜”作为云南一张靓丽名片被推荐给全世界;5月,2017年全国蔬菜产业大会在云南玉溪市召开,800多名嘉宾共同探讨蔬菜产业供给侧改革,引导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提质增效;12月13日,第二届中国蔬菜品牌大会暨云南省蔬菜产销对接会在昆明举行;12月23日,“2017中国元谋果蔬节”在元谋人广场举行……
一棵在市场风雨中快速生长的“菜”,一个上连数百万菜农、下系城乡居民“菜篮子”的特色产业,其成长的故事中,既有脱贫致富的寄托,也有出滇闯海的传奇;既有端上G20餐桌的荣耀,更不乏数十年长盛不衰的精彩。
作为云南10大重点发展特色经作之一,蔬菜产业已成为云南的重要对外名片。“未来三十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创新、大健康和农业,云南蔬菜在中国蔬菜产业中将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云南蔬菜产业的‘生态制造’必将大有可为。”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云南蔬菜周年上市的特点、日益壮大的品牌、快速发展的企业、日趋成熟的市场,正推动云南蔬菜产业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12月7日,“云南特色 冬农魅力”2017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北京)推介活动启幕当天,北京已是北风瑟瑟、寒气逼人。然而,云南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一千多亩蔬菜沐浴阳光,争相竞绿。这是大自然赐予云南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精彩魅力所在。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涵盖了多样的气候环境,“天然温室”优势明显,是发展优质生态蔬菜产业的“风水宝地”。在露地条件下,同一季节可以生产四季产品,同一产品四季均可上市。冬季可利用南部热区和干热河谷区域生产其他地区夏天才能露天生产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无筋豆等蔬菜;夏季可以利用滇中以北的高海拔冷凉山区生产其他地区冬天才能生产的白菜、花菜、青菜、萝卜、大蒜等蔬菜,实现了一年四季均有时令蔬菜上市,让消费者的餐桌“四季常绿”。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蔬菜产业历来是云南大力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之一。近些年来,云南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把蔬菜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产业来培育,主打绿色、季节、特色“三张牌”,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的思路,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云南农业“走出去”,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优化蔬菜产业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强化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着力打造“千亿云菜”产业。
全省蔬菜种植继元谋、通海等传统产区之后,嵩明、泸西、丘北等一大批县区紧随其后,迅速成为云南省蔬菜生产的新兴产区;一些历史上不种或很少种植蔬菜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走上了种菜增收路。全省蔬菜种植初步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到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形成了滇南及低热河谷区冬春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东滇东北夏秋蔬菜优势产业区、滇中及滇西北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区、特色蔬菜优势产业区等四大优势区域生产基地局。
从产业规模看,云南省蔬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跻身全国蔬菜大省行列,是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夏秋补淡和外销出口蔬菜基地。2016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1566万亩、产量1974万吨、农业总产值428亿元;2017年,全省蔬菜预计种植面积1600万亩,产量2540万吨。
再看产品结构,全省蔬菜已从以种植白菜、番茄、辣椒等大路菜为主,向精细菜、特色菜、野生菜拓展。目前全省批量种植的蔬菜种类达70多种,品种数以千计。
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云南省打造了一大批特色优势品牌,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省共有28种蔬菜被评为云南名牌农产品,晨农、和源这两个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12个蔬菜产区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同时,涌现出一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蔬菜区域公用品牌,“丘北辣椒”“元谋番茄”“建水洋葱”“昭通寸金黄瓜”“洱源大蒜”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凭借有利的高原特色光热条件、绿色无污染的种植模式以及先进的物流运输体系,蔬菜已成为云南省名列前茅的外销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香港市场,云南每年供港蔬菜达60多万吨,数量居全国第一位,香港人每吃3棵菜就有1棵产自云南。
蔬菜,也是云南赚取外汇的最佳农产品之一。2016年,云南省蔬菜出口89 万吨,从国外赚回了高达78.5 亿元的外汇,两个数字分别较上一年上涨20.6%和39.7%,预计这个数字仍将继续增长。“我国已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蔬菜出口贸易关系,是世界上第一大蔬菜出口国,再加上云南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优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未来‘云菜’的出口额预计会上涨较快。”云南省商务厅办公室主任刘伟胜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达400余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8家,楚雄博弘、曲靖万裕、云南春天等企业年出口额均超过10亿美元。
