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东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地处陕西東南部,属秦巴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6年前,组织安排我到这里任职,几年里,我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真切地见证了山区贫困群众的生活现状。尤其是“全县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打响后,2016年计划脱贫的1.2万贫困群众令我寝食难安。我决定采取突击暗访的形式,走村入户了解脱贫攻坚工作真实情况。
党的建设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抓手
2016年9月6日清晨,我们从县城出发,沿308省道西行来到大贵镇半边街村。
半边街村我已经来过3次了,这个村是长廊沿线贫困村之一,地理位置优越。然而,长期以来并没有摆脱贫困,还有110户315人处在贫困线下,很多群众的房屋年久失修,很多产业田地撂荒搁置。看见我们到来,村委会活动室走出一位中年男子,随行的同志介绍说,这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刚站住脚,我就开始询问驻村工作队、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到岗情况,并来到脱贫攻坚作战室,抽查贫困户基础信息资料、驻村工作日志……我又看了安置点建设、贫困户旧房改造、产业建设等工作进展情况,现场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
通过几次走访,这个村的贫困原因已经基本摸清了。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还不够,村里的28名党员,60岁以上的13个,贫困党员2名,真正能够引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却寥寥无几。二是主导产业不明显,产业大户带动能力较差,新发展的产业刚刚起步,看不到实际成效;以前的几百亩茶园,由于业主管理不善,矛盾纠纷一直没有消停,产业园连年荒废,产业增收几近空白。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回顾我走过的贫困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村干部强,扶贫效果好;村干部弱,扶贫工作就会滞后。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早年就探索制定了村干部考核积分、小微权力清单、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制度,并大幅提高了村干部工资报酬。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中,我要求全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扎实开展“学亮比、争创出”党建主题活动,以党建工作引领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但是现在看来,还有少数村级党组织并没有把党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紧密融合, “支部+X+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我当即要求随行的组织部门同志着手思考“1+10”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把党的力量树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每一名党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党的建设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红色引擎”,基层组织处在治贫、扶贫、发展、小康的最前线,既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又是党同农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今后,要将懂基层、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干部派驻一线,加强基层组织力量,带动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脱贫攻坚注入活力。
只要亲自抓就能真落实
离开大贵镇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点了,我们又顺着蜿蜒的公路颠簸了近2个小时,来到三阳镇。
三阳镇距县城70余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2016年有尚家坝和泗王庙两个村要实现脱贫摘帽,我们直奔尚家坝村委会活动室。
在尚家坝脱贫攻坚作战室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贫困户基础信息统计表,上面记录着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缺劳力的、缺资金的、患病的等等,共计81户150人。所幸的是群众一直保持着自主发展产业的优良传统,想发展、想致富的愿望很强。
我决定重点看看产业建设情况。在镇上扶持发展的小蚕共育工厂,一位中年妇女正忙着打理桑叶,地面上并排摆放着几个大竹匾,里面的小蚕不停地蠕动。一年养两季蚕,纯收入五六万元,这在农村还是很可观的。村主任说,群众积极性很高,2015年年初镇上就动员村民大力发展魔芋、茶叶、蚕桑等产业,目前,已发展高效精品茶园600余亩、桑园1100亩、林下魔芋4000亩。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最宝贵的力量。对这样的群众,我们在扶持他们做大产业的同时,还要动员他们积极帮带贫困户。我想到了县上正在推行的“5321”小额贴息贷款,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都可以申请一笔5万元的3年免息贷款。如果我们创新思路,在产业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实行股权量化,将部分没有发展实力的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作为入股资本,由大户承担向银行偿还本息的责任,并向贫困户提供一定的经营分红,这样贫困户既可以就近就业,还可以分到配股资金,这部分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扶贫局长,可以在全县探索启动这项工作。
在泗王庙村社区工厂,我看到很多群众正在机器面前加班加点。“社区+家庭手工业+贫困户”是我县探索出来的脱贫新路。通过引进手套加工、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了一批搬迁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全县11个镇都发展了社区工厂。这个村地处集镇中心,2016年脱贫户数315户756人,居全县之首,镇上的脱贫攻坚工作上手早、谋划早,主要负责人能够扑下身子,带领干部群众一起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脱贫攻坚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要走出去、沉下来,在“攻”字上下功夫。拆开“攻”字,左边工字当头,右边反文旁,形象地说明只有反复做工作,才会攻有成效、攻克堡垒。因此,我每到一处,都要求镇上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镇党委书记、镇长要带头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
真抓实干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只要领导苦干真抓,干部苦帮真帮,群众苦干真干,脱贫攻坚的美好蓝图一定会实现。
群众满意率是干出来的
从三阳镇赶往洛河镇时,夜幕已经降临,山村的秋夜,能够让人感觉到明显的凉意。
9月7日一大早,我就来到水坪村。这个村距离集镇较远,自然条件差、信访矛盾深,群众大多还居住在破落的土坯房里,村上没有活动室,没有卫生室,就连一栋像样的楼房也没有,一片落后、萧条的景象。对于这样一个后进村,要实现165户359人的脱贫任务,谈何容易!
