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敏
从《大清相国》看从严治吏
文/张文敏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曾向下属推荐《大清相国》,这本历史官场小说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清代大臣群相,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陈廷敬为官54年,先后任职于礼部、吏部、户部、刑部,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73岁时病逝于相国任上。作者评价陈廷敬为清官、好官、能官、德官,同时作者又说,“历史小说的写作应不止于还原历史,而更在于为当下提供借鉴……历史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好东西。”这就道出了王岐山书记推荐《大清相国》的目的:一方面希望官员洁身自好,提升官德修养;另一方面昭示从严治吏、铁腕治吏的决心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围绕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等思路,我们以史为鉴,思考《大清相国》里的治吏,能得到一些对今天从严治吏的有益启示。
陈廷敬秉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官为民,讲究忠义、仁爱、清廉,实干而低调。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有不少值得同时代和后世官员学习的地方。
百姓利益记心间。陈廷敬曾说:“所谓打江山坐江山,这天下江山是什么?就是百姓。”他做官后更是时时以百姓为重,阻拦地方捐粮食、建龙亭,并立誓“有志官场就做个好官,体恤百姓,泽被后世”。修身齐家养正气。康熙帝评价陈廷敬“几为完人”,他胸怀宽广,公道正派,不端架子。他严格约束身边人,为政敬业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他光明磊落,生活简朴,还多次上书康熙帝要以儒家的伦理教化吏员。
常怀敬畏戒骄躁。《大清相国》写了不少落马的官员,虽然落马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相同:无所敬畏、肆意妄为。浙江总督阿山在康熙南巡时大规模地造行宫、修路桥,甚至购买青楼女子“供皇帝和随行人员消遣”,康熙为此大怒。陈廷敬却常常劝诫官员“君子有大畏!成大事者,必须有所敬畏”。
对官员从严教育的重心,其实就在心系百姓和修身戒躁上。依靠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普遍共识,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制胜的法宝与传家宝,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今天各级领导干部都应铭记和落实群众路线,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加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提高干部群众工作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系百姓”在任何时代都是为官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为官的根本是做人,即所谓的“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各级领导干部修身以约束自己的各种欲望,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为家人做好带头示范,修身、齐家才能更好履行治国的责任。自我修身的诸多素养中最要紧的就是敬畏,古人讲“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说的就是为官者要畏惧苍天、畏惧百姓、畏惧律法、畏惧历史。今天领导干部依然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百姓,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律法,自己的言行不违背道德法律为人民做出表率;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心有敬畏而行有所止,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致的。
陈廷敬为官54年,在权力斗争错综复杂的康熙时期,他洁身自好,虽然严格治吏却并不苛刻,避免成为一个官场酷吏。
圈子文化应远离。康熙时期党争激烈,最典型的就是索额图和明珠,他们吸朋引类,各植私党,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党都想把陈廷敬拉拢到自己圈子里,但他坚持不入任何圈子,只埋头干事。
官场作风禁奢靡。陈廷敬曾三次上书康熙帝禁止官场奢靡之风。他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康熙晚年奢靡之风日盛,陈廷敬建议在官场禁奢靡,以官风带动民风,否则“奢靡之风日长,会人心不古德。朝廷官员奢靡成习,就只有贪银子了”。
选贤荐能重考核。陈廷敬以公心举荐人才,举荐者多颇有政声。他曾任吏部尚书,要求不同官员考察重点不同,关于如何看待官员政绩,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做官的贪利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对上邀功请赏,对下假施德政。这样的人官做得越大,贻祸更是深远。”
严而不苛有激励。陈廷敬治吏很严,曾主办富伦案、王继文案,对那些损民敛财、违法作奸的官员从严惩办。但他严而不苛,他认为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俸禄过低,多次恳请康熙帝为基层官员增加俸禄。
官场圈子的实质是官场的内耗,位高权重者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当成了私人物品,大搞权钱交易,官官勾结,最终会导致国家在内耗中丧失发展机遇。我们党历来就对党内的拉帮结派现象非常警醒和重视。邓小平曾说:“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哪!很多失误就是从这里出来,过错就从这里犯起。”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对于十八大后落马的“大老虎”及背后的利益集团,新华社首次公开给这些团伙命名为“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人民日报》曾刊文《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指出官场圈子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寄生、利益输送关系,甚至是由一群掌权的腐败分子组成的小团伙、一群依靠滥用权力牟取私利的利益共同体,清正官场必须远离圈子文化。
如何选拔和考核官吏,在任何时代都会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工作重心和积极性。当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既重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干部,以更合理的机制选拔出好干部。考核干部方面逐步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中组部下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从具体制度上明确传达出新的用人导向,目的就是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来。
从严治吏的目的是最终形成不敢违规、不敢专权、不敢失责的官场氛围,但严不等于苛刻。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合理的激励制度也是必要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并行的“双梯”制度,拓宽了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建立了正常阳光的工资福利增长机制等,这些激励机制都给了各级领导干部以合理的政策期待,调动了公务员的积极性。
陈廷敬任左督御史期间对贪腐之风进行治理,他的一些从严督吏的想法、做法值得思考。
预防腐败重证据。为了对官员形成震慑,宋仁宗时开了“风闻奏事”的先例,即谏官可以根据道听途说来进行举报,不必有真凭实据,甚至也不必署名。康熙帝也允许官员以“风闻之事”上奏,陈廷敬却说,“风闻言事,恐生冤狱。”他还“怕有人借风闻之事,罗织罪名,打击异己。”他以身作则,到山东、云南巡视都是以铁证来证实地方官的违法行为。
巡视地方有威慑。中央对地方定期巡视是西汉以来较为常用的监督官吏的方式,清代继续发挥这一制度的优势,定期巡视,对地方官员形成一定威慑。
异体监督有奇效。陈廷敬到地方办案希望摆脱地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和线索,他想借助皇权来惩戒或处罚,却几次都被绝对权力(皇权)所干涉,不了了之,没了下文。绝对权力的存在,对监督来说未必是好事,从严监吏应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实现异体监督。
在今天,预防腐败的理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腐败官员的惩罚固然重要,但结果再严厉都无法改变已经腐败的事实,所以“预防腐败重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反腐理念。2013年底,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从个人思想和制度防范两个角度来预防腐败。
中央对地方的巡视监督之所以有力有效,主要得益于监督者比被监督者具有更高权威性,监督者可以较好地避开地方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完成对地方官员全面而真实的考核评价。当前我国的巡视制度也正在日益完善中,十八大以来,实现巡视全覆盖,巡视组长“一次一授权”等巡视制度的改进,都对更好巡视地方,发现贪腐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从严督吏,“苍蝇老虎一起打”。
异体监督是现代政治体制比古代的优越之处,即监督者在人、财、物等方面都不受被监督者的领导和约束。具体来说就是保证纪检、监督、司法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也在人、财、物诸方面割断对地方党政的依赖性。在陈廷敬时代,他无从考虑也无法实现异体监督,而今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些对于监督有效性的作用,有信心实现完全的异体监督,来实现从严督吏的目标。
从《大清相国》中,我们可以借鉴到“治国必先治吏”的理念。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在新形势下,以新的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必然能实现从严治吏,为国泰民安打下坚实基础。
(责编/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