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耀,曹 平,贾梦莉,王春梅,*
(1.南通海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11;2.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涤氨针织物的苯甲酸苄酯载体染色
朱红耀1,曹 平1,贾梦莉2,王春梅2,*
(1.南通海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11;2.南通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为了降低涤氨针织物的染色温度,采用苯甲酸苄酯作为染色载体,讨论了苯甲酸苄酯的用量、染液pH值、染色温度及恒温染色时间等因素对涤氨针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载体苯甲酸苄酯对涤氨针织物的最佳染色工艺。结果表明:分散红玉DRD用量3%(owf),浴比为1∶20,苯甲酸苄酯用量为6%(owf),110 ℃染色50 min,毋需调节染液pH值,苯甲酸苄酯载体染色的涤氨针织物可以获得较好的表观颜色特征及色牢度,且苯甲酸苄酯不会对涤氨针织物造成损伤。
涤氨针织面料;载体;染色;苯甲酸苄酯
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即氨纶[1],其弹性好,断裂伸长率大于400%,最高可达800%,有良好的应用性能。氨纶的应用较为广泛,主要与棉、锦纶及涤纶等纤维组成弹性织物,市场占有率可达25%~30%左右[2]。目前主要采用分散染料对涤氨织物进行染色,但涤纶与氨纶的物化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两种纤维染色温度相差较大[3-4],氨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不需在高温条件下染色,在100 ℃条件下,分散染料对氨纶染色已接近饱和,而涤纶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一般需在高温条件下染色[5-6]。氨纶不耐高温,尤其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对氨纶进行高温处理,会使氨纶发生脆损,弹力受到较大损伤,为了避免氨纶弹力损伤,一般在120 ℃左右对涤氨混纺织物进行染色[7-8]。
采用苯甲酸苄酯为载体,以降低涤氨针织面料的染色温度,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探究染色载体苯甲酸苄酯对涤氨针织面料的最佳染色工艺,并将其染色效果与高温高压法染色效果进行比较。
1.1 材料及仪器
材料:经前处理、预定型的涤氨针织布88%涤纶 8.3 tex/144 f+12% 氨纶 3.3 tex,150 g/m2(南通泰慕士服装有限公司)。分散红玉DRD(安诺其纺织化工有限公司),苯甲酸苄酯(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苄酯乳化剂(杭州绿典化工有限公司),皂片(上海制皂厂),氢氧化钠,保险粉,冰醋酸(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仪器:EL303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PHS-3C精密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IR-12SM红外线试色机(厦门瑞比公司),101AB-1电热恒温鼓风干燥机(海门市恒昌仪器厂),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华联环境实验设备公司恒昌仪器厂),DatacolorSF650测色配色仪(德塔颜色商贸(上海)有限公司),Gyrowash415水洗/干洗色牢度试验机(英国James H Heal公司),LFY-301B熨烫升华色牢度仪(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院),YB571预置式染色牢度摩擦仪(温州大荣纺织标准仪器厂),YG065H型电子织物强力仪(莱州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苯甲酸苄酯的乳化
将质量比为9∶1的苯甲酸苄酯及苄酯乳化剂混合成透明的淡黄色液体,加水乳化,配制苯甲酸苄酯质量浓度为10 g/L的乳液。
1.2.2 染色工艺条件
染色工艺条件见表1所示。
1.2.3 还原清洗工艺
烧碱2 g/L,保险粉2 g/L,温度85 ℃,时间15 min,浴比为1∶50。
1.3 测试方法
1.3.1 颜色特征
采用Datacolor SF650测色配色仪在D65 10 Deg光源下测试,测试8次读取平均值,用K/S值表征染色织物的染色深度。
表1 染色工艺条件
1.3.2 染色牢度
耐皂洗牢度:参照GB/T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中C(3)方法测定,皂片质量浓度5g/L,无水碳酸钠质量浓度2g/L,浴比1∶50,60 ℃皂洗30min。
耐摩擦牢度:参照GB/T3920-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测定。
耐升华牢度:参照GB/T5718-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干热(热压除外)色牢度》测试。
1.3.3 顶破强力
参照GB/T19976-2005《纺织品顶破强力的测定 第1部分:钢球法》,将8cm×8cm的待测织物在YG065H型电子织物强力仪上进行测试,用直径38mm钢球顶杆测试3次,结果取平均值。
2.1 涤氨针织面料染色工艺条件选择
2.1.1 苯甲酸苄酯用量对染色深度的影响
改变载体苯甲酸苄酯用量,测得染色织物的K/S值如图1所示。染色条件:分散红玉DRD3%(owf),染液pH值5,染色温度100 ℃,染色时间40min,浴比1∶20。