云南蔬菜品种丰富,全年供应
出口地区日益扩大,出口种类数量稳步提升,云南已经真正成为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绿色生态大菜园”。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却凭借蔬菜产业带动创出60亿元年产值——创造这个传奇的,就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
通海,一个传统的蔬菜生产大县,每年从这里运出去的蔬菜瓜果不计其数。通海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酱菜产业支撑,到上世纪90年代,蔬菜就已成为通海县支柱产业。2016年,全县蔬菜累计播种面积达32.9万亩、总产量126.8万吨;营销收入28亿元,完成蔬菜出口创汇近2亿美元。目前,全县99%的农户都种菜,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达5873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2.6%。
现在,通海蔬菜种植品种已发展到五大类100多个,有数十个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和HACCP质量认证,产品销往全国1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及中东、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通海宋威公司、通泰公司、高原农产品公司等9户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设立了直销点,有效拉动了农产品出口。通海县也被《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列为西南热区冬春蔬菜优势区域和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
重要的是,在通海,蔬菜产业还带动当地冷链物流、蔬菜加工、建材、纸箱、泡沫箱、塑料框、胶带纸、网套等相关生产企业快速发展,蔬菜物流行业又推动汽车修理、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全县蔬菜产业舞动一二三产业,创造出60亿元左右的年产值,带动3万多人就业,成为全省最大的蔬菜流通中心和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之一。
事实上,在云南,像通海这样的蔬菜大县并不在少数。依靠蔬菜产业,年产值动辄上十几亿、二十几亿元,对许多县城来说,也不是新鲜事。
在每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一辆辆农用车就来往穿梭于昆明晋宁的田间地头。刚从地里拔出清洗后的新鲜蔬菜被运往各大冷库,随即漂洋过海,摆上世界各地人们的餐桌。“晋宁蔬菜在国际上有了自己的品牌,国内外客商非常看好晋宁品牌。” 近年来,晋宁区抓住云南高原特色“云菜”产业创品牌促发展的机遇,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目前,全区蔬菜播种面积超过万亩,年产量超过45万吨,外销蔬菜达42万吨、占生产总量的93%,特色蔬菜年产值近15亿元。
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的元谋县,素有“冬早蔬菜之乡”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蔬菜产业成为元谋的支柱产业。目前,元谋蔬菜种植面积45万亩,主栽品种达10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同时还漂洋过海,远销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每年的果蔬出口量达10万吨以上,占云南省蔬菜出口量的四分之一,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
紧紧抓住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建设机遇,红河州泸西县通过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蔬菜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县建有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个,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龙头企业9户,无公害商品蔬菜基地13.5万亩,形成了“市场造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基本格局。201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25万亩次,同比增长12.5%;上市商品蔬菜115.76万吨,同比增长15.76%,蔬菜产值预计可达17亿元。
大理州祥云县按照高原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规划,划定了产业融合发展区、农业总部经济区等,培植形成野生菌、蚕茧、蔬菜等重点产业,其中蔬菜产值在10亿元以上……
以通海、元谋等县为典型,云南蔬菜产业正迎来春潮涌动的发展期。
2016年8月25日,一车车蔬菜从云南泸西出发,历经10天,途径2135公里,到达杭州G20峰会会场。
这次旅程,是云菜从源头到餐桌的一大步。2016年杭州G20峰会,70%多的蔬菜来自云南。8月25日至9月3日的十天时间,泸西县陆续向G20峰会供应生鲜蔬菜13车次72.44吨。
生态优越、四季供应等特点,使得云南成为世界上最适宜生产优质生态蔬菜的地区之一。通过快捷的物流,每天都有一批批新鲜、生态的“云菜”源源不断走向全国36个大中城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云南蔬菜销外销量达1120万吨,其中出口量达90.5万吨。
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工程,“云菜”出滇获得了很多点赞,每次在全国各地的各类展销会上均获得高度认可。但在这背后,为了保证其质量和提升知名度,很多部门在共同努力着。
“酒香也怕巷子深”,不管是外交部的推介,还是云南明康汇集团泸西公司争取成为G20的供应商,各方都在努力推动云南蔬菜“走出去”,都是在用心把“云菜”的品牌打响。近年来,云南相继赴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以及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举办了高原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活动,“云菜进京” “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出海”和“云菜供港”成为云菜外销的六条主线。