村上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不知道户上的情况如何?我顺着羊肠小道攀爬了近一个小时,来到贫困户秦文才家。他63岁,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我询问他家子女就业和收入情况,他说孩子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镇村干部生怕群众脱不了贫,三天两头上门来动员发展产业,2016年尝试着种了10亩烤烟,效益不错,春节后打工的孩子也准备回来种烤烟。老秦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得出来他对我们的帮扶干部是很满意的,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从老秦家出来,在去往另外两家贫困户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大片烤烟地,粗壮的烟株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地里,向我们展示着主人家一年的成绩。贫困户汪会峰和陈发术家里也是破旧不堪,倒是堂屋里的一大堆黄灿灿的烟叶,让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我鼓励他们要积极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争取早日脱贫。
这个村一直是我最担心的村之一,贫困状况果然令人堪忧。但干部真帮实干的精神让我看到了希望。挂职第一书记王建,以村为家,宿舍里整齐地摆放着锅碗瓢盆等餐具,还有一篓子雪白的馒头,村上的同志说馒头加辣子就是王书记的干粮。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很感动,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个白馒头吃了起来,一种久违的麦香瞬间直抵心田。
除了第一书记,镇村干部也是日战夜攻。我叮嘱镇上的主要领导、扶贫工作队同志,要把群众当亲人来对待,把脱贫攻坚当家事来上心,做到面对面交流、心贴心帮扶、实打实解难。
两个月后,我再次来到水坪村,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统规统建楼即将封顶,泥泞的道路已经硬化,便民桥联通,土坯房刷白,荒芜的田野栽种了茶叶,好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山野田园。其实这两个月来,我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水坪村。我知道联村县级领导魏传利先后13次来到水坪村,带领镇村干部做规划、抓建设。帮扶部门、镇村干部也充分发扬“白加黑”、“5+2”的工作作风,连续鏖战,合力攻坚。最终,久居穷窝不能挪动的群众搬迁了,思想守旧不愿改造的农户墙壁刷白了,瞻前顾后不想发展的家庭争相种起了茶叶、烤烟。短短两个月,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我当即表扬了这种战天斗地、攻坚克难的“水坪精神”,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只要有了攻坚拔寨的毅力,所有的困难算什么!只要全县干群都能拿出这种勇气,全面小康近在眼前!
