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类遗址的展示流线设计探讨
——以明中都遗址展示为例

2017-03-01 01:00:16曹海云汤羽扬张玉龙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都城流线城墙

曹海云 汤羽扬 张玉龙 杨 薇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010000)

都城类遗址的展示流线设计探讨
——以明中都遗址展示为例

曹海云1汤羽扬2张玉龙1杨 薇1

(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010000)

都城类遗址展示点的选取是展示流线设计的基础.以遗址的空间性特征为依据,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遗址展示点的选取.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参观人群特征分析、不同参观方式应用范围探讨,将相关的展示点串联起来,并配以相应的参观方式完成展示流线的设计.设置合理的展示流线能够有助于将遗址最精华的部分展示给不同需求的观者,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参与到遗址的保护与宣传中,提升遗址的社会价值.

遗址;展示点;展示流线

0 引 言

都城类遗址是我国大遗址中重要的一类,它们曾作为一朝之都,是当时的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影响深远.而这类遗址由于占地面积较大,地层结构复杂,保护难度较大,加之大部分都城类遗址的地面建筑物残存较少,观赏性较差,又受到城镇化发展的冲击,保护任务更为艰巨.以发展的眼光进行遗址保护,对这类都城类遗址进行展示性保护,提升其社会关注度,是遗址保护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试图探究影响遗址展示流线设计的制约因素,合理地设置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展示流线,平衡遗址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1 都城类遗址区展示点的选择

每一类遗址区都有其无法取代的自身独特特性与历史价值,挖掘遗址的深层历史价值,展示出其不同于其他遗址的差异性,才能让遗址为更多的人所关注.通过保护、展示、传播这种多元的文化,得以使遗址的生命意义延续.

由此可见,选取遗址的展示点非常重要,是遗址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展示点的选取就是要以体现遗址最主要的特征和历史意义为前提.对于都城类遗址,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空间布局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的贡献,所以从遗址宏观环境布局,中观空间布局,微观建筑细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可以较完整地展示遗址区的空间性特征.

1.1 宏观环境布局中的展示点选取

山水格局是古代都城选址的一项重要参考因素,属于文化景观遗产的范畴.遗址周边的自然环境变化相对较少,具备遗址展示的真实性条件,对于遗址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展示,可以有效烘托遗址区的历史氛围,提高其观赏价值,是历史遗址区展示中一直容易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环节.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具备展示条件,且历史景观资料完备的遗址区,将其自然景观原状呈现就是对遗址区的最好保护.1.1.1 选取宏观环境层面的全局展示点

以明中都遗址为例,其自然地貌保持完整,具备展示的条件和价值.通过资料研究及现场调研,在选取明中都的展示点时,首先看到明中都整个地势南低北高,以皇城为中心四面环山,最北面位于轴线上的万岁山在整个都城的山水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1],且于万岁山上能够俯瞰到明中都都城的全貌,所以万岁山应是我们选取的第一个全貌展示点.另外位于都城东侧的全城制高点——独山,在军事上有重要战略意义.在都城规划时为将独山包含在都城内利于防守,将方正的都城布局改为扁方形,可见独山在明中都都城规划中的重要地位[1],所以作为全城制高点独山也是选取的重要全局展示点.

1.1.2 选取宏观环境层面的特色展示点

在对明中都的自然地貌调研中,我们发现明中都的植被、稻田以及护城河景观十分优美,具备展示的条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原状展示是对其自然山水环境展示的第一选择,这样的展示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遗址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这些展现宏观环境的特色展示点在选取时应在实地观察基础上,方便观者能够从多个有利的观赏角度来体验遗址区精华的部分.另外若有一些描绘当地景色的古画,诗词等作品,也可作为选取其宏观山水环境的特色展示点的依据.

