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经济学

2017-03-01 19:45田静怡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0期
关键词:恋爱

田静怡

(武汉工程大学流芳校区,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现实生活中,男女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其结果倾向于追求者或者被追求者,存在着明显的选择差异,但恋爱本来就是一个双方的选择和交流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爱情是感性的,经济学是理性的,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上爱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值得人们品味和探索。本文将借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方法,并借用标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试图解释这种称之为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关键词:恋爱;选择差异;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43-03

一、研究背景

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一个人总是竭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对象,而当有人追求自己时,则表现得并不十分在意。为何一个人的表现会出现如此不同?恋爱本是一个互动的交际过程,无论是自己主动追求别人,还是别人追求自己(这种行为对别人而言是主动的),一个人的态度应该不会有差别的。然而,事实上,确实存在差别,而且非常明显。而且,这种差别在性别上也是不同的。恋爱选择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容易变动的市场,因为人的情绪和主观意识是在不断变动的,特别是在今天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判断价值日趋变化,造成了恋爱选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恋爱选择市场中,其理性程度远不及经济市场中那么高,尤其对于处于追求中的男女来说,不但非理性程度较高,复杂程度也很高,很容易放大精神部分收益,从而使得相应指标难以量化。本文将着眼探讨如何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及方法应用于男女双方追求过程中,这一思考是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学习后产生的。而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成功地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人性市场,这种对人性前提假设的有效拓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思路。

二、选择恋爱对象的独立性检验

由于现有资料没有充分的此类数据,为了探究男女选择恋爱对象是否存在相关性和差异性,因此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并用独立性检验来判断其可靠程度,为下文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更直观地来说明其中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基于问题的特征,本问卷只设计了2个题目。这是一个调查相关性的问题,两个变量用两组数据描述,简单概括,并通过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问题如下:(1)Q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Q2:在您追求她(他)的同时,另一个她(他)也在追求您,您会如何选择?(A:追求前者,拒绝后者;B:选择后者,放弃前者)。问卷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发放,定点发放问卷。在4个小时内,收回近70%的问卷(截至第二天的同一个时间,共收到291份问卷)。

2.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调查结果展示:在第一个调查问题中,有近53%的男性,47%的女性接受问卷调查,男女比例是大致相当的。在第二个问题中,有近75.8%的人选择“追求前者,拒绝后者”。24.2%的人选择“选择后者,放弃前者”。其中,在男性中,66.7%的男性选择前者,33.3%的人选择后者;而在女性中,将近86%的女性选择追求前者,剩下选择后者的只有13.9%。(2)对上述结果的独立性检验:根据以上数据,列出其样本频数列联表如下:

3.假设以上两种选择在性别中存在差异,则我们假设H1:“X与Y有关系”,并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关系,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K2的值。K2=n(ad-bc)2/[(a+b)(c+d)(a+c)(b+d)]其中n=a+b+c+d为样本容量,K2的值越大,说明“X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所以K2=291(103*19-51*118)2/[154*137*221*70]=14.704。根據表格,因为10.828<14.7,所以“X与Y有关系”成立的概率为1-0.001=0.999,即99.9%,H1成立。因此得出结论,“追求前者,拒绝后者”和“选择后者,放弃前者”在不同性别中差距非常大。

三、标准经济学的分析

下面将用标准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和原理,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抽象和解释。

1.大多数人和少数人的选择。恋爱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行为,不只是其中一方的事,要互相配合、交流才能有好的结果。既然知道这是两个人的事,那么,任何一方试图主观地通过加强自己的努力,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来获取对方的认可,但他(她)对最后的结果没有绝对的把握,这岂不是枉费心机?传统经济学认为,“主动追求”具有较高的效用。理性的追求者认为,主动追求能获得最大的效用。

2.男性和女性的选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追求前者,拒绝后者”和“选择后者,放弃前者”这两种选择在男女中差异很大,看起来男性似乎更加理性。然而标准经济学显然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都是理性人,都应该追求最大化的效用,选择应该一样。

四、标准经济学分析的不足与缺陷

对上述不足与缺陷的总结:

