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洲,赵靖君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本文研究的唐代河南道指的是 《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的河南道范围①[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 129-313页。,大约包括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函谷关以东直达大海的广大地区,拥有河南府、陕州、郑州、兖州等1府30州。所论述的湖沼,主要包括湖泊和沼泽两种地貌类型,分为天然湖沼和人工湖沼。具体来说包括湖、泽、淀、渚、渊、潭、坈和陂、塘、池、堰、堨等十二种类型,大致来说,前七种属于天然湖沼,后五种基本上属于人工湖沼②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湖沼是陆地水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沼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③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就地质构造和古地形而论,黄河下游地区,实为一大盆地——华北盆地④黄第藩:《中国古湖盆产生的构造条件和构造类型》,《石油实验地质》1981年第2期,第77-78页。。华北盆地被现行黄河下游郑州至兰考段河床分割为两个部分,北部的渤海盆地和南部的周口盆地⑤景存义,伍燕南:《黄河下游河床变迁与新构造运动》,《人民黄河》1991年第2期,第69页。。河南道平原地区就基本上属于周口盆地,除了周口盆地外,还有开封、汤阴等十个面积1000至10000平方公里的盆地和卢氏、嵩县、莱阳、诸城、淄博等十九个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盆地⑥董智勇,佟新夫:《中国森林史资料汇编》,北京: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1993年,第73-89页。。这些盆地因沉降作用,地势比较低洼,极易形成湖沼。河南道地区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湖沼分布区,有著名的大野泽、孟诸泽、圃田泽、菏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不断加深,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沼也发生了剧烈的演变,势必会对陆地水文环境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唐代河南道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前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黄河在东汉时经过王景治理后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⑦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第23-35页。,黄河泥沙对平原地区湖沼的影响减少,但唐朝是历史上农业、经济等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人类活动对湖沼的影响逐渐加深,湖沼环境变迁剧烈。唐代河南道湖沼的具体情况如表1:
表1唐代河南道湖沼情况表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表1中《旧唐书》版本均与此同。
①[明]邹守愚修,李濂纂:《河南通志》,明嘉靖三十四年刻本。表1中《河南通志》版本均与此同。②[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07 页。③[宋]王应麟:《(合璧本)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 表1中《玉海》版本均与此同。
从表1中可以看出,唐代河南道湖沼共有83个,其中自然湖沼38个,人工湖沼45个。不仅湖沼数量比较多,而且面积大的湖沼也不少,如广成泽“周回一百里④[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 166页。;永泰湖“周回三百六十三里”⑤同④,第 232 页。;大野泽“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⑥同④,第 262 页。等。当然,实际的总数肯定不止83个,例如:“沂州琅邪郡……有陂十三”⑦[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996 页。、“(玉梁渠)两岸通官陂十六所”⑧同④,第 240 页。等因没有具体名称都只按一处湖沼计算,大部分园林池、寺观及宅池等也没有计入在内。还有一些湖沼在唐朝的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是从唐后的文献中可以发现这些湖沼还存在。如大明湖,《水经注》中明确记载“(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⑨[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正:《水经注校正》(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210 页。。 但是,唐时已不见记载,宋以后记载颇多,如宋曾巩的《大明湖》⑩山东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咏鲁诗选注》,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0页。,清蒲松龄的《暮春泛大明湖》⑪⑪同⑩,第 147 页。等。也有湖沼可以从诗词中发现其描述,但无法确定是否与其他湖沼重叠。李白有《东鲁门泛舟》诗曰:“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清]彭定求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1828 页。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府(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②[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920 页。 引《一统志》云。又有《鲁东门观刈蒲》③同④,第 1874 页。诗,说明兖州城东确实有湖沼存在,按其方位来说应不是南池,但无其他佐证,姑且不列入。
根据表1,可以绘制唐代河南道湖沼地域分布图,如图1:
图1唐代河南道湖沼分布图
结合表1和图1,可以发现河南道湖沼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点,按其流域、地域范围,大体可分为四大分布带。
这一分布带主要包括黄河下游地区、泗水流域、济水流域④白沟认为是济水上中游。、沂水流域、汶水流域等。湖沼共有30个,是四大分布带中数量最多的,占唐代河南道湖沼总数的三分之一多,其中天然湖沼17个,人工湖沼13个。汴水沿线的湖沼最多,有14个,约占该分布带总数的46.67%;黄河、济水流域的湖沼数量和汴水沿线相当,有12个,约占该分布带总数的40%。这一分布带的湖沼大多数是天然湖沼,尤其是黄河、济水流域和泗水流域,天然湖沼有12个,约占天然湖沼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些天然湖沼大都面积比较大、存在时间长,很多都是先秦时期就遗存下来的。