1.2 中观城市空间布局层面的展示区选取

都城类遗址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整个遗址区的精髓所在.在周礼考工记中这样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可见,都城的城市空间布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城的城市空间布局中,首先应做好整体规模规划(方九里),城墙城门分布(旁三门),其次规划城市中路网结构及尺度(九经九纬,经涂九轨),最后还应划分基本的朝廷办公区及居民生活区(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相应的中观城市空间布局层面遗址展示区选取如下:

1.2.1 反映城墙系统的展示带

城墙系统在都城乃至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墙及其所蕴涵的诸种内容,沉积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层,极具展示意义与价值[2].由于城墙系统的军事防御功能要求,城墙的建造材料坚固、建造工艺考究、维修防护及时,使得城墙系统成为都城类遗址中保存最好的部分.以明中都来说,明中都由内外三套城组成,最外一道城是中都城,周长30.36公里,为扁方形;第二道城是禁垣,周长7.67公里,为矩形;内城为宫城,周长3.68公里,近似方形[1].根据其保存现状可以沿城墙设置展示带.

1.2.2 反映水系系统的展示带

都城的宏观山水环境选取中会遵循“背山面水”的原则,所以水系在都城的规划过程占有重要的地位.规划布局中往往会将自然水系引入城市,满足防御、生产、生活之用.另外与城墙相依并存的是“城池”,通常我们称之为“护城河”,作为人工水系的城池,功能也是重在防御[2],同样具备展示价值.在明中都遗址中,城墙外围的完整护城河遗址,起到防御作用.护城河水引入宫城中形成金水河,解决宫内的生产生活用水及消防用水.护城河及金水河遗址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景观,沿水系设置的展示带是遗址区展示中观赏性较强的内容.

1.2.3 反映道路系统的展示带

从道路系统可以看出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路网结构是城市的血脉与枢纽,对于城市的格局影响深远,具备展示的意义.明中都遗址的街坊布局还未完全探明,尤其是街道与城中各个山脉之间的联系需要进一步考古调查.但是禁垣前的街道布局是相对清晰的,分析明中都现有街道布局的肌理关系,可以得到:明中都都城被南北的竖街与东西的横街分割的非常规整.在路网展示中,可以通过铺装标识等布置道路系统的展示带.

1.2.4 反映功能分区系统的展示区

在都城城墙规划中,有这样的说法:城内为城,城外为郭,都城的功能分区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帝王及其家人居住于全城最核心的区域,宫城;大臣贵族的日常办公位于宫城以外的皇城,宫城与皇城构成内城,与百姓居住的外城有城墙及护城河相隔.在内城范围内又有更加详细明确的分区.如明中都宫城中有前朝后寝之分,明中都前三殿左右前方有文华殿、武英殿,呈“工”字形布局,宫墙环绕,自成区域;后三宫是后寝中的最高形制区域;后三宫左右有东、西六宫,是形制次于后三宫的区域.[3]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的分区,对遗址根据现状进行分片展示,能够传达出遗址更多的历史信息,保护遗址的现状.另外根据考古的难度、进度不同,将遗址分区分片展示,也有利于遗址展示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微观细节层面展示点的选取

都城类遗址经过时间的洗礼,地上建筑物残存可能已经十分稀少,在风雨的侵蚀下会有一定的损坏,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地上遗址的价值.这些地上建筑对于观者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内容,残存建筑物上时间留下的痕迹本身也已经属于遗址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展示价值.所以对于微观建筑细节展示点的选取,可以从建筑本身细节的展示和经过时间侵蚀的细节展示两方面进行分析.

1.3.1 建筑细节展示点的选取

对于都城类遗址中残存的地上建筑,是具备直接展示条件的部分,可以设置为展示点,给观者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比如明中都遗址中保存状况最好的城门—午门遗址,午门遗址的三券门完整,白玉石门洞基座上保留精美雕刻,左右掖门和东西两翼保存较好.具备直接展示的条件,将其设为展示点有助于提高明中都整体展示效果.

另外,对于保存不善甚至只余基址的遗址,虽然地上建筑已不存在,但其殿台基址较为清楚,仍能看到原位石础或石础坑等,也具备一定的展示条件.在采取一定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可进行原位展示,也可以融入数字模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观者对遗址的具象感受.