由图1可见,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随着载体苯甲酸苄酯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苯甲酸苄酯用量为6%(owf)时,染色织物的K/S值最大。这是因为,苯甲酸苄酯用量小于6%(owf)时,苯甲酸苄酯主要对涤纶纤维起到增塑作用,使涤纶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增加分散染料对涤纶纤维的上染率;苯甲酸苄酯用量大于6%(owf)后,较多的染料溶解在苯甲酸苄酯所形成的分散相中,使得纤维对染料的吸附量下降。因此,为提高分散染料的利用率且使织物获得较深的表观颜色,苯甲酸苄酯的用量初选为6%(owf)。
图1 苯甲酸苄酯用量对染色织物K/S值的影响
2.1.2 染色温度对染色深度的影响
苯甲酸苄酯用量6%(owf),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染色温度,测得染色织物的K/S值如图2所示。
图2 染色温度对染色织物的K/S值影响
由图2可见,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先迅速增大后趋于平衡,染色温度达到105 ℃之前,染色织物K/S值增加速率较快,染色温度达到105 ℃之后,染色织物K/S值增加速率缓慢且慢慢趋于平衡。这是因为,涤纶纤维的大分子链段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运动加剧,有利于分散染料向涤纶纤维中扩散,增加分散染料对涤纶纤维的上染率。因此,染色温度初选为105 ℃。
2.1.3 染液pH值对染色深度的影响
培养学生全域旅游知识和服务意识,我们可以邀请专家授课,培养和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为全域旅游的构建,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聚集力量;积极组织旅行社、景点、餐饮、购物中心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开展诚信旅游宣传,遏制不文明旅游,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此外,根据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文化氛围等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促进专业学生的发展。
苯甲酸苄酯用量6%(owf),染色温度105 ℃,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染色pH值,测得染色织物的K/S值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受染液pH值的影响较小,在酸性、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分散红玉DRD对涤氨针织物均有较好的染色效果,考虑到氨纶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高温处理时容易发生脆损,造成断丝等疵点,而原染液的pH值为7.5左右,接近中性环境,有利于保护氨纶纤维的弹性。因此,选择不调节染液的pH值。
图3 染液pH值对染色织物的K/S值影响
2.1.4 恒温染色时间对染色深度的影响
苯甲酸苄酯用量6%(owf),染色温度105 ℃,不调节染液pH值,其他条件不变,改变恒温染色时间,测得染色织物的K/S值结果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氨纶纤维的脆化,染色时间通常控制在40~60min,故讨论60min内恒温时间对染色织物的K/S值影响较有意义。
由图4可见,随着染色时间的延长,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逐渐增大,在染色的前30min内,染色织物的K/S值随恒温时间的延长增大较快;染色的后30min,染色织物的K/S值随着恒温时间的延长增大缓慢。分散染料对涤纶纤维的上染属于Nernst型吸附[9],分散染料对氨纶纤维上染属于Nernst和Langmiur二元吸附,氨纶纤维中的大量柔性链段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与分散染料结合,少部分含有-OH和-NH2的硬性链段主要由氢键与分散染料形成化学键[10]。因此,染色时间初选为40min。
图4 恒温时间对染色织物的K/S值影响
2.2 正交试验
由2.1节中单因素试验可以看出,染液pH值对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影响较小,因此仅考虑苯甲酸苄酯的用量、染色温度及恒温染色时间三个因素对涤氨针织物染色性能的影响,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其中分散红玉DRD3%(owf),浴比为1∶20。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及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正交试验方案与结果
由表2可见,三个因素对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均有影响,其中染色温度影响最大,恒温时间次之,苯甲酸苄酯用量影响最小;但三个因素对涤氨染色针织物的皂洗牢度及升华牢度几乎没有影响。因此,最佳工艺由三个因素对涤氨染色针织物的K/S值影响决定,最佳染色工艺为A2B3C3,即苯甲酸苄酯的用量6%(owf),110 ℃恒温染色50min。
载体法染色条件:分散红玉DRD3%(owf),苯甲酸苄酯用量6%(owf),110 ℃恒温染色50min,浴比为1∶20,不调节染液pH值。
高温高压法染色条件:分散红玉DRD3%(owf),120 ℃恒温染色50min,浴比1∶20,不调节染液pH值。
2.3.1 表观颜色特征
