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胜
[摘要]:近年来,风靡全国广场舞已成为我国城市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一道靓丽文化景观,引起了国内外体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困境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场舞运动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见解,推进广场舞运动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广场舞 全民健身 困境 对策
自从 1995年 6月 2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全民健身运动在中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开展起来,尤其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让全民健身运动达到了高潮。经过20余年的努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广场舞应运而生,成为民众健身、娱乐、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广场舞的参与者总数已超过 1亿人。广场舞在风靡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尴尴的境地,引起人们诸多疑惑。如何使广场舞锻炼更科学地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场舞锻炼人群的需求成为人们时下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我们尝试对广场舞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为广场舞事件的长效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1广场舞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困境
1.1噪音扰民问题
广场舞目前最突出、最容易激化矛盾问题就是噪音扰民问题。根据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以文教机关和居住为主的区域噪音昼间不能超过55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5分贝。由于缺少合理规划的标准广场健场地,广场舞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区或居民附近的公园、广场和商场门口等空地。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广场舞音响设备所产生的噪音基本都在80分贝以上,甚至达到100分贝,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从而激发了矛盾和冲突。
1.2活动空间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区域面积向外扩张越来越快,城市活动空间无法赶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加上缺乏全民健身活动需求规划,城市社区体育场地严重不足。根据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到81万多个,其中社区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量的5%,对外开放的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国体育场地总量的26.78%。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要求,到2015年底,中国人均占有体育场地可以达到1.5平米,与美国的人均16平米,日本的人均 19平米相差甚远,这一情况直接导致群众选择小区或居民附近的公园、广场和商场门口等空地进行体育锻炼。
1.3性别参与不平衡
广场舞作为一种涵盖了音乐、体育、舞蹈等诸多元素于一身的运动方式,相对于其他体育传统的跑步等健身项目,动作简单易学,容易为普通大众接受,它可随兴而舞,随心而跳,不受场地、人数、时间的限制、是一项老少皆宜参与的健身运动,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优势。男性在广场舞运动的认知方面存在偏差,认为广场舞运动是专属于女性的健身运动,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现象。跳广场舞的绝大部分是女士,男士很少。有的小型广场舞点几乎清一色是女性,在一些较大的广场舞点,男性广场舞者正常也不会超过 10%。
1.4 科学指导缺乏
随着市民对广场舞参与性的增强,人员规模逐渐增大,这些召集人、领舞者的能力直接影响参与者跳舞锻炼积极性。目前广场舞领舞者缺少必要的广场健身舞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大多数领舞者都是自己首先在家模仿网络视频后,再去培训其他参与者。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领舞者在模仿学习的过程中中存在疏漏之处,难免在教练过程中因动作不到位或动作明显错误而出现误导现象。因此,城市广场舞领头人、召集人的培训和引导问题刻不容缓。
2解决现阶段广场舞困境的对策
2.1提高居民对广场健身舞价值认识
广场舞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对于调节参与人员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群众积极健身和科学健身。通过社区黑板报、条幅、海报、宣传栏、广播及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加大对广场健身舞价值的报道,提高居民对广场健身舞健身、健心、健美价值的认知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让居民在参与中不断提高对广场健身舞价值的认识。
2.2加强广场健身舞活动的组织管理
相关管理部门疏于职守也是引发广场舞纠纷事件的重要因素。针对广场舞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地街道办事处应牵头负责,完善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加强对社区广场舞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各社区成立管理小组,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在“时间的选择”、“音量的控制”、“地点的规范”上下功夫,做好引导,寻找“要健身”与“求安静”两种权利的一个平衡点,既使舞者开心舒畅、跳得痛快,又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共同营造其乐融融的和谐环境。
2.3加大体育休闲公共空间方面的投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十四条指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因此对场地的投入与建设就毫无疑问地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区的规划布局,提供更多的广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适宜人们休闲健身的场所。从根本上解决广场健身舞参与者身边场所不足的问题,为锻炼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
2.4重视广场健身舞专业指导人员的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全民健身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广场舞的开展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要推动广场舞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重视广场健身舞指导人员的培养。通过高等院校、舞蹈艺术学校等提供系统的人才培训课程,培养出一批广场健身舞的专业指导人员。使广场健身舞培训指导水平更科学专业,内容更贴近居民的健身需求,形式更加新颖多样、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86-88.
[2]胡宏亮.我国城市广场舞的问题和管理对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2):95-98.
[3]秦华.试论广场舞蹈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3(4):52.
[4]雷胜辉.论广场舞蹈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1(4):173.