生态云菜“走出去”,离不开市场平台支撑。近年来,云南不断加大蔬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市场数量不断增加、功能逐步完善、交易能力日益提高、交易额稳步增长。如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等产地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专业性蔬菜批发市场,呈贡龙城农产品批发市场、通海金山蔬菜批发市场、弥渡滇西农产品批发市场、云南元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等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其交易的蔬菜量占到全省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生态云菜“飘香全球”,更离不开大批的销售队伍。从营销模式看,正是活跃山乡的“菜贩子”“公司+基地+农户”连起生产与销售的产业链,120多家产值上千万的龙头企业,以及散布乡间的农民蔬菜协会等产业化经营形式,牵引着“云菜”走出大山,进入市场。
以通海县为例,通海县蔬菜年运销总量之所以能常年保持在160万吨左右,并成为全省蔬菜出口创汇的主力,离不开一大批销售商和一支支强大的销售队伍。据了解,通海县常年活跃着2000人左右的农民经纪人队伍,他们构建起了一个覆盖全国的蔬菜销售市场网络,只要蔬菜销售商打一个电话到通海,这些经纪人就会按购货商的要求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而通海菜商闯国际市场的创汇之路更值得一提。2001年,通海宋威公司到泰国考察,发现蔬菜销售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于是努力打开泰国市场,并带动通海几十家农产品外贸企业闯出了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目前,这些公司以其规范的管理、灵活多样的产品规格、快捷准确的供货、周到细致的售后服务,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的货源及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包装,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并具有了国际市场定价权。
云菜要出滇,物流是关键。在运输过程中,时间的长短以及搬运的次数,都会让蔬菜有损耗,品质受影响。面对这些问题,云菜行业的从业者们一直在谋求解决之道。目前,云南能投物流就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通过云南省逐渐完善的“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把冷链列车开往全国各地,同时,采取“物流+贸易”的结合方式,在保证菜品新鲜度的同时,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这对于云菜形成价格优势,提升竞争力,带动整个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海关多举措,通关便利化,也是云菜“走出去”的有力推手。“云菜供港”是“云菜”出滇的主线之一,除此之外,东盟等国际市场对于云南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可是出境就需要过海关,如果通关时间长,类似蔬菜、瓜果类的农产品就很有可能因此产生大量的损耗。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昆明海关优化服务,简化流程,为“云菜”等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极大便利:如经云南省各口岸出口各类农产品,实施无纸化通关、7×24小时预约通关、集中申报、汇总征税等方式,极大地缩短在口岸滞留时间,保证快速通关;为农产品出口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装卸运输、申报通关、出口退税等各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充分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口岸监管场所的安全性、通过性等多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对布控的农产品广泛实施非侵入式检查,减少人为干预,有效加快通关效率,缩短农产品出口的通关时间,等等。
文山辣椒因为质量上乘一直受到东南亚和欧美国家青睐,墨西哥更是文山辣椒消费大国,2008年一度创下超万吨的进口记录。但2010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从文山出口至墨西哥的干辣椒数量一路走低直至为零。为帮助特色农产品获得国际市场认可,文山检验检疫部门举办专项培训,指导企业依托“地理标志保护”“自贸区产地证”等政策,以“同质同线同标”“有机、绿色、无公害”理念双向并进抢占国际和国内市场。同时,优化创新检验检疫流程,深入企业开展质量提升“专家行”“检企牵手”和“服务进企业”等活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给予企业帮助。2017年,文山辣椒重返墨西哥市场。截至12月13日,文山辣椒产品出口墨西哥达311吨、创汇92.876万美元。
除此之外,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云南近年来还积极探索建立蔬菜网络电子商务市场,通过互联网打通买卖渠道、提升产品效益的一个个故事激励产业不断向“互联网+”迈进,如元谋果蔬O2O旗舰店在昆明开业,还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农产品O2O示范店32个,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都能在餐桌吃上来自“金沙江畔大菜园”的果蔬;京东集团与省农业厅、云南农垦集团共同签署了“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三方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合作机会,促进云南省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助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冬日的峨山县大西村,山头上云雾缭绕、寒气逼人,但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沿途种植的蔬菜,成片的菜地散落在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小山村中。
大西村距峨山县城90多公里,平均海拔2210米,属典型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云南省玉溪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在2017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玉溪市要在云南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大西村成了脱贫攻坚的焦点。