2种方法染色的涤氨针织物的颜色特征比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与高温高压法染色的织物相比,载体法染色的织物颜色特征相差不大,可以获得较好的染色深度。
2.3.2 染色牢度
2种方法染色的涤氨针织物的染色牢度比较如表4所示。
表4 染色牢度比较
由表4可见,2种方法染色的涤氨针织物的皂洗及摩擦色牢度均较好,升华牢度略差。说明苯甲酸苄酯不会对涤氨针织物的色牢度造成负面影响。
2.3.3 顶破强力
2种方法染色的涤氨针织物的顶破强力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顶破强力比较
由表5可见,载体法染色与高温高压法染色涤氨针织物的顶破强力与原未染色布样顶破强力相差不大,说明载体苯甲酸苄酯不会对涤氨针织物造成损伤。由于高温高压染色法会引起织物的收缩,导致织物单位面积克重增加,从而使得强力增加。
(1)分散红玉DRD用量3%(owf),浴比为1∶20时,载体苯甲酸苄酯对涤氨针织物染色的最佳工艺为:苯甲酸苄酯用量6%(owf),110 ℃恒温染色50min,不调节染液pH值;
(2)苯甲酸苄酯载体染色的涤氨针织物可以获得较好的表观颜色特征及色牢度,且苯甲酸苄酯不会影响涤氨染色针织物的色牢度,不会对涤氨针织物造成损伤。
[1] 左凯杰,王存山,陈忠军,等. 涤/氨针织物玫红色染色工艺研究[J]. 染整技术,2010,32(9):24-25.
[2] 苗 勇. 基于高含量氨纶的分散染料染色技术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王建伟,吕景春. 涤/氨弹力针织物的染整加工[J]. 印染,2010,36(19):16-17.
[4] 宋心远. 氨纶的结构、性能和染整(三)[J]. 印染,2003,29(1):31-38.
[5] 唐 杰. 新型涤纶低温染色载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4.
[6] 白建红,崔淑玲. 聚酯纤维环保型低温染色载体C的应用研究[J]. 印染助剂,2015,32(8):41-44.
[7] 钱琴芳,张建芳,张建国,等. 涤氨面料的染整加工[J]. 印染,2013,39(7):16-18.
[8] 马正升. 涤纶/氨纶弹力织物的染整加工[J]. 纺织导报,2000,(6):19-21.
[9] 唐 杰,吴赞敏. 新型环保载体对涤纶染色动力学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印染助剂,2014,31(5):20-23.
[10]钱红飞,宋新远.氨纶分散染料染色的吸附等温线和机理研究[J]. 染料工业,2001,38(6):24-26.
Carrier Dyeing of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 with Benzyl Benzoate
ZHU Hong-yao1, CAO Ping1, JIA Meng-li2, WANG Chun-mei2,*
(1. Nantong Hai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Nantong 226011, China;2. 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yeing temperature of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 benzyl benzoate was used as a dyeing carrier on dye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amount of benzyl benzoate, pH value and dye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the dyeing properties of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s were studied. The optimum dyeing process was determined by orthogonal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dyeing process was that Rubine DRD 3%(owf), benzyl benzoate 6%(owf), dyeing at 110 ℃ for 50 min, bath ratio 1:20, and without adjusting pH value. The apparent color 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 fastness of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s dyeing with benzyl benzoate were good and the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s could not be damaged by benzyl benzoate.
polyester/spandex knitted fabric; carrier; dyeing; benzyl benzoate
2016-10-19
南通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计划项目(GY22015066);南通市港闸区工业创新及产业化计划项目(2015D112)
朱红耀(1970-),男,江苏南通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黏合衬的研发和生产。
*通信作者:王春梅(1967-),博士,教授,E-mail: w.cmei@ntu.edu.cn。
TS193.6
B
1673-0356(2017)01-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