这一分布带主要包括颍水流域、汝水流域、蔡水流域、涡水流域等。湖沼共有26个,约占总数的31.33%,其中天然湖沼3个,人工湖沼23个。颍水流域有11个,约占该分布带总数的42.31%;汝水流域有8,约占该分布带总数的30.77%;合起来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剩余的湖沼主要集中在光州、申州和濠州。这一分布带的人工湖沼数量大大超过天然湖沼,人工湖沼数量约占该分布带湖沼总数的88.46%,说明该区域水利工程发达。
这一分布带主要包括伊洛水流域、河南境内的黄河中游流域等。湖沼共有19个,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天然湖沼8个,人工湖沼11个。伊洛水流域的湖沼有14个,约占该分布带湖沼总数的73.68%;黄河流域有湖沼5个,占总数的26.32%。这一分布带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洛阳城及周边地区的湖沼,且集中在伊洛河下游地区。
这一分布带主要是发源于山东丘陵的河流流域,包括沭水流域、潍水流域、胶莱河流域、沽水流域等。湖沼共有8个,约占总数的9.64%,是四大分布带中湖沼数量最少的,其中天然湖沼4个,人工湖沼4个。天然湖沼和人工湖沼数量相当,人工湖沼总数较少,水利较落后,这一分布带也是河南道农业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唐代,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是首要问题,而解决灌溉问题是关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工陂塘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其实从陂、塘、堰的概念中也能看出一二,《礼记·月令》注曰:“蓄水曰陂。 ”⑤[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王文锦审订:《礼记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477 页。《风俗通义·山泽》云:“陂,谨按传曰:‘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今陂皆以溉灌,今汝南富陂县是也。 ”⑥[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481页。“湖者,都也,言流渎四面所猥都也,川泽所仰以溉灌也。 ”⑦同⑥,第 480 页。《辞海》“塘坝”条云:“亦称塘堰、陂塘,山丘区的小型蓄水工程。……供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 ”⑧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74页。“堰”条云:“或称拦河堰,横截水中,用以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溉、发电或便利航运。 ”①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569页。“堨”条云:“犹‘堰’。 以土障水。 ”②同①,第 1570 页。可见陂、塘、堰、堨的主要功能就是蓄水灌溉。唐代河南道的83个湖沼中,明确记载灌溉农田的湖沼有19个,具体情况如表2:
表2唐代河南道湖沼灌溉情况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唐代河南道湖沼的灌溉面积是非常大的,有记载灌溉面积的都超过了百顷,最高的甚至可达万顷,如:潍水故堰“方二十余里,溉水田万顷”③[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99 页。;椒陂塘“引润水溉田二百顷”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987 页。等。大部分面积比较大的湖沼,如大野泽、孟诸泽、葛陂、夷安泽等,虽没有记载其有灌溉之利,但肯定都是兼具灌溉功能的。
湖沼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是人民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风俗通义·山泽》云:“泽,传曰:‘水草交厝,名之为泽。 ’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⑤[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477 页。“薮,谨按:尔雅:‘薮者,泽也。’薮之为言厚也,草木鱼鳖,所以厚养人君与百姓也。”⑥同⑤,第 474 页。唐代河南道的83个湖沼中,明确记载自然资源的湖沼有8个,如表3:
表3唐代河南道湖沼自然资源情况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唐代河南道湖沼的自然资源多种多样,鱼、鳖、虾、蟹、蚌等是基础资源,湖边沼泽生有菱芡、蒲苇、莲荷等沼生植物,卤泽还有盐利,湖沼旁还种植有各种树木。开封的福源池(蓬池)、郑州东的广仁池(李氏陂、仆射陂)等,为了保持湖沼资源,都禁渔采。
湖沼的水生动物、植物,湖旁的动植物,湖泊水体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景色秀丽、环境优美。所以湖沼,特别是城市内的和城市附近的湖沼是市民经常嬉戏游玩的场所。如:嘉猷潭“旧为都人游泛之所”⑦[清]徐松辑,高敏,点校:《河南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4 年,第 21 页。;鸿池在洛阳城东,附近别馆林立;武后和太平公主常到嵩山的龙潭游玩;莲子湖“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又渔船掩映,罟罾疏布”⑧[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07 页。,景色优美。文人墨客也常驻足湖沼,吟诗作对,如:临汝城南流盃池,“唐则天尝与侍郎姚元崇、苏颋、武三思、薛耀等游晏赋诗”⑨[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八),北京: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46 页。。还有一些湖沼专供皇室游猎之用,如:广成泽从西汉以来就是皇家苑囿,东汉马融有《广成颂》⑩[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第 569 页。,赞扬其丰富的资源、美丽的风景,是游览的绝佳所在。唐朝时,姚崇年少时“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三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第 4383 页。,皇帝也经常到广成泽打猎、游玩、避暑。
