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上那丛花
文︳徐健英
周五,这里的孩子三点一刻就放学了,于是我和几个老师商量着一起去做个家访——必须有本地老师陪同,因为不少孩子的爷爷奶奶是不会说普通话的,而我对这里的方言也不太懂。
和班上的孩子一起穿行在山坡、田野间,落入耳中的是一句句暖心的话语:“老师,我们回家要走一个半小时才到,您能走得了吗?”那一张张山花般朴实的脸上,除了善意的笑容还有满怀的担心:“我们是走惯了的,可是您不同!”还有几个学生一定要帮我们拿包,说这样老师们就不会那么累了。多善良懂事的孩子啊!看看天边,洁白的云朵和遍地的野花是我很久没有看到的了。
去了五个学生家,不同的村落却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成群的孩子和劳动的老人占据了村子的四分之三,很多孩子都是从三岁起就没有再和父母住在一起。路过一所村小,几岁的孩子们质朴的脸庞上写满了疑惑和羞怯。父母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记忆,终日面对的是爷爷奶奶每天的辛劳疲惫和日渐苍老的容颜。为了生活,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迫分离。村里建造的楼房不少,但当我进入房间时才发现,他们拥有的仅仅是这样的一幢空房子而已,房间里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很多家庭都是两三个孩子挤一张床,更别说孩子的独立房间与书桌了。
鸡蛋是乡邻们认为最好的东西了,我们到访,他们用最热情的方式接待,每个人煎两个荷包蛋。很久没尝过如此纯正的土鸡蛋了,喝着浓浓的汤感受着爷爷奶奶们那份醇厚的待客之道,思索着这些不太懂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不仅要种田种地,还要带几个孩子,我怎么谈帮助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呢!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靠的只有自己的坚持和毅力。
终于走到了父母没有外出的一个男孩家,房子看上去比别人家的要简朴些,爷爷过世了,父母不能外出。年迈的奶奶正在艰难地整理大半屋子的板栗壳当柴火,男孩见我们到来,立即洗碗摆水果、倒茶,奶奶讲他在家不仅能洗衣做饭,还能种地。等了一会儿,他妈妈挑着一担豆子回家了,这豆子竟是孩子春天时种下的。天已经暗下来,我们起身告辞,同事只有一辆摩托车,于是我们分批行动。我在山间的小路上慢慢独自前行,村落里没有点灯,回想着自己儿时也走过这样的山路,一切变得熟悉起来。男孩骑着自行车一路追上我,“老师,我陪着你走。”“你得回家去了,待会要吃晚饭了。”我有点为他担心,“我爸爸要到七点半之后才回家,没关系的。”说完嘿嘿地笑了。一路上,他和我聊起自己的哥哥在当兵,他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当兵,能为家里分担些。
家访完毕,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我回头看看山里的村落,一丛丛山花在昏暗中静默地站立着,山风吹过,又彼此呼应般地摇摆起来。
走访的五个孩子当中,一个孩子想上清华大学,还有一个孩子想上哈佛。虽然我知道,现在这些梦想对于他们来讲还显得那么渺茫,但能够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来讲始终是不错的。
(作者单位:长沙市开福区第一小学支教学校:郴州汝城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