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高校账单”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在70余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2015年度部门决算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位居前列,四所高校收支决算总额均超百亿元,清华大学更是高达205亿元,远超其他高校。
教育部2015年部门决算还显示,高等教育年初预算为8?475?359万元,支出决算为9?847?911.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16.19%。如此庞大的教育经费投入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几何?大学经费,是否把钱花在了刀刃上?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高校经费增加现象可喜
如此之多的教育经费投入,我们该如何看待?
“我国高校经费投入水平较之前大大提升,现在少数高校经费预决算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的经費预算,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胡娟肯定地说。
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王少义对此表示赞同。他说:“高校经费增加所带来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大量的经费投入为我们提供了国际交流平台,邀请国际顶尖学者讲座授课,直接提高了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为学生增加了学习机会,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和环境。”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建国也认为,建设研究型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大量经费做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顶尖大学的经费水平已大幅提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马陆亭进一步强调:“高等院校可持续、稳定增长的经费,有利于高校战略发展的良性循环,最重要的是,这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基础。”
背后的问题更应重视
成绩固然可喜,但背后透露的问题更值得我们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提出:“决算主要是由今年的收入和去年的结余构成,我国高校决算数字庞大是因为有较大的结余存在,这恰恰说明部分高校存在虽然经费充足,但不能灵活使用的问题。”
“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高校财政支出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王少义指出了另一个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进一步解释说,虽然清华等名校获得的国家投入多,但这些经费是否用到办学的“刀刃”上,公众仍充满疑问。“对于决算公开,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包括这是由学校自己统计、发布信息,而不是由第三方独立审计机构审计、发布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存疑。另外,高校公布的决算数据只有大类开支,没有细目,这令师生无从了解开支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跑冒滴漏,被贪污、挪用等问题。而国外大多数高校,在公布财务信息时,会具体到每一笔开支详细的信息,有利于师生、公众监督高校合法使用办学经费。”
记者从高校公布的支出数据看,支出主要集中在教育、科技以及住房保障。以中山大学为例,教育支出45.6亿元,占总支出的95.94%;科学技术支出6?299.25万元,占总支出的1.32%;住房保障支出1.13亿元,占总支出的2.38%等。
对此,魏建国解释道:“教育支出高达90%以上,科研支出则不到10%的现状,是由于目前不合理的统计口径造成的,不能准确反映大学的真实支出结构。因此,只有把大学支出分类不断完善、细化,通过考察其历史变化趋势,并参考国外大学的相关比例,才可能判断一个大学是否把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高校须引入绩效评估和问责机制
那么,高校办学的“刀刃”是什么?
胡娟表示,当前高校“青椒”(青年教师)问题凸显,教育经费的使用应该更多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用在该用的地方——即更多用在人的身上。魏建国对此表示赞同:“高等教育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不一样,因此,人员经费应该是大学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我们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是周光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认为:“高校须引入绩效评估机制和问责机制,用绩效评估倒逼大学破除粗放式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从而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在‘两个一流的建设过程中,还要引入绩效拨款机制,严格按照考核进行拨款,破除‘211‘985高校的身份固化问题。”
马陆亭强调,应从制度设计入手,改变现行拨款方式,将一些长期实施的项目支出,如重点建设经费等,通过增加系数的办法纳入基本支出。“同时,还要强调的是,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权,让学校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拥有自主使用经费的权力。”
“不能一味地进行考核,这并非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客观来说,制度设计一定要体现公平和合理性。”胡娟建议,“新一轮的财政拨款要建成一种梯队,那些曾经获得专项拨款较多、社会声誉较好、创收能力较强的高校要由财政支持转为政策支持;对那些正在成长过程中、创收能力不是很强的高校,以及那些学科实力非常强、但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获得更多支持的高校,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