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和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並不衝突,且均有助於大陸台資企業整合資源、擴大規模,一舉達成轉型升級及國際化。所謂順勢易成,眼前這局面既有大陸的強力政策支持,又有台灣的軟性配合,可謂順風順水,大有可為,正是搶先機、佈新局的最佳機會!
由國、共兩黨主辦的「兩岸和平發展論壇」於2016年11月2、3日在北京舉行,除主辦雙方外,另有兩岸各10家民間團體共同參與,並分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青年5組同步進行。我因工作及專長所在,受邀參與經濟組,與45位學者專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當前全球局勢下兩岸相關經濟議題。大家從積極維護台海長期和平的觀點,都贊同兩岸應在經濟領域擴大合作,並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平台,開發更多共利雙贏的戰略選項;而基於台海兩岸「不溝通、難溝通」的現狀,也建議雙方可以透過更多非官方、非正式的路徑進行對話與交流。最重要的是,與會者眾口同聲都認為大陸「十三五」及「一帶一路」的佈局將影響下一階段全球經濟發展,其中蘊含無數仍待發掘的商機,台灣不應缺席。
「一帶一路」不容錯過的良機
事實上,全國台企聯從2015年10月開始,在海協會陳德銘會長協助下,已經針對「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各路線,分為「陝甘寧」、「雲貴」、「川渝桂」、「新疆」及「雲南德宏州」等5個專項,組織台商進行每次7至8天的深度考察。不但使台商對「一帶一路」有更全面的理解,也對沿線各省市的基礎建設、市場與發展潛力有第一手的觀察,作為未來投資策略的參考。我在「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經濟組會議中,除了匯整台商參與全國台企聯「一帶一路」考察的共同感想外,也對台資企業應如何搶占先機提出具體建議。基本上,大家都認為「一帶一路」不但是跨區域、跨國界的經濟戰略,更是跨產業、跨種族、跨文化的資源大整合,任何產業或企業都有機會在新興區域中拔得頭籌,猶如18世紀「大航海時代」重現,讓人熱血沸騰。許多台資企業因20多年前趕上大陸由農業轉型工業的關鍵期,取得良好發展,以現今大陸的經濟實力及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力和旺盛的企圖心,「一帶一路」更是不容錯過的良機。但在全面投入之前,我建議仍需深入、務實考量以下各點:
1. 駐守重要口岸
「一帶一路」不論北線、中線、南線或海上絲綢之路都綿延不少省市並跨過國界,以台資企業的規模及人力、財力,應該在路線的關鍵轉折處優先佈局,也就是以大陸國界邊境的重要城市或口岸作為發展基地,才能以小博大。
2.利用資金鏈帶動企業集合投資
由於邊境口岸的基礎設施、原材料、人力供應和配套、產業聚落發展等相對落後於沿海及較具規模的國家級、或省市開發新區,企業個別投入的方式風險較高,不如由有意願參與的台資企業和個人一起籌組投資開發公司,並以整體開發方式和相關單位洽談合作,換句話說,就是由台資與邊境口岸政府及金融單位共同投入,設立加工出口、商貿物流、金融服務及生活配套的功能園區等,由台灣方負責管理、招商及營運,並與當地政府簽訂股份回購機制,在三至五年雙方所約定期限內,如果台資股東提出要求,地方政府應依合約原定的管理費用和相對應的投資回報回購台資持股;而若台灣企業有意參加運營,也可利用已投入開發公司的股金作為質押,轉為實體投入資金。此一方式的優點在於由資金鏈帶動開發,以集合投資掌握投資方向,台資企業不需單打獨鬥,也不需要開發、運營兩套成本,投資獲利更有把握,還能享受未來土地開發的利潤與眾多無形資產,把商機落實為具體投資效益。
而無論經營專案為何,當地政府都可以借助台資企業的管理、人脈和資金,快速建構一個專業、先進、有效率且有規模的加工出口區、商貿物流區或金融生活配套區等,即使依據合約需在一定期限內回購台資企業持股,資金成本也僅略高於銀行利息,並取得一個相對成熟的特色功能園區,可謂事半功倍。
3.整合貿易物流通道
「一帶一路」各路線中,東協10國、南亞6國、俄羅斯及中、東歐等地都已有台商耕耘的足跡,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台商組織更是歷史悠久,台資企業可透過各地台商已成熟的管道,將大陸產制的原材料或自身商品加以深化,或共同開發新市場。
而「一帶一路」沿線各地的台商組織如能和大陸各省市台商協會對接,在台企聯全力配合下,匯整資源彼此合作,更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4.金融與現代服務業配套引進
「一帶一路」首度深入邊境商貿前沿,在今日互聯網科技協助之下,勢將帶來各種商機,其中又以發展靈活、回收快速的貿易和物流業最值得臺商關注。於此同時,如果能善用母源同屬「中華文化」的利基,也可積極投入金融與生活配套服務業,如房地產、餐飲、人才培訓、文化教育等,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