1.对效用的理解。把效用作为对选择的考量因素,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选择主动追求者对追求的结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效用也就未知,而受试者却认为主动追求有最大的效用。因此,这一效用并不是实际的效用,而是追求者心中的期望效用。

2.对理性人的批判。人做出选择,必然是有原因的。标准经济学从人自身利益(效用)的角度提出了“理性”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有些情况的决策并不是那么“理性”既然期望效用并不等于实际效用,而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交往的过程中还可能有不愉快的事情和结果(例如,对方最后拒绝了你),导致负效用的产生,可还是采取了主动追求的方式,显然并不理性。另外,做出主动追求的人不仅高估了其行为的效用,而且低估了“被追求”的效用。因为仍然有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

3.仅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参考因素显然是不足的,即人并不总是追求利益的。追求者对利益的衡量是缺乏标准的,并不一定能识别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换句话说,还有其他因素左右着人的行为,而这些因素是用利益无法度量的,例如尊严、怜悯、虚荣心、道德、规章、法律等。

五、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针对上面的不足和缺陷,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结合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方法对人经济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决策问题,尽管这样的场景并不一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对反映人在决策时的考虑和反应是有意义的。

1.期望效用。借用传统经济学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行为经济学从累计期望效用来作为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面对决策,行为人不仅在意当前的效用水平,而且更多地会考虑决策所能带来的未来效用。追求者除了看中对象外貌、性格、学识等方面带来的满足感,还会考虑从与对象长期相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和要做的准备所带来的总效用。

2.累积前景理论。前景,即可能出现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对事件客观概率未知的情况,通过人为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加权,从而根据该结果进行决策。另外,人们把预料的状态作为参考点,以此来评价决策结果。受限于决策者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人们对风险的评估不够客观。所以就有追求者高估主动追求的效用,低估被追求的效用的情况。

3.累计前景理论的结论。高概率时,对于收益的风险厌恶和对损失的风险追逐;低概率时,对于收益的追逐和对于损失的风险厌恶。在这个案例中,主动追求者可能认为选恋爱对象是高概率事件,同时,做出相反决策的人认为这是低概率事件。而客观事件与人们的主观决策有一定的关系。因而,主动追求的人很多,而相反偏爱被人追的人较少。

4.偏爱主动追求的人做决策时,也受当前校园,乃至社会的文化环境或观念所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在恋爱中,主动追求一方应积极一点。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有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教育、家庭等。

5.男性比女性更能偏好被人追,换言之,这些人也偏好享受被人追求的感觉。在中国,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有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同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应该在恋爱中主动一点。这两个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力量或秩序。人们已自主或不自主地这样做。因此,女性觉得被人追求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而男性更期盼有这种被爱的感觉。

六、總结

虽然试图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恋爱中的选择关系,但因为此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没有对比性,而且无法衡量是否最优。所以,最后只能给出结论:“选择你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巴罗在他的评论集《不再神圣的经济学》序言里便开宗名义地宣布过:“我认为任何社会行为,包括爱情,都受经济推理的支配。”将男女追求配偶的选择行为归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将“经济人”的研究推广到更多的生活层面上,就研究层面上来说,或许没有太大的理论意义,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诚然,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认识一个问题。假如你喜欢的人没有选择你,而认可了一个在你看来毫无思想价值的家伙,你感到愤愤不平。经济学家们则会告诉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各自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不过,在追求自我最大满足这一点上,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成本收益如何,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本文对于正在寻找交往对象的男女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大学生恋爱心理[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松,李建.试析大学生恋爱观[J].商品与质量,2011,(SB).

[3]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美]阿兰·斯密徳.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刘璨,吴水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何大安.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价[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

[6]赵书和.成本与管理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刘敬远.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

[8]Herbert Gintis.Toward a Unity of Human BehavioralSciences.Santa F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February 24,2003.

[9]Joseph Le Doux.Synaptic Self:How Our Brains Become Who We Are.Viking Books,2002.

[10]Rita Carter.Mapping The Mind.University of Califoria Press,1998.

猜你喜欢
恋爱
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和上司谈场“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