1.3.2 时间侵蚀下的细节展示点的选取

遗址经过长时间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会留下一些痕迹,这些痕迹能够更好地体现遗址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比如明中都禁垣西城墙由于长时间风雨侵蚀原因,有部分坍塌,坍塌面能够清晰看到城墙的内部构造,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其复原,焕然一新.而是在保证其不被继续破坏的前提下,将其作为一个城墙断面的直接展示点,让观者更直观的了解到当时的建造技术.

再如奉天殿是明中都中轴线上形制最高的建筑物,是整个都城建筑的核心之处[4].但奉天殿地上建筑已经不覆存在,殿台基址已非明初的建筑布局.由于明代拆迁宫室,清代迁入儒学,解放后又扒拆儒学,奉天殿的遗址已做了相当大的改动,要想清楚明初奉天殿的规模形制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勘探.如将这些地层保护下来进行展示,正是对于这座都城历史的尊重.

2 都城类遗址展示流线的设计

2.1 对于参观人群的分析

将都城类遗址进行展示的最终目的是想要让遗址不被世人所遗忘,要通过遗址的历史价值激发出社会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遗址的宣传与保护中来,让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能够流传的更加久远.对于参观人群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各类人群的作用,为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服务.参观的人群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群是对于该遗址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第二类人群是对于该遗址有一定了解的记者,社会工作者;第三类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第四类是生活于当地的民众.

2.1.1 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的影响与贡献对于遗址的意义是深远的,只有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对遗址展开研究,进一步挖掘遗址的历史价值,才能逐步提高遗址的学术价值乃至社会价值.

针对专家学者这类人群,首先需要提供离遗址区较近的安静场所进行办公,方便查阅遗址的相关资料,并去现场考证.其次,定期举办交流会,可以方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再次,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留一部分在遗址区,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学者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遗址区的知名度.

2.1.2 记者,社会工作者

对于记者或者社会工作者而言,服务的是社会,贴近的是大众.他们是联系专业人士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桥梁.所以一方面他们可能更多关注的是遗址中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展示点,能够对大众有更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他们与专家学者有一定接触和交流,将一些专业性前瞻性的思想与内容,用相对通俗的方式传达给大众,从而发挥出遗址的教育意义.

2.1.3 游客

对于参观遗址区的游客而言,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游玩,并且希望能在游玩中学习到遗址相关的历史知识.当一种强烈的个人需求使一个观看者极其希望看到那种具有知觉性质的物体时,记忆系统就会对知觉产生强烈的影响[5],所以展示流线设计中应该串联更多的参与性较强的展示点,激发游客探究与参与的热情,寓教于乐,增强遗址展示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2.1.4 当地民众

当地民众往往是展示流线设计中较容易被忽略的人群,他们在这片区域出生成长,当地民众本身和他们的生活故事就是这片区域的活历史.让民众参与其中,让他们对这片遗址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是遗址展示最大的成功.一方面,将当地民众的生活与遗址展示相联系,民众的散步路线,锻炼路线都可以与展示流线想结合.另一方面,将当地民众的工作与遗址展示相联系,遗址的手工作坊区,场景模拟展示区等都可以请当地民众参与,增强遗址展示的互动性.

2.2 都城类遗址展示流线设计

2.2.1 每条展示流线需要串联不同层级的展示点

从都城类遗址宏观层面自然山水环境、中观层面城市空间布局、微观层面建筑空间布局三个层次,探讨都城类遗址的空间性展示特征.基于都城类遗址空间性的三个层次,要想完整展示都城类遗址,就需要将三个层次的展示相互配合联系,这就需要设计好三个空间层次能够交错展示的展示节点.

在展示节点的选择中,可以从三个层次空间展示内容的交叉点入手,选取具有展示价值的交叉点.以明中都遗址展示为例,如选择宏观与中观层面交错的展示节点时,可以从自然山水环境与都城建筑区的视线联系入手,选择景观与遗址能够产生互动交流的展示点:万岁山.万岁山本身是作为宏观自然山水环境的一部分进行展示的,但是于万岁山上能够眺望整个明中都皇城的空间布局,所以万岁山可以作为宏观中观两个层面的展示节点.

