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情长暖深山

2017-03-01 14:08吴寿静
中国扶贫 2017年4期
关键词:养鸡驻村贫困户

吴寿静

厚厚的云层和大雾锁住了整个山头和树木,泥泞的山路上,贵州省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龙统村第一书记付长辉背着工作包,摸索着前进。凄冷的风掠过树枝,发出呜呜的声音,南方冬晨的寒凉,格外沁人心骨。

“杨哥,在家吗?”离屋子大门还有百来米,付长辉就吆喝了一声。

“在家呢!”听到吆喝声,应声出门来的杨宗顺答到。

“最近气温骤降,来看下你家养的猪,别忘记给圈舍保温呢!”

“感谢书记牵挂,刚给猪圈添了些稻草,过冬应该没得问题。”询问间,付长辉朝猪圈走去,细细查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因户施策

杨宗顺是龙统村田坝组人,一家5口长期住在低矮阴暗的木房里,靠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等勉强糊口,随着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初中,家中经济越来越拮据。在“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精准识别下,杨宗顺家被识别为贫困户。2016年,通过对家庭人口、住房情况和收入情况等进行详细分析,按照“一户一策”政策,杨宗顺顺利申请到5万元“特惠贷”,发展起了肉猪养殖。

“年后三月,我的猪就能出栏5头,家里就有收入啦!”杨宗顺信心十足地说,“在付书记的带领下,脱贫我定不拖后腿!”

三九时节冬雨飞,屋内菌长暖意浓。在该乡郑福村胡屯组贫困户戴元和的冻菌种植大棚内,根根菌棒排列整齐,一朵朵浅灰色的冻菌像小伞一样长在菌棒上,紧紧簇拥,长势喜人。

“地薄没有啥种的,抱着试试的态度就种植了冻菌。”正在大棚里采摘冻菌的戴元和说,“目前一斤5元,卖得很好,一茬采摘就能卖上千元。”

因地处大山深处,家庭又极端贫困,43岁的戴元和至今仍与年迈的老父一起生活,尚未婚娶。这里和大多数经济滞后的村子一样,多年来村上缺乏产业支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劳务输出。

“种冻菌是个好营生。”戴元和说,每到技术关键时期,小娄就请技术人员上门来指导,讲解技术要领和注意事项。

戴元和口中的小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派到郑福村的驻村干部娄碧贵。2016年,他鼓励村上贫困户发展产业,并请专业技术人员来传授技术。于是,戴元和大胆尝试冻菌种植,谋得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往年收入跟种植冻菌真是没法比啊!”戴元和说,“发展冻菌除了可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年迈的父亲。”

这些只是黔东南州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精准帮扶贫困户的缩影,在羊桥乡5年的扶贫“接力赛”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五年驻村接力

羊桥土家族乡位于岑巩县东北部,距县城48公里,辖15个村、7343户、29472人,土地和劳动力极其匮乏,仅贫困村就有11个,是该县唯一的极贫乡镇。

在新一轮的帮扶大潮中,州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动结对帮扶羊桥乡,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名副其实地富起来。“驻村帮扶,需要用心,真抓实干,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张远卿的深刻体会。

2012年,时任州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张远卿挂任岑巩县委副书记,同时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村民们在做什么、想什么,这是他首先要了解的,贫困户致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是他必须清楚的。而要了解这些“秘密”,就得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从驻村第一天起,张远卿便带着工作队马不停蹄地走田头、进农家,短短3个月时间,徒步走遍全乡15个村,了解村情民意,感受百姓寒暖,家家户户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足迹。

有张远卿做榜样,2014年、2015年先后接过帮扶“接力棒”的王君臣、李坤伦、付长辉、娄碧贵4名研究生干部,白天走访入户、掌握实情,宣传“33668”“六个到村到户”等脱贫攻坚政策,晚上挑灯夜读、思考脱贫致富出路。

五年来,州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积极协调并落实基础设施、民生等各类项目43个,金额达11933.24万元。仅2014年以来,帮扶羊桥、龙统、郑福三个村改善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资金就达19.22万元。

献脱贫良方

2015年4月,当踏进这个大山深处的龙统村时,村民们的艰苦生活,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深深刺痛了第一书记付长辉的心。

龙统村位于羊桥乡东北部,地处积石山麓,是全乡唯一没有硬化通村公路的村子,去距离最远的凸上组需步行10公里的山路。党支部和村委会没有办公场所,乡上或村里有工作,往往是临时在村干部家中座谈。

面对群众修路、改善基础条件的愿望,付长辉多方协调项目,筹集资金,帮扶硬化水泥道路24公里,组织带领群众配套修建垃圾池15个,村民的出行和生活条件得以明显改善。

“基层党组织是全党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付长辉坚持以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到相关部门协调资金修建村两委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室,同时,回“娘家”申请了15000元,用于解决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并置办了2台电脑,极大地改善了村级办公条件,方便群众办事。

“养鸡一要注意防疫,二要注意鸡舍温度……”戴金平正向前来取经的村民传授林下养鸡技术。

从最开始的一名打工者,到林下养鸡成功,44岁的戴金平只用了3年时间,2016年,他还在鸡舍旁养起了5000只土鸭和300只鹅,综合收入超50万元。

“走上回乡创业这条路,不仅有政府的好政策,还多亏了驻村干部娄碧贵的帮助。”说起自己回鄉创业林下养鸡的事,戴金平十分感慨。“隔三岔五来看我,不仅请来养殖专家指导,还给鸡苗找销路,这样的驻村干部太贴心了,比自家兄弟还亲呢!”

群众要脱贫,产业是支撑。自来到郑福村第一天,娄碧贵就开始走访调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并结合村实际资源,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帮扶计划和措施,实现一户一策,精准瞄准贫困目标,具体实施脱贫产业。

“60亩思州柚,要加强管理,才能见效益;食用菌项目可以再扩大规模,要继续发展林下养鸡,动员有水塘沟渠的群众发展甲鱼养殖……”岁末年初,娄碧贵不停地和村两委商量村里的发展项目。

一年多时间,娄碧贵帮村里协调了40万元,修建湾冲组3公里的通组串户路,引进发展了四五个扶贫项目。

“过去住瓦房,出门走泥巴路,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下雨天再也不担心了!这真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多亏了这些帮扶干部!”郑福村村民金启成由衷地说。

“现在村里有了产业,村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下一步,我要持续帮助村民增收,巩固脱贫工作成果。”娄碧贵说。2017年,他计划鼓励有干劲的村民发展产业,搞小规模家庭种植,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通过产业带动,实现户均增收。

一批批高效农业产业及精准扶贫项目的加速实施,让“土里掘金”成了土家族村寨的脱贫良方,当地贫困群众正朝着全面脱贫目标大步迈进。

猜你喜欢
养鸡驻村贫困户
冬春养鸡如何提效
伏天养鸡 注意这四点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春季健康养鸡突出“四个关注”
春季养鸡这样降低死亡率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