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华
近年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呈明显上升趋势。
药物不良反应分为剂量相关型和剂量不相关型。前者常和剂量相关,其发生频率和程度与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相关,尤其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统疾病者,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容易预测,其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后者是一种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难以预测,其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
药物不良反应按发生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按发生的急缓分为急性、慢性药物不良反应。轻度和慢性药物不良反应,因临床表现较轻,容易被忽视,如果不及时就诊,部分患者则会逐步发展为中、重度不良反应。
结核病治疗需要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虽能有效控制结核病,但仍面临耐药和不良反应两大难题。尤其是后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类型多样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胃纳减退、厌食、反酸水、腹痛腹泻、肝区疼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四肢关节酸痛、四肢末端麻木、发热、皮肤瘙痒、皮疹,严重者皮肤脱屑甚至有剥脱性皮炎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5%~20%。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患者不必恐慌,建议及时去专科医院就诊。早期就诊及治疗,及时调整抗结核药物,不但可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而且不耽误结核病的治疗,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也不可不顾药物反应而坚持服药。擅自停药或不规则服药容易导致耐药发生,而不顾药物反应坚持服药更容易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该怎样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呢?首先,医生应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因素,有助于选择用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其次,可根據以下7点选择抗结核药:
1.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往往对多种药物过敏,应慎用过敏反应频率高的药物如链霉素、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
2.曾经对某种抗结核药过敏者,不能再次使用;
3.有过敏性疾病患者,用抗结核药易发生过敏反应,应注意密切观察;
4.有肝病史、嗜酒者及老年患者,抗结核治疗时慎用利福平、吡嗪酰胺;
5 .有肾病史、肾功能障碍、听力减退者及老年患者、幼儿、孕妇,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6.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慎用异烟肼、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环丝氨酸;
7.幼儿及视力减退者,不用乙胺丁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