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平
摘 要:学生发展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古诗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正是要求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阅读古诗,去领略古诗所带给我们的节奏美、韵味美、意境美。同时,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学习氛围。
关键词:古诗 研读
古诗,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精华,有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动人的意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完整地把握、深刻地理解。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还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一直以来,她备受冷落,对于古诗的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讲到底、一灌到底;学生一读到底、一背到底。这大大违背了研究阅读中的“自主地获取和运用知识”这一原则。而学生也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詩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了。因此,我们不能不思革新进取,不能不改变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型课堂模式。时代的召唤,让研究性阅读跃然而出。
“研读”即古诗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阅读古诗,去领略古诗所带给我们的节奏美、韵味美、意境美。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着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研”的能力:
一、“研”作者,明背景
古诗的作者,都是当时时代的有名人士,而了解作者,一则可感知其貌,二则可感德,以利于整体感知全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课外书,运用现代技术(网络)来寻找作者的踪迹。课堂上,便让学生自由地来介绍这一作者,如在上《望天门山》,学生介绍作者李白时,不仅介绍他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且还说李白爱喝酒、好游历,并有同学当场吟诵了他的《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名的诗篇。虽说这与这首诗的理解关系不是很大,但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诗人和古诗的背景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达到了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知识这一目的。
二、“研”朗读,悟心境
袁振国在《理解文科教育》中提出,“文科教育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该是生命的对话。研究性阅读十分重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范,注意感性认知,即诵读感悟。而这一点对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在教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已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充分的诵读体会,在启发学生想一想这首诗与曾学过的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反映热烈,有的说“直上银河,让我们从地上飞到了天上,进入了神话境界”:有的说“九曲黄河从形态和长度上写出了黄河的气势”:有的说“刘禹锡的《浪淘沙》是吸取民歌精神的七言绝句,读起来很有情味”……毋庸置疑,学生独特而有创意的见解,充分展示了研读带来的功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研”诗意,增能力
研究性阅读强调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这个方式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基本科学方法,也就是在阅读活动中围绕“研读”的专题或中心,让学生从读物和自身的认识经验、生活阅历中去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高综合运用自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研读”过程中激发学生和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学习白居易《忆江南》时,在熟读全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所要表达的感情,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检查“研”的过程,学生找到“好”字。然后,让学生找“好在哪里?”。通过探索,很顺利地找到了——“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然后学生找出还可以从哪个字中间接看出江南风光确实好。作者又是如何知道江南风光好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可发现“忆”字可看出风光好,而“风景旧曾谙”是“对”好的阐释。全词二十七个字,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的回忆,特具情味。同时,教师又让学生试着回忆自己所知的写江南春春色的诗句,比比这首诗,感受白居易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这样,在学生热烈参与的情况下,既实现了对诗初读成果的检查和巩固,又有机地导入研读重点作了必要的铺垫。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四、“研”实践,出效益
重视实践运用既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也是研究性阅读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以致用,体验生活,树立面向实际、贴近生活的大语文教育观。
如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写的是久离家乡的老人,尽管“乡音无改”,所遇儿童却不认识他笑着问他从何处来。不相认当然不足为奇,何况问话时以笑相对,毫无失礼之处,可是称谓“客”却使他苦涩,说的人无意把他排除在乡音这外,听的人则感到自己和故乡隔得远了,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已无可弥补了。学生学了这首诗后,也很替作者感伤。于是,教师便创设情景“一个从台湾到大陆的老人,假如被你碰上了,你会怎样做?”这下学生很有举了,其中有一位同学写到“……这里才是真正的家,那些远离祖国怀抱的台湾同胞,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踏上这块生育他的土地,假如我碰到这位老人,我会告诉他‘我们欢迎你回家,我会带他去看家乡的新工厂,新农田,我会带他去参观我们的新学校,我会请他到我家做客……。”学生的想象出乎意料,没想到一首故古诗的学习会有那么多新的效益。无疑,研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透彻更
实际。
21世纪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发展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研读习惯阅读正是要求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法去自主地阅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同时,作为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