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微微, 汪 莹
(黑龙江省巴彦县黑山牧业发展有限公司151818)
不孕门诊
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
吴微微, 汪 莹
(黑龙江省巴彦县黑山牧业发展有限公司151818)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奶制品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生产效率与奶牛繁殖能力存在密切联系。近几年,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降低了奶牛生产效率,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分析了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探讨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预防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
奶牛繁殖综合征是奶牛生殖系统(包括卵巢、子宫、生殖道)的一系列疾患的总和,其中由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发情异常以及胎衣不下引发的子宫内膜炎占奶牛繁殖疾病的80%以上。
对于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导致该病的因素涉及内容较多,一般归纳为两方面:(1)先天性病因。例如,两性畸形、遗传、异性孪生母犊、生殖器官畸形以及幼稚病等。(2)后天性病因。例如,管理不合理、饲养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繁殖技术、疾病影响、衰老性等。
日常生产实践中,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往往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例如,患病母畜中常表现出饲养性、疾病性、管理利用性几个因素。因此,在分析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病因的时候,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从多个层面,综合分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准确分析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真正原因。
针对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病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症状:(1)不发情或隐性发情。母牛长期不发情,或者偶尔伴有发情现象,但持续时间短,且症状不明显。(2)屡配不孕。不孕症是奶牛常见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生产效率,而且会影响奶牛健康,降低养殖户经济效益,其中排卵障碍、胚胎早期死亡均可能引起不孕。
针对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治疗时,需以病牛实际病因为出发点,对症治疗。
2.1 激素疗法
促卵泡素(FSH),对卵巢静止、卵泡交替发育、多卵泡发育具有治疗效果,而PMSG与促卵泡素的作用基本一致,具有催情的效果。另外,可应用促黄体素(LH)、孕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卵泡囊肿。前列腺素对治疗持久黄体,疗效较佳,亦可对子宫内膜炎进行治疗。若病变表现为排卵延迟,可予以促黄体素、孕酮治疗。催产素可用于持久黄体、黄体囊肿治疗。
2.2 中药疗法
针对卵巢疾病,可给予大温经汤、复方淫阳汤、益母黑豆汤、益母艾归汤等进行治疗。针对子宫疾病,可给予子宫丸、完带汤、益母鸡冠汤等进行治疗。奶牛卵巢静止与持久黄体性不孕症,可予以复方仙阳汤治疗。产后子宫复旧,可予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而清宫消炎混悬剂,可用于子宫内膜炎治疗。
除此之外,还包括激光疗法(奶牛疾病性不孕症)、子宫冲洗灌注法(子宫阴道炎症)、针灸疗法(黄体囊肿、卵巢静止、子宫迟缓等)、手术疗法(卵巢囊肿)等。
3.1 规范奶牛繁殖技术操作
操作奶牛繁殖技术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包括冻精解冻、输精、妊娠诊断等多个环节。同时,组织操作人员学习奶牛繁殖先进技术,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效率,控制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发生率。
3.2 加强饲养管理
干奶期,合理投喂饲料,对母牛膘情与体况进行适当控制,避免过度肥胖。围产期,丰富营养元素,适当补充维生素(A、D、E)、微量元素(硒元素)和矿物质(P、Ca),避免子宫复旧延迟、胎衣滞留等情况。另外,注意产房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工作,预防生殖器官感染。及时淘汰有生理障碍的奶牛。奶牛生产时用正确方法接生,接产应严格消毒,以防产道感染。改善饲养环境,牛舍按标准建造。合理饲喂奶牛,正确搭配日粮及饲草料。
3.3 重视产后监控
产后15 d内,养殖户应密切观察子宫恶露变化,例如异味、颜色、数量、炎性分泌物等。产后20~24 d,以母牛子宫复旧进程为主要监测内容,产后40~60 d,主要监测卵巢活动,留意产后首次发情时间。
奶牛不发情、屡配不孕和流产增多会导致产犊间距拉大,这不但影响了单产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奶牛的利用年限,而且增加了饲养成本和劳力支出。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成为阻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养殖户应结合养殖场具体情况,借鉴吸收先进技术与经验,综合分析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病因,通过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奶牛繁殖障碍综合征,增加经济效益。
S858.23
B
1005-2739(2017)03-0033-02
2017-03-09
吴微微(1987-),女,专科,助理兽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