大西村属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必须因地制宜。玉溪市农业局根据大西村的气候特点,借助冬季农业开发科技项目,决定在大西村发展山地夏秋花椰菜产业项目,把冬季的花椰菜倒过来种,种反季节花椰菜,在春季播种夏秋收获,避开了花椰菜在冬春大量集中上市的时间窗口,从而赢得了市场。目前,种植蔬菜的效益已经开始显现。“这两年家里的五六亩地,除了种玉米和烤烟外,就没有其它的增收渠道了,一亩玉米卖不了多少钱,烤烟由于山高缺水长势欠佳,效益不理想,好在今年种了2亩菜,收入有4000多元,加上种烤烟的收入,脱贫没问题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沐艳仙对蔬菜种植信心十足。
这种通过种菜立竿见影的造血脱贫,在大西村不光是沐艳仙一家,在政府扶持之下,通过蔬菜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2014年来共有116户。2017年有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通过种菜实现了脱贫。截至2017年12月5日,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5000元,2017年全村整村脱贫已成定局。
大西村花椰菜产业造血脱贫的故事,只是云南蔬菜产业为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如今,越来越多的菜农正在享受着蔬菜产业带来的致富喜悦。
蔬菜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领军产业,也是云南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企业达400余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8家,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3个。蔬菜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劳动力就地就业,全省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达360多万人,蔬菜加工人员达40多万人,蔬菜流通环节人员达10多万人,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冷链、包装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数九隆冬,正是全国“南菜北运”试点区域云南昌宁的冬早蔬菜上市旺季,菜农忙碌着采摘辣椒、苦瓜、无筋豆、西红柿等无公害蔬菜,装车后直供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昌宁是云南重要的冬季蔬菜基地之一,每年种植冬早蔬菜近10万亩,产量达16万余吨,产值超过5亿元,有效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脱贫。
在通海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也让菜农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该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思旺说:“目前大树社区95%以上的农户都盖了新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5000元左右,大家有钱了,对生活的要求也高了,30%的家庭都买了小轿车,50%以上的农民都出去旅游过,教育投入平均占家庭收入的30%左右,50%的家庭培养出了大学生。”
为贯彻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17年7月,上海市和云南省开展了沪滇精准扶贫协作项目对接,会泽、宣威、镇沅等11个云南贫困县成为上海冬淡期间的“蔬菜产销对接地”。项目采用合作社加贫困户的模式,垫资给农户购买种子农资,农户只需出土地和劳动力即可。这一项目,计划从2017年至2020年,累计建5万亩基地,每年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目前,首批基地提供的长豆、芸豆等蔬菜已经运至上海新鲜上市。以上海(镇沅)蔬菜产销对接基地的供货公司镇沅富农公司为例,2017年富农公司共带动镇沅县12000户农户种植冬早蔬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0户,预计户均蔬菜产业收入达8800元以上。
走进洱源县邓川镇旧州村委会大营村的蔬菜大棚内,到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种植的大棚蔬菜,不愁卖。”“自从大棚建起来,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谈起大棚蔬菜,村民们的言语中无不流露出致富后的喜悦。2016年底,该村争取到扶贫、农业整合资金140万元,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蔬菜大棚工程和蔬菜大棚配水管网工程,新建大棚95个,占地面积50亩,受益农户32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5户)。“现在,我的大棚第三茬蔬菜马上就可以上市了,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收入2.5万多元。”望着长势正茂的蔬菜,建档立卡贫困户鲁泽标满脸笑容地说。今年他的5个大棚刚刚建成,他就着手种植了辣椒、青菜、萝卜、西蓝花等各类蔬菜。如今,大营村的农民正在享受着蔬菜大棚建设和种植技术带来的致富喜悦。该村形成了以应季和反季蔬菜种植为主,一年四种四收的栽培格局,村民种菜年均亩收入达1万至1.5万元。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蔬菜产业作为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网络化、市场多元化,加快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打造“云菜”品牌,力争将蔬菜产业打造成为云南省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产业,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服务世界各国的蔬菜产业中心。
可以预期的是,云南蔬菜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将更好,未来市场对生态云菜的需求将更加强劲,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助推下,云南蔬菜产业将顺风满帆,驶向更加广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