群众满意率是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的标尺。这个不满与满意之间,究竟有多远的距离?也许很远很远,也许只是一步之遥。关键看我们各级干部怎么做,工作干到位了,付出了真情和真爱,融化的,必定是群众心里的坚冰;收获的,也必定是群众的满意。
脫贫攻坚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暗访,我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了解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9月8日,在正阳镇张家坪村,我抽查了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日志,当我翻开村主任的工作笔记时,发现每一页都详细记录着当天所做的事情,我决定考考他。我问他:上周五在干吗?他说和王书记到三组协调自来水的事情了。那上周一呢?我继续追问。他略加思索,然后说是去动员贫困户建房了。我又随手抽取了三户贫困户基础信息资料,现场询问了家庭情况、帮扶措施,他的回答和记录完全吻合。我准备再到贫困户家里现场核实。
走访的第一户叫温高德。他今年62岁,家有3口人,贫困原因是缺资金,帮扶措施是新建“交钥匙”工程、养猪5头。见到我们,老温指着新房笑眯眯地说,这就是镇上给我盖的新房子,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一家上下几代人都没有实现的愿望,想不到干部给帮忙实现了。温家以前的老房子年久失修,2016年镇村干部通过精准识别,把其列为“交钥匙”工程对象。由于集镇上下能建房的平地较少,镇上对这类贫困户的住房问题都采取分散安置。不到两个月时间,一座砖混结构的新房建成了。有了安全住房,还养了5头猪,老温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
任光翠和丁顺兵这两户的情况稍好一点,自身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加上帮扶干部的扶持,房屋和产业都能让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随后,我又来到新修的广场。以前群众性文化生活在山沟里是空白,现在有了休闲广场,很多群众跳起了广场舞。这些时髦的城市生活,如今在偏僻山乡也实现了。站在小广场上,我想起了莲花台社区,想起了龙头村和高原村。这些年,在全县“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背景下,一大批落后的村庄实现了美丽嬗变。这些变化让我们对实现全面小康充满信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思路。
这次暗访中,也有部分帮扶干部嘴里说的和实际情况不符。有的基础资料规划扶持贫困户养猪养鸡,可是猪圈鸡圈却经不起检验;有的帮扶措施是劳务脱贫,但务工收入却没有印证资料,看不到脱贫过程;还有的虽然脱贫过程清晰,但脱贫成效不明显。每当我发现这些问题时,都会反复叮嘱主要负责人,脱贫攻坚工作一定要做到基础信息、帮扶过程、脱贫成效“三个清楚”,精准识别不能出错,帮扶措施不能粗枝大叶,落实政策更不能“雨过地皮湿”。就是要体现“三严三实”的要求,能够让人感受到鲜明的变化,能够让群众对脱贫成果欣然点头,这才是真扶贫、扶真贫。
责任在暗访中升华
连续3天的暗访,走了6个镇7个村,访了50余户贫困户,看到了各个贫困村的发展变化,听到了许多肺腑之言,尤其是部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
在八仙镇号房坪村,我走访了贫困户鲁金山。这是一位年轻能干、眉清目秀的壮小伙子,乍一看,怎么也不像贫困户。通过交谈才得知,他今年43岁,因早年在外务工得了尘肺病,外表虽有一副好身板,但实际已丧失了劳动能力。鲁金山说,大女儿今年17岁,初中没读完就出去当保姆了,小的正在读初中,妻子也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60多岁的老母亲,一家人的生活现在就靠她们娘俩维持。要是不得病,哪个愿意靠救济呢!
他说话的时候脸上写满无奈,也露出些许腼腆,这原本是一个要强的小伙子!我问他今后有什么想法,他说这几年镇上和村上一直很照顾他,帮他改造房子,发展了5亩核桃,并表示还要在房前屋后多种一些核桃。我一边鼓励他要对生活充满信心,一边对镇村负责人说,像这样的家庭,除了持续进行产业帮扶外,还要利用农村淘宝平台,积极推行“电商+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让他们的土鸡、猪肉、核桃等农产品能卖上好价钱,找准收入渠道,实现稳定致富。
在我走访的贫困户当中,有的下肢瘫痪,依靠亲属照顾;有的身患疾病,常年卧床不起;有的家庭突遭变故,生活没有着落……我与他们交流、沟通和倾听,感受到了贫穷与无奈,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平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福祉持续增进的时代。然而,在我们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仍然还有87个贫困村4.57万贫困人口。每走访完一家贫困户,我的心情都会愈发沉重,在未来几年中,如何帮他们找准增收之路,实现全面小康,作为县委书记,我有责任为他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有责任让他们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责任,引领我胸怀苍生,勇担使命;责任,鞭策我铭记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