如需选择中观与微观层面的展示节点时,可以从具有细节表现力的地上建筑物入手.如在进行中观城市布局层面整个城墙展示带的参观中,可以通过城墙上的城楼、城墙的局部断面等展示节点,使观者的参观距离、参观速度产生变化,打破冗长的流线设置,从而完成两个层面的展示点之间的转化.

2.2.2 根据不同参观人群选取各个层级的特色展示点

针对本文提到的四类人群不同的特点和关注点,可以在其参观流线设计中选取不同的特色展示点.

以明中都遗址为例,宏观展示点中,对于人文关注较多的社会工作者可能对通过古画古诗词中描绘的景色选取的展示点有兴趣;对于尚未探明年代甚至边界的遗址区,可能会吸引更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对于虚拟展示,场景再现等新数字技术手段的展示,可能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兴趣;对于线路较长,相对安静的展示点可能被当地民众选为锻炼路线.

不同的人群必定会在遗址参观过程中有所侧重和偏好,分析各类人群的关注点,设计各有特色的参观流线,以人为本,才能使得流线设计更加人性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遗址展示的效果.

2.2.3 丰富展示流线的参观方式

根据展示流线中每段路线长短不同、参观人群的参观时间限制、个体差异等原因,可以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进行参观.首先可以选择步行,这种最直接的接触与感受是参观中最真实的体验;路线较长展示点较少的路段也可以选取自行车或电瓶车;如果当地条件允许,也可以设置一些当时历史上的交通工具,比如步撵,娇子,马车等,作为体验项目,增强历史代入感.另外,在一条流线设计中,不能只注重视觉感受,还应该设置听觉、触觉等多方位感官体验,丰富观者的感受.

3 结 论

要设计一条合理的展示流线,核心的内容就是展示点的选取.在都城类遗址的展示点选取时分为了三个层级,分别从遗址宏观环境布局层面,中观城市空间布局层面,微观建筑细节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所以让一条展示流线能够涵盖遗址的三个层面的展示点,向观者展示的遗址内容必将更加完整并富有层次性.不同层级展示点的不同观赏距离和体验,能够使观者的感受更加丰富,对于遗址的整体印象更加完整生动.其次,要想完整展示都城类遗址,保证展示流线的连续生动,就需要选取恰当的不同层面之间能够交错展示的展示节点,完成不同层面的展示点的过渡.

再次,对于不同的定位人群,可以串联特定的展示点,设计展示内容有差异的展示流线.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选取该类人群可能感兴趣的特色展示点,使得每条流线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侧重,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最后将这些展示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展示流线.展示流线的具体设计中,考虑各个展示点需要具备的展示条件,从而设计人流通过的速度,停留的位置,观赏的角度等.同时根据展示内容,路面铺装及路线长短等条件的差异,展示路线也可以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实现,并可以设置多方位的感官体验丰富参观过程.

[1]王剑英,明中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刘凤云,城墙文化与明清城市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6

[3]彭亚茜,陈可石.明中都中轴线形态设计探索,规划师2015~09~01

[4]孔黎明,王东.遗址展示中的三维数据采集需求与技术分析,建筑与文化,2016,09

[5]王爱敏.浅议心理学在展示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包装工程,2004(2):8

A Study on the Streamline Design of the Metropolitan Site——A Case Study of the Ming Dynasty’s Ruins

CAOHai-yun,TANGYu-yang,ZHANGYu-long,YANGWei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Zhangjiakou,Hebei,075000,China)

show point selection of Capital sites is the foundation about display streamline design.Based on site space characteristics,respectively from three levels:macro,meso and micro,we choose different sites show points.On the other hand,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visit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different ways of showing,we can link the relevant points, and matches by the corresponding display,to further complete shows streamline design.Set up reasonable display can help streamline the most essence part of the show sit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mand,so as to let more people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ite protection and publicity,to enhance the ruins of social value.

site;display;display streamline

2016-12-20

曹海云(1986-),女,河北张家口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0.3969/j.issn.1008-4185.2017.02.014

TU 2

A

猜你喜欢
都城流线城墙
几何映射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东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38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华人时刊(2016年19期)2016-04-05 07:56:04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大众考古(2014年10期)2014-06-21 07:12:10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
CO2混相驱五点井网流线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