有些湖沼就处在河流的流经途中,是该河流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连接运河的湖沼,不仅为运河提供了通航的充足水源,本身也是重要的中转站。巨野泽上承濮水、济水,都可通舟楫,下可沿济水直达海滨。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⑫[清]彭定求,等编,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年,1831 页。,湖也直通济水。永泰湖就是沟通汴水和淮水的中继站,上通汴水、下达漕渠。洛漕新潭,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安置诸州租船”⑬[宋]王溥:《唐会要》(卷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55 年,第 1596 页。。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便利航运,如梁公堰拦截河水入汴河,增加了汴河水量,沟通了河水和汴水的航运。黄河、淮水、泗水、汴水、颍水、汝水等河流都是重要的航道,这些河流及和他们相连的湖沼共同构成了密集而发达的航运网。
除了以上的功能外,有些湖沼还有调节水流、提供城市用水、军事等功能,如:月陂修筑改变了洛水的流向,即墨“东南有堰,贞观十年,令仇源筑,以防淮涉水”①[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第 995 页。;千金堰抬高了谷水水位为洛阳城提供了充足水源,前面也提到过塘堰的功能之一就是供给居民用水;荆山堰、浮山堰修筑是为了灌寿阳城,寒山堰修筑为了灌彭城等。
先秦两汉时期,河南道地区就已经分布有大量的湖沼,但可能由于文献疏略,见于记载的湖沼数量并不多。到了魏晋南北朝,河南道进入了湖沼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最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河南道湖沼星罗密布,自然湖沼几乎都还存在,人工湖沼大量涌现。进入唐代,河南道的湖沼数量减少,开始出现了淤浅的趋势。据笔者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道的湖沼超过260个,天然湖沼有100多个、人工湖沼有160多个。虽然魏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影响河南道湖沼布局的自然因素变化并不剧烈,总体布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很多湖沼尚存,但湖沼确实有逐渐淤浅的趋势②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唐时的湖沼数量较前期已大大减少,湖沼在唐末以后淤浅的趋势更加明显,如灌田数千顷的鸿郤大陂到唐时已被废弃③[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39 页。。
黄河在东汉以后出现了长期安流的局面,黄河泛滥对平原地区湖沼的影响较小,按此情况推测,唐朝河南道湖沼的数量至少应该是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接近的,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唐代的地理典籍已很丰富,不仅出现了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而且有《括地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及各种地理志作为补充,还有后代丰富的省志、府志、县志作为参照。如果魏晋南北朝的湖沼在唐代确实还存在,应该没有不记录或漏记录的可能,况且很多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存在的湖沼在唐代的典籍中也有记录。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些湖沼确实湮没了,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唐代河南道湖沼减少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是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泥沙的淤积,人为因素则主要和政府的政策、战争等有关。当政局稳定时,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就要兴修水利,兴修陂塘堰增加了湖沼的数量,也改变了区域水环境。当人口增加时,政府鼓励开垦,于是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湖泊滩地就成了开垦的良好目标,随着垦殖面积的扩大,湖沼的水体面积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陈桥驿先生就指出:“毁湖造田的广泛存在是黄河下游平原湖泊湮废的重要原因。”④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5页。当政局不稳定时,特别是战乱中,湖沼会遭到人为的破坏,数量减少,加上年久失修,渐渐的就荒废了。对于河南道来说,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前期忙于战争,出于军事需要,一大批陂塘被毁坏,后期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水利建设,不少陂塘可能已经消失”⑤赵永复:《历史时期黄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页。。
唐时河南道还存在的很多湖沼在唐以后又开始渐次湮废,如:沙海在唐朝中期后,就没有水了⑥同③,第 176 页。 载:“今无水”。;到宋时,只能看见“冈阜连延于西南,原田平坦于东北,何沙海之飞扬”⑦[宋]孟元老,撰,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5 页。。孟诸泽水域在唐时仍有周回五十里,但是到宋代以后也淤平了⑧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 62页。。巨野泽在元代“涸成平陆,而畔岸不可复识矣”⑨[清]胡渭,撰,邹逸麟,整理:《禹贡锥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125 页。。即使是圃田泽这样的大湖沼,到明清以后还是逐渐淤平了⑩史念海:《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 57页。。发展到现代,河南道的湖沼大都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修建的各种大中小型水库、沿今京杭运河沿线的山东省的东平湖、南四湖、微山湖以及苏北的洪泽湖和徽北淮河流域的一些零星小湖泊,但是无论湖沼的水量、质量、数量、规模等都无法与唐朝时期相比。且对湖沼产生影响的人为因素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湖沼不仅面临面积缩小的危险,更严重的是陷入了水质持续不断恶化的危机。
