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秋+吴江琴
“太阳出来暖洋洋,易地搬迁住新房;精准农户脱了贫,感谢政策感谢党。”近日,走进贵州省岑巩县思阳镇亚坝易地移民安置小区,时常都会听到搬迁贫困户唱起的歌谣。这正是该县带动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实现“搬迁一人、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真实写照。
紧抓集中安置地建设,确保“搬得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岑巩县委县政府抢抓中央、省、州大力实施易地扶貧搬迁机遇,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十三五”(2016—2018)脱贫决胜行动纲要》,对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安排,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把“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退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户有序搬迁至城乡集镇、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扶贫攻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发展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岑巩县规划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456户、18488人,其中城北新区亚坝安置点799户3234人、城北新区大坪安置点3371户14254人、水尾集镇安置点286户1000人。
此外,岑巩县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制定出台了住房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的,每人奖励1.5万元;对孤寡独残“三无人员”特困户,由政府提供安置房免费居住。
在岑巩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内,一座座靓丽的小楼依山而建,房前小河潺潺,屋后鸟语花香,幼儿园、超市、医院、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像这样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点,岑巩县共建设了5个,惠及1116户4608人。采取统规统建集中安置模式建设,重点打造亚坝安置点,选址在县城区、工业园区、思州温泉生态休闲区三区叠加的“黄金地带”,项目总体规划用地面积6.87万㎡,项目建设面积为20.48万㎡,基础配套设施建筑面积为4.73万㎡。
为确保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岑巩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规划修建安置房14栋2000套,目前已修建安置房11栋1584套,正在修建安置房3栋416套。可搬迁安置移民1584户5544人,其中安置整组整寨搬迁41个村寨611户2139人(贫困户359户1491人,贫困发生率为70%),已完成搬迁安置户分房870户3405人,让他们顺利挪出“穷窝”。
精准发力紧抓富民攻坚,确保“能就业”
“想不到我六十多岁了,还能到县城住上易地移民搬迁的楼房,真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2016年10月14日,岑巩县对第二批492户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举行分房抽签仪式。抽签后,65岁的羊桥乡龙统村的安德平老人逢人都高兴地说,“明年我把在外打工的两个儿子叫回来,到工业园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业创收。”
安德平老人一家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岑巩县依靠“产城互动”,着力抓好富民攻坚,落实“四个精准”保障搬迁农民能就业、拔穷根。
精准核查就业状况。岑巩县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户家庭成员结构、健康状况、劳动力情况、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等信息进行一一登记核查,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为移民提供精准就业信息。现已精准核查搬迁对象795户3822人,达成园区就业意向691人。
精准优化扶持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搬迁群众,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可申请1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予以贴息。通过对搬迁户进行就业状况核查,有自主创业意愿搬迁群众319人。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争取为100人以上搬迁劳动力提供超过8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通过创业带动就业300人以上。
精准落实技能培训。按照“移民搬迁+职校培训+园区就业”的模式,按照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意愿,落实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培训工作。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就业技能、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等相关技能培训,每年引导1300名以上搬迁群众实现就业,通过开展GYB和SYB等创业培训,每年引导100名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和创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创业。现已开展中式烹调培训、员工岗前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就业技能培训9期,培训人数共计952人。
精准提升就业服务。近年来,岑巩经开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入驻企业82户,已建成投产67户,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47户,稳定农民工就业2500人,人均月工资2200元。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岑巩县进一步细化就业服务措施,多渠道、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对县内外就业岗位进行摸排,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乡镇赶集日、村组干会议和村民大会等方式,把企业招工信息、就业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去年,共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各类专项招聘活动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946个,达成就业意向劳动力412人。
打好搬迁群众服务战,确保“有保障”
看着别人在园区打工挣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羡慕不已,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户怎么办?针对无劳动能力的特贫搬迁户,岑巩县认真落实保障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确保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落实社会兜底保障。围绕农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目标,按照“摸清底数、区别类型、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的思路,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与其他扶贫政策一起形成活力,编密织牢一张“覆盖全面、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基本民生安全网。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政府提出的“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保‘减量提标”的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岑巩县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任务,落实了相关部门责任分解。2015年底启动了全县城乡低保提标核查工作,2016年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从2015年的2580元/年/人提高至3060元/年/人,保障人口约占全县农业人口10%,补助水平提高18%,达到年人均补助1980元,其中农村低保长期保障户的年保障水平达到4131元以上。全县农村低保提标核查后,确定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两无”人员8413人,全部由民政实施兜底扶贫。截至2016年7月份,全县累计发放金额2845.97万元。通过社会兜底保障,岑巩县确保到2018年,让农村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定实现社会保障兜底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基本生活有保障。
完善教育保障。“搬下山来孩子们上学可方便多了,过去上学孩子们要起早贪黑的走山路,非常不安全,我们做家长的每天都提心吊胆。现在可好了,学校就在家门口,我们也不用每天接送了,可以专心打工挣钱了。”搬迁户高兴地对笔者说。为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公平均衡的优质教育,岑巩县先后在扶贫搬迁安置区域新建了大坪幼儿园、县第四初级中学。目前大坪幼儿园已竣工,投资1000万元,能容纳270名儿童就近入学。县第四初级中学为九年一贯制项目学校,完成投资1亿元,目前校舍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能容纳学生3000人入学,基本解决了目前搬迁安置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2016年在该区域新建岑巩县第二幼儿园1所,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将能解决安置区学前教育入学问题。新建县第四小学,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建成后将能容纳2000人入学,有效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强化就医保障。为解决搬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岑巩县切实保障安置地医疗配套设施,构建“15分钟城镇社区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加大医疗精准扶贫力度。2016年上半年,全县新农合补偿就诊人数34万余人次,补偿人次受益率166%,全面助力“减贫摘帽”。目前,全县共完成精准扶贫11类对象认定23815人,新农合系统标识23815人,资助参合对象30859人,资助参合金额158.64万元,累计救助29599人,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1%,基本实现医疗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