河南道的湖沼除以上描述的那些功能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功能。如湖泊承受江河流水中的泥沙腐物,接受空气中的尘埃污浊而在湖底沉淀,可以澄清河水,清洁空气,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①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历史地理:第2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4页。。沼泽通过水平方向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使其周围的地方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点,降低夏季气温、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空气,保护生态平衡等②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27-129页。。随着湖沼的消亡,湖沼功能的发挥受到阻碍,河南道的农业生产环境恶化、供水变得更加困难、航运事业受到阻碍、水旱灾害更加频繁,调节气候功能减弱、局部小气候变差,总体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所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湖沼资源将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滥围滥垦可以说仍然是当前湖沼面临的最大威胁,直接造成了湖沼面积的不断缩小。一般河南道入湖河流挟带的泥沙量较大,湖沼的含泥沙量也在不断增加,入湖河口三角洲不断扩展;湖泊枯水期时,会露出大量的湖泊滩地;加上工农业过度用水,湖沼水体面积逐渐缩小,也会淤积出大片的湖泊滩地;这些三角洲和滩地都是被围垦的对象。在湖沼面积已经日益缩小的情况下,再大规模的围垦,必会加剧围垦与湖沼功能效益发挥的矛盾。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措施保护湖沼滩地,坚决制止滥围滥垦行为;对严重影响居民、工农业用水和排洪的围垦地区,严格要求其退田还湖。滩地的不断扩大,是湖沼泥沙不断淤积的结果③谢宇:《秀丽的湖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第201页。。湖沼不断泥沙淤积是由于入湖泥沙量不断增加的结果,所以为了减少淤积,必须严格控制入湖泥沙量。如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进入湖沼的泥沙量等。入湖泥沙量减少了,滩地就减少了,围垦也会减少,湖沼面积缩小的速度也会变慢,湖沼的使用寿命自然也就延长了。
河南道的湖沼几乎都是淡水湖,水质较好,是居民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用水重要的来源之一。但随着城镇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排入湖沼,有些湖沼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会持续恶化,加上居民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不断增加,污染浓度相应的会逐渐增大,湖沼最终成为“死湖”。对于工农业污染源,湖沼流域环保部分应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标准,加大对工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对于城镇生活污染源,一方面需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清污分流、截污工程措施、废水贮存等方法④蓝红林:《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与保护初探》,《云南环境科学》2001年第4期,第26-28页。,阻止生活污水排入湖沼。对于治理已经受污染的湖沼,可以参考国外的治理经验,采用疏浚法,就是利用疏浚机械将湖底受污染的沉积物挖去,并运往它处妥善处置,如瑞典的特鲁曼湖污染的治理⑤同③,第 204 页。。也可以参考湖北鄂城县鸭儿湖的治理经验,开辟氧化塘,利用其中互相依存的藻菌共生系统来净化废水。当然,究竟要采取何种方法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和治理相结合。
河南道大多数湖沼的主导生态功能是供水、防洪和提供水产品,兼具旅游、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辅助功能⑥杨桂山:《中国湖泊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保护策略》,《湖泊科学》2010年第6期,第799-810页。,但是不同湖沼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又是不同的。且湖沼由于地理位置、自身的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受人类的影响程度等不尽相同,导致湖沼的实际情况也相差很大。只有明确了湖沼的功能定位,才能更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湖沼的资源。如东平湖的主导功能是分洪,而旅游已成为其一大特色。保证其泄洪功能的有效发挥是首要任务,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充分开发其生态旅游资源。当然,现在河南道的湖沼开发还存在湖沼水面养殖过度、湖沼周边地带开发强度过大、湖沼水资源过度使用、湖沼生物资源过度索取等问题,超过了湖沼的环境承载能力,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需要开展湖沼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各部门、各单位要齐心协力、通力配合,多管齐下,把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限制滥捕滥捞湖沼资源行为、开展环湖带生态保护工程、科学确定用水规模等措施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实效。
河南道的湖沼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辉煌之后,在唐代进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据统计超过83个,且天然湖沼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存在不少周边超过一百里的湖沼。这一时期河南道的湖沼在汴河以南的淮河上中游、豫西山麓冲积扇与东部平原交界带及黄河沿岸、沿海地带和豫东、鲁西南地区均有分布。而且唐代河南道的湖沼自然资源丰富、功能类型多样,最主要的为灌溉功能,兼具航运、旅游功能,有些湖沼还有调节水流、提供城市用水、军事等功能。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湖沼的数量大大减少,很多湖沼已经消失不见。当然也有一些新的湖沼出现,但淤废的数量远大于新出现的数量。发展到现代,唐代河南道的湖沼几乎都已湮废,虽也新生了不少湖沼,但又面临着面积日益萎缩、水质日趋恶化等问题。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湖沼围垦面积、控制入湖泥沙量、控制入湖污染源、治理湖沼污染等,还要明确湖沼功能定位,开展流域综合治理。但湖沼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问题,保护湖沼资源又是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如何更加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现有的湖沼资源仍然是一个严峻而又极具探